丁戊奇荒
2012-5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郝平
315
289000
无
光绪初年,一场特大灾荒洗劫北中国。《丁戊奇荒》全方位地再现山西地区的灾情时空分布特征和民生图景,以及社会救济的动员和实施机制。在大灾面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民间绅商,外国传教士,各种社会力量的救济行为、心态及其效果,均得以完整呈现。
作者综合运用档案、报纸、歌谣等各方面文献,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晚清社会的特殊世相。
郝平,1968年生,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山西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社会史、灾荒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绪 论
第一章 光绪初年的灾荒图景
第一节 光绪初年灾荒的时空轨迹
第二节 光绪初年的饥荒图景
第二章 光绪初年灾情程度分析
第一节 饥不择食:灾荒时期的食物变化
第二节 居高不下:灾荒时期的粮价
第三节 多灾并发:瘟疫、狼灾、鼠患
第三章 高层官员与灾荒救济
第一节 知难而退鲍源深
第二节 因灾蒙冤林寿图
第三节 临危受命曾国荃
第四节 中规中矩阎敬铭
第四章 中层官员中的办赈典型
第一节 力禁“花田”李用清
第二节 脱颖而出马丕瑶
第五章 州县官员的个人形象与救济策略
第一节 州县官员个人形象解读
第二节 州县官员的应对措施
第三节 曾国荃与州县官员救荒思想的分歧
第六章 饥荒中的外部援助
第一节 外国救济
第二节 江南“义赈”在山西
第七章 地方绅商与灾后自救
第一节 士绅参与、领导赈济
第二节 山西商人的救济行为
第三节 地方富户的思想与作为
第八章 灾荒的影响及时人反思
第一节 民众行为方式的回归
第二节 山西近代化进程的迟滞
第三节 时人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图1-1 光绪初年山西政区图
图1-2 光绪元年旱情分布图
图1-3 光绪二年旱情分布图
图1-4 光绪三年旱情分布图
图1-5 光绪四年旱情分布图
图1-6 光绪五年旱情分布图
图1-7 光绪六年旱情分布图
图1-8 光绪元年至六年各道旱灾成灾率
图1-9 光绪元年至六年全省各年平均成灾率
图2-1 灾荒年问永济、辽州粮价变动趋势
图2-2 荣河县19世纪麦价变动平滑线散点图
图2-3 “丁戊奇荒”期间山西各地粮价对比
图2-4 山西与直隶、上海粮价波动趋势之对比
图2-5 光绪元年至六年旱灾与其他灾害比例示意图
表1-1 光绪元年至六年山西受灾县份统计
表2-1 灾荒年问永济、辽州粮价变动情况
表2-2 1805—1900年荣河县麦价涨跌状况表
表2-3 1877—1878年山西各州县粮食价格表
表2-4 1877—1880年山西爆发“瘟疫”州县统计表
表2-5 1875—1880年被狼鼠灾害州县统计表
表2-6 光绪元年至六年各类灾害波及州县统计表
表5-1 丁戊奇荒期间山西各州县官员的赈灾行为举要
表5-2 地方官员赈灾措施分类
表6-1 传教士在山西赈济部分人员名单
表6-2 传教士在山西赈济部分活动
表6-3 赈济优恤表
表6-4 赈济掩埋表
版权页: 插图: 二、冀宁道 (一)太原府 光绪四年,意大利人、太原教区主教艾世杰写给家人一封信,详细描述了本地的灾荒,其中就提到了人们的食物,饥民被迫以“野草、树叶、草根、骨粉(一种石头,有甜味,磨成粉吞下去)”为食。饥民实在找不到食物时,就想方设法吃起了人肉。开始还有所顾忌,白天不敢搬动尸体,到了晚间就出来寻找尸首。有一晚,艾世杰看见有个妇女路过他家门口,因饥饿而跌倒死去,他的一个邻居在夜间把她拉回去全家食用。有饭店里出售人肉包子的,街上有假称猪肉实际是卖人肉的事情。在太原他发现了三次卖食人肉的事情,其中一个是扛着满担的肉被逮捕的,押解到衙门后,被绑在衙门院内活活饿死。 在太谷县“白燕村至阳邑乌马河经流处,忽生蒲草,甚茂”,饥民纷纷掘食蒲根,感觉“味颇甘”,他们将蒲根磨成屑,做成饼充作饭食。邻县饥民听说后也纷纷前来挖掘,蒲根帮助当地部分饥民度过了荒年。光绪五年旱情缓解时,人们发现蒲根成了空心,与先前不同,不可再食,便传言说这是上天特别恩赐当地饥民的。 光绪四年,榆次县滨河居民争相掘取蒲根充饥。冬季青草野菜难觅,饥民多以人肉为食,人骨做薪。 (二)汾州府 光绪三年春,临县斗米不过五百钱,因为地里的麦苗长势茂盛,一派丰收的景象。不料四五月间,天气亢旱,将近大暑,才落微雨,“节近寒露,谷未半实,倏降黑霜,每亩收成三五升不等,而且三米七糠,从此 粮价愈昂”。收获的粮食不足,“初则磨糠秕、剥树皮、挖草根,渐且瓜蔓麦茎,亦靡不磨而食矣”,临县饥民能以“瓜蔓麦茎”为食,当地还不至于“赤野千里,地无草色”。然饥民同样是“剥树皮而树皮已尽,磨糠秕而糠秕已空,鬻产则无主可售,质子则无人肯收,或匍匐街衢,移时就毙,或投奔亲友,半途已亡”的凄惨景况。 民国《临县志》中的《救饥辟谷诸方》还记述了两个较为特别的救饥方法,颇耐人寻味。该方称:“用黑大豆五升,即乌壳毛豆,淘净,蒸三遍去皮;大麻子三斗,水浸一宿,蒸三遍,去壳存仁,每蒸后用布袋盛悬井中,去水五寸许。过夜即开口易剥,各捣为末,团如拳大,再人甑内蒸之,从戌时至子时止,寅时出甑,午时晒干。如逢阴雨用炭烘,令燥,一共为末,停三日以消火热之气。先一日不吃夜餐,清晨缓缓干服之,如觉干燥难服,可稍稍润之冷水,以饱为度,服后禁食一切物。第一顿得七日不饥,第二顿得四十九日不饥,第三顿三百日不饥,第四顿后虽不再服亦永不饥,如渴则煎大麻子汤细细饮之。若要重开饮食,用冬葵子三合,研末煎汤冷服,便下药色如金,任吃诸物无害矣。”
《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从公元前18世纪以来,灾荒记录不绝于史,历代政府虽对防灾救荒表现各异,但“荒政”作为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是无可争议的,各类典籍志书中留下了前人大量有关灾荒情状以及救荒防灾的记录,为研究灾荒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无
全面讲丁戊奇荒的过程
支持一下吧,不容易啊
丁戊奇荒,骇目惊心!
写的不错,可读性强,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灾荒和救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