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文评的体性

彭玉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彭玉平  

页数:

395  

字数:

36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诗文乃古代文学之大宗,而诗文评则是古代文学批评之大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诗文评的体性》以传统诗文与诗文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诗文评”作为一种批评文体的特性,鉴于“诗文评”在批评史学科中的主流地位,这种特性也带来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学科特性。《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诗文评的体性》分上、下两编,上编九章为传统诗文评的源流考察,将古典形态的诗文评与现代形态的批评史融通而论,侧重从学术史、学科史角度来宏观研讨,探索古典形态诗文评向现代形态批评史的发展轨迹;下编十四章为历时考察,契合“诗文评”的名义,大体以时代为序,就诗文评研究的个案或专题展开分析。

作者简介

彭玉平,男,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1995)。现为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2002)、博士生导师(2003)。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校系统“千百十工程”和宣传系统“十百千工程”等人才工程。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项。出版《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等著作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华文史论丛》、《词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上编
第一章 诗文评与目录学
一、引言:目录学与学术史
二、从“总集”到“文史”
三、从“文史”到“诗文评”
四、“诗文评”类确立的意义
第二章 诗文评形态特征
一、传统诗文评的逻辑基点
二、亦批评亦鉴赏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 批评史学科性质
一、学科称谓的多样性
二、批评史指称的三个对象
三、批评史学科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批评史之体系论
一、作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的“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研究的话语偏差及思维误区
第五章 批评史与训诂学
一、批评史与训诂学:两个学科的契合
二、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以训诂为基础的“胶柱鼓瑟”与“郢书燕说”
第六章 批评史之教学论
一、学术视角:中西文论的对照
二、教学理念:熟参原典与创作尝试
三、余论:整体把握与范畴诠释
第七章 陈钟凡与批评史学科之创立
一、陈钟凡及其创立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学术基础
二、陈钟凡的近代眼光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体系之初建
三、余论:从朱自清评陈著批评史说起
第八章 方孝岳与批评史原理之探究
一、方孝岳与《中国文学批评》
二、“活看”与批评本能
三、诗史互证与比较研究
四、从诗文评到诗文集
五、批评原理与批评学之关系
六、余论:学术名著与入门书
第九章 批评史研究世纪回顾与展望
一、批评史研究的三个时期
二、作为“集大成”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三、批评史研究的展望
下编
第一章 《诗》可以群论
一、《诗》的价值和作用的三个层次
二、“《诗》可以群”的政治意义与君子人格
三、“《诗》可以群”的文学基础及“二南”的特殊意义
四、《诗》的隐喻与春秋赋《诗》断章
第二章 文人相轻论
一、“文人相轻”释义
二、文人相轻的表现形态
三、文人相轻的心理原因与文学动因
四、文人相轻的价值衡诂
第三章 文人贫困论
一、文学史的两种基本现象
二、拙于生事与困于科举
三、忧道不忧贫——文人的处穷之方
四、诗人、贫困与诗歌的因缘
五、余论:“憎”与“作”之间的纠结
第四章 《文赋》“用心”论
一、《文赋》之“实体”
二、妙解“情理”于法
三、心识“文体”于术
四、西晋文风之隐秀与陆赋之深密
第五章 《文心》“子书”论
一、子、集二部之区别
二、明代“《文心》子书说”的兴起与发展
三、清代至今“《文心》子书说”的延续
四、“《文心》子书说”之价值
第六章 魏晋清谈论
一、清谈与著论的并起
二、依论而谈与因谈成论
三、清谈与论文在文风、思维方式上的趋同
四、魏晋清谈与论文的价值与影响
第七章 嵇康论文论
一、嵇康的思想特征及其时代背景
二、嵇康论体文的学术内涵
三、师心遣论与锋颖精密
四、余论:嵇康论体文的学术影响
第八章 “以诗为词”论
一、亦诗亦词:从体式借鉴到体性传承
二、亦破亦尊:词体的本色与非本色
三、诗人句法:情感力度与“壮观’’词风
四、古风男声:声调高逸与当世女音的悖论
五、余论:历史语境之意义
第九章 《白雨斋词话》综论
一、陈廷焯其人及著述
二、《白雨斋词话》的版本源流及形成原因
三、陈廷焯的词学渊源
四、《白雨斋词话》的理论核心:沉郁顿挫词说
第十章 陈廷焯之诗选及其与词学之关系
一、南北朝与盛唐涛史断片
二、诗歌历史中的“大将”与“名将”
三、诗学渊源与诗学体系
四、陈廷焯诗学与词学之关系
第十一章 晚清“诗话”与“词话”之关系
一、诗话与词话
二、诗体与词体
三、诗境与词境
四、诗人与词人
五、诗学与词学
第十二章 詹安泰诗词论
一、现代文学中的古典情怀
二、从宋诗中脱胎的《鹪鹩巢诗》
三、“颠倒二白”的《无庵词》
四、余论:旧文体与新文学
第十三章 文学史编纂与文学史观念
一、以诗骚研究作为中国文学史编纂的学术基点
二、时代思潮下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编纂
三、文学史观念与文学研究范式
第十四章 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
一、唐诗研究
二、近代文论研究
三、余论:游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征引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一、作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的“体系”  “体系”原意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其能指的一般意义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其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既可以互相联系,又可以互相制约,并可以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照而言,“文论体系”当也是指有关文论中若干概念、范畴、观点和命题等具体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作为言说对象的文论中所包含的概念、范畴、观点和命题等具体内容的有机性,即联系性、制约性和自足性,既是其可以构成体系的特点和条件,同时也是判断其体系是否存在的标准和依据。  “体系”一词,是一个具有多重指向能够贯通二元世界的语言符号。它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所关涉的对象起码应该居于两个世界:一个是居于客观世界的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是居于主观世界的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文论作为一种精神客体,在探讨其体系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承载和维系其存在并使其得以彰显和呈现的话语及文本的体系问题。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在存在问题的关系上,表现为一种充分而非必要的条件关系;而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之间,则表现为一种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关系。概括而言,二者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此,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同时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诗文评的体性 PDF格式下载



就是喜欢呵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