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论
2012-9
北京大学出版社
蔡剑
291
260000
无
协同创新论研究社会组织中个体如何通过组织与合作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本书首先从东西哲学思想的共通之处,揭示了事物的创新原理。通过研究人的创新思维的构成,分析组织价值创造与互动的过程,发现创新的时间价值最大化规律与价值梯度规律。针对网络社会的新的经济社会现象,论证分层网络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化趋势。本书提出的协同创新理论对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科学原理提出了解释,为中国在转型发展当中的经济改革,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蔡剑,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光华管理学院EMBA教授,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教育部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创始执行主席。学术领域包括创新管理、网络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担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特聘专家,以及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绿公司年会等会议主讲人。
序
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篇 论创新事物的原理
第1章 创新到底是什么
第2章 世界的三象演化
第3章 人类的创新思维
第4章 创新社会的到来
第二篇 论价值创造的过程
第5章 价值创造与互动
第6章 以时间衡量价值
第7章 价值资本的形成
第8章 协同演化的规律
第三篇 论网络社会的性质
第9章 网络社会的构成
第10章 服务的网络效应
第11章 协同代价的原理
第12章 自发的信用机制
第四篇 论协同创新的系统
第13章 自然社会本一体
第14章 创新文化与生态
第15章 协同的社会管理
第16章 创新国家的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生只是一朵浪花。人们所称作命运的那些事物,只是河上飘起的云雾。水雾升腾,在空中飘散,而后又归回江河,流人海洋。然而,人类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透过一朵浪花,看到整个江河,凝望一片云雾,想到源泉与归宿。人与人聚散离合,生生不息,生命历程中知识、情感、意念交汇起伏,随着时间的川流运动不止。 我们将“存在”构想为生命与自然的变化过程。生命过程中所感觉的看似与过去不同的事物,有的轻易逝去而被人忘记,有的却激起了畅想与怀念。过去所未曾见过的事物,未曾体会过的感觉,未曾理解的道理,今天认为自己见到了,体会到了,理解了,这些往往被人归为新事物。可是人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事物,不一定就不存在;记忆中的事物,不一定真存在。一件事在一人来看为创新,在另一人心中却是守旧。同样一个想法在一个人心中作为理想,在另一人心中可能是现实。创新的判断成了谜题,困惑也因此而来。 我们要解释时间川流当中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无疑是难事。学问的终极目标是调和世界的恒常与变易,人们一直在为此贡献生命。诸子百家的思想,希腊先贤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乔布斯的冥想法,都是对世界变化的启示。我们以尽量通俗的语言阐明哲学创新的伟大理论的本质。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并且喜悦的思想历程,首先从我们所在世界的新事物谈起。 我们所在的世界是自然生长与人工创造的合成系统,就像一个缤纷的花园,尽管它可能被精心地计划,但是它通常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预想不到的方式形成,即使它是有计划地形成的,安排好的对象之间某些预想不到的相互关系可能会产生出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一个可能存在新目的和新问题的世界。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中,随着人口爆炸性地增长,人类对自然的要求越多,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越多,然而人类却能够不断改变社会协作形式,与自然共生并对自然施以影响。 历史进步不仅仅是产生了新的事物,而且是产生了属于新事物的那些新行为、新思想和新模式。在人类不倦的努力后面,潜存着一种强烈得多的,而且也是一种比较神秘的推动力,这就是人们希望去理解的存在和实在。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世界当中的创新?如果真如怀特海(Whitehead)所言:“真实世界有其通向新鲜事物的时间通道的特性”,那么创新事物的演变是否有普遍规律可循?创新事物的客观,存在为什么与入主观的认定如此巧合?人们是否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来定义创新是什么?人类未来将如何从事其创新的活动? 科学的历史就是理解创新的历史,也就是认识世界的历史。科学为什么具有最终的“社会”价值?人们通过科学发现揭示了自然规律。科学由于能为人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具有了价值。在历史上,各个学科所认定的创新事物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研究的目的也不同,例如,考古学在于找到过去没有看到的存在物,而史学在于确定过去记载事物是否真的如文字描绘的那样,经济学在于解释、预测和指导与资源和财富相关的社会实践,设计学在于为未来构造出模型。这些理论就像瓷器的碎片,关系到创新的各个层面,而真相需要我们去拼接。一种理论的说服力不取决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件事实,而在于它能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这正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分析法得到的结果仅仅是整体世界的局部。 ……
无
没读呢,研究协同创新,所以看见同一关键词就买了,希望有用。中国学者出书太容易,不知道有多少有用的新知识。
被名气忽悠了,真个书的结构是基于文学的角度分析的,对工科用处不大
看到这本书里的概念觉得是很有深度的一本书,但看完后觉得写的不是很深入,只是视角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