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楼梦影

吴小如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小如  

页数:

345  

字数:

25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把吴小如先生六十多年来结集的文章(包括三分之一近十多年的新作或尚未收过集子的文章),按类别遴选,编为《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旧时月色——吴小如早年书评集》、《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含英咀华——吴小如古典文学丛札》、《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五本。其中,《莎斋闲览》已先期出版,下面谈谈另外四本书的选编情况。 吴先生自幼养成了爱杂览的习惯。《旧时月色——吴小如早年书评集》,都是吴先生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少作,从中可以看到先生博极群书的影子。一九四七年写的《读朱光潜

内容概要

吴小如,号莎斋,祖籍安徽泾县茂林。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先后出版《读书丛札》、《戏曲文录》、《莎斋随笔》等十余部著作。《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收录的就是吴小如先生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典雅端庄,炉火纯青,为文渐有潦水尽而寒潭清之意,读者当能体会。
《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吴小如,一九二二年九月八日生于哈尔滨,原名吴同宝,号莎斋,曾用笔名少若,祖籍安徽泾县茂林。北京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戏曲评论家,书法造诣堪称大家。是教育家、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长子。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先后考入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最后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任教于天津津沽大学、燕京大学,一九五二年开始执教北京大学,一九九一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读书丛札》、《莎斋笔记》、《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吴小如戏曲文录》、《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一、《心影萍踪》选
玉泉掇忆
毕基初及其作品
启功先生的幽默
外交官·诗人·鉴赏家——记老友周南史
关于周南的报道
坚贞执著的林庚先生
张醉丐先生二三事
魏建功先生的三部遗墨
我与常风先生的过从——《文人旧话》读后之一
忆金岳霖先生——《文人旧话》读后之二
金克木先生的谈锋和笔锋——《文人旧话》读后之三
忆邓以蛰先生——《文人旧话》读后之四
陈寅洛先生后继有人——《文人旧话》读后之五
越墙采访俞平老——《文人旧话》读后之六
张东荪的“消失”——《文人旧话》读后之七
周叔弢先生和他的子婿——《文人旧话》读后之八
俞平伯先生“历险”记——《文人旧话》读后之九
俞平老对我的批评——《文人旧话》读后之十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
柳存仁先生印象记
邵燕祥与我的交谊
读邵燕祥《读吴小如》感怀
笑待来年绿满枝——记厉以宁教授和我的文字因缘
文字因缘四十年
哭晓铃先生
哭程之兄
忍见书签冷旧芸——重读《许政扬文存》
从《瘿庵诗集》说开去
先父吴玉如的教学法
二、《书廊信步》选
《巴尔扎克传》译后记——纪念几位逝者
朱佩弦先生二三事
怀念游国恩先生
师友怀想录(三篇)——我同老舍先生的四次接触
师友怀想录(又四篇)
学林漫忆
悼念张伯驹先生
回忆顾随先生
绛帐依依四十年——庆贺俞平伯老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
听赵树理同志讲课
梁漱溟先生的高风亮节
俞平伯先生和夫人
师恩没齿寸心知——悼念沈从文师逝世二周年
哭平伯师
缅怀老友华粹深先生
追忆俞平伯先生的治学作文之道——为悼念平伯师而作
怀念朱经畬老师
听父亲讲唐诗
听父亲讲《孟子》
怀念朱德熙先生
“一代孤高百世师”——忆林宰平先生
我和废名师的最后一面
吴组缃先生二三事
教授与烟斗
无可弥补的损失
三、《常谈一束》选
严几道先生二三事
五十一年前的一张名片
吴玉如先生二三事
哭萧乾先生
师门琐忆——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
诗人周汝昌
回忆安寿颐先生
居京生活剪影
四、《霞绮随笔》选
教学生涯五十年
回忆中学作文教学
王昭琛先生二三事
悼念杨向奎先生
金克木先生千古
忆萧离
读王水照兄近作有感——兼怀赵齐平兄
芝兰玉树谢家风
五、其他
六十年前的“红楼”梦影
北大校庆五十周年掇忆
我所知道的中关园
卖书大有学问
《项羽拿破轮论》及其它
洛阳的古迹
我是半个世纪前的中学生
天津小说家刘云若
高宝寿先生的遗物
关于袁寒云
图书馆今昔
我的父亲吴玉如
学诗忆旧
解诗忆旧
吴玉如先生课徒法的补充
手校先君吴玉如先生诗词钞题后
金陵杂忆
母亲的家世(上)
母亲的家世(下)
跋叶国威藏俞平老手书诗笺
题重刊本《古槐书屋词》
跋顾羡季先生手临智永千字文复制本
缅怀顾羡季(随)先生
我所认识的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的章草
伉俪情笃的见证——为纪念从文师百年冥诞和悼念兆和师母而作
祝林庚先生健康长寿
忆吴组缃先生口述二事
回忆浦江清先生
读其书而知其人——周绍良先生印象
宁静地永生
怀念张岱年先生
短文三则
哭林左田兄
怀念吕德申先生
远逝的风铃
怀念王永兴先生
邵燕祥及其旧诗
物换星移几度秋——《文献》十年感言
我与中华书局的深情厚谊

章节摘录

毕基初及其作品 毕基初是威海卫人,有着颀长的身材,宽阔的肩膀,看上去与其说是作家,毋宁说是体魄雄健的斗士。 我和基初并不熟,而相闻知却甚早。说也奇怪,中学同学三年,我们只谈过一次话。一九四一年毕业之后,我们也只见过一次面。我曾数度拜访过他的家,恰巧都不是他住在当地的时候。今年在北平,我曾去拜访他,在他居室中逗留将近一小时,但仅能见到他玻璃板下压着的照片,和几行不相干的鼓斜的笔迹。 基初读高中一年级时在乙组,我在丙组。到高三,我却归并到甲组,而他仍在乙组。三年中因之已少有打头碰脸耳鬓厮磨的机会。而下课以后尤其隔阂。他年纪较长(恐怕主要还是由于个子高),交的都是大朋友;我则应该归入“弱小民族”的行列。他喜欢运动,我则是工愁善病文弱的典型。最使我们感到疏远的(不,毋宁说是感到水火的),乃是他弄“新文艺”,我治“旧辞章”,他写他的新诗,我作我的“桐城派”。不独情不能亲,连意见也相当对立。何况“文人(我那时是自命为文人的)相轻”,自古而然。记得闹大水的第二年(按:指一九四。年),我渐渐学起时髦来,写了一篇小说,题日《观礼记》,下面署名“莎生”。其实这篇所谓小说本是我十五岁时“未完成的杰作”,那一年我忽然心血来潮,增首益尾一番,钞出来想送到报上去发表。而基初的文章,彼时已颇受人们欢迎,俨然是一时宗匠了。记得我曾把那篇“杰作”呈献给一位老师,而他竟把这篇小说转交给基初处理。于是它竟成为我们之间那一次——是第一次,也可以说最后一次——谈话的桥梁。 下午放学,太阳还很高,我虔诚地到宿舍中拜访基初,那篇小说稿子文雅地放在桌子上。基初延我坐定,谈话就开始。第一句话,他好像是说,“你这篇东西写得太差了。”跟着,他问我看过当代什么人的作品。我回答:“我看老舍的小说最多。”“难怪!所以你笔底下才有这么多的油腔滑调!” 像训育主任申斥小学生一样,基初对我足足布了半点多钟的“道”。怎样用功,怎样学习,怎样这,怎样那,一番热诚,却以傲岸口吻说了出来,使我一想起来至今还不禁昏眩无状。记得比较清楚的一句,是他说的:“我投稿从来没有给编辑老爷写过信,登就登,不登拉倒。”然后我默然把那篇“杰作”收起,脸上懒懒地露出一丝强笑,心里不免悻悻然地辞了出来。从此,我不但写小说的勇气已被完全打消,甚至连基初的脸都不敢正视,怕触及他那炯炯有神的眼光。我怕,我恨,我羡慕,我也嫉女石,无可奈何中我又以阿Q精神瞧他不起。 又是一年春草绿,毕业就在眼前。等考完之后,各自东西,阒无消息。成绩发表,我和基初并列第二十七名,也算一件巧事。然后各人只顾考大学,又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就在这一年(一九四一)挥汗如雨的盛暑中,有一天我顶着当午烈日,乘一辆人力车去看一个同学(这位同学和基初原是同乡,且有亲戚关系,住处也与基初相毗邻,毕业后就立即成为一家什么企业公司的经理),沿了腥臭狼藉的小河边向南行,迎面也来了一辆人力车,乘客恰好是基初。我们好像都受了“世故老人”的洗礼,为人世的洪炉所锤炼,彼此竞谦逊而礼貌地笑着点头招呼,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匆匆而过。从那时到今天,我一直没有见过基初。 那时我心里很舒服。多少积累于心底的不愉快,都已随着这和蔼而饱满的一笑而消失。一种茫然的离绪纷杂在心间,觉得自己未免太意气用事,竟交臂失去这么一位好朋友。对基初的那点歉疚之怀,至今也没有消溶尽净。后来我夤缘认识基初的两位介弟(午初、平初),都很谈得来。遇到同基初相熟的人,我就打听“老毕”的消息(基初一向是为人呼作“老毕”的)。一想到当年宿舍里那幕喜剧,不由得便生出一层朦胧的内疚,至少那种悻悻然的心理,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尽管都是年轻人,而往事的萦绕胸臆,已使我体察到人生的惶恐和短暂,像已失去十年来所自负的那一点“英姿飒爽”、“睥睨不群”的习性。基初不久考入了北平辅仁大学,不知为什么,竟惹得日本宪兵队的狗子狂吠起来,他竞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几乎失了学。抗战胜利后,并不像那些发了财的同学们春风得意,基初只在一个中学里教书。他家境虽不贫寒,但他却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只靠自己努力挣扎。这些年他饱受折磨,迄今仍在过着羁旅生涯,尝着苜蓿滋味。我想,他大约也不似当年有着“迈往不屑”的气韵了吧? 基初的作品,第一次崭露头角而脍炙人口的,要算一九三九年发表的那篇《青龙剑》。曾有二位同学(大约姓赵,曾到内地去,现在已不知生死存亡了)还为它写过一篇评介文章,揄扬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作品。而我却由于那一点点悻悻然的缘故,竞向人指摘过那篇小说:“他说我的小说作得太差,他这篇也不怎么样。简直是学张天翼而只学会了撒村!”又说基初的散文是中了何其芳《画梦录》的毒,其实我自己也是《画梦录》的崇拜者。平心而论,《青龙剑》诚然不是他的杰构,而我到今天也还是写不出来,根本就不配谴责基初。那种不负责的卤莽真使我赧然久之。 几年来基初一直在努力从事创作,他的名字已渐渐警觉了多少老牌作家和新生读者。同时,他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写散文,写新诗,写文艺批评(我读过他一篇评论刘荣恩先生新诗的文章),甚且写诗剧。然而着力处似仍在于他写的小说。作品一篇篇加多,力量也随着加深,加厚,加强。每当我虔诚地读到他一篇文章,由于文字表现力量的震撼,使我悚惧地想到往年的唐突,从心底掀起一阵阵倥偬恍惚的狼狈。同时我更相信学与年俱进的话真是一点不错,实在惭愧(当然更后悔)当初竟没有在中学时抓到他做个朋友。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要算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过的几篇散文——那是写北京城的——和最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散文与小说。他已能客观地对“生命”有所认识,对“人生”有所觉悟和理解,对“世相”有所析赏和批评。在小说里,用他一支重如椽然而轻如羽的笔,写出了民族的仇怨与悲哀,给后人留一个借鉴和多一番惕励。从创作上讲,他已能运用更成熟的艺术技巧,还有着足够充沛的才思和畅茂的文藻供他挥洒。他勇敢而含蓄,放肆而谨严,矜重而清新,坚实而疏宕,已脱去了浮泛肤浅的躯壳而呈现给人以深刻老练的姿态。 我谨向我的老同学举手致歉,并希望他不念前嫌,予我以真挚的援助和无私的鼓励。 P4-7


编辑推荐

《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所选百余篇回忆文章,从中可以看到吴先生父亲玉如公书法艺术的几个阶段和特点,也可以了解到小如先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家庭教育。回忆俞平伯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到吴小如先生的治学特色。小如先生之所以受到师辈的器重,和他能深入前辈学者的学术精髓是密不可分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红楼梦影 PDF格式下载



吴小如的书总体都好,这本师友回忆录,比较吴的其他的书,更好,因为在回忆师友交往中,更能见浓浓的人情


大部分文章还不错,但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可能是把不同时期的文章汇集在一起的缘故.


吴小如的文字内敛,平和。尤其回忆师友这册。


老爸要买的,很喜欢。就是每本书内容都有些重复的。


老辈学人的文字和情怀,令人难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