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道
2013-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
341
213000
无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是当今极为出色的一部学国学、用国学的著作,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它打通学问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聚焦在中国人生智慧上。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把现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体系中,让读者在中国智慧中得到人生顿悟,并进一步以传统智慧指导当下生活。《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语言极其生动又极富哲理,许多表述堪称人生箴言。它会以前所少见的内容与形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开拓人生的美好境界。
姚奠中,国学大师、书法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章太炎现在唯一健在的七名国学研究生之一。曾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他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
刘毓庆,北京大学博士、著名学者。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等职。
郭万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者。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第一谈 国学何以“热”起来
第二谈 应当理解国学的意义
第三谈 国学应该是独立学科
第四谈 现代焦虑与国学之道
第五谈 学习国学的方法
第六谈 没有孔子,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
第七谈 中国之道与西方民主
第八谈 “堵”与“度”
第九谈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第十谈 “五四”之破坏与建设
第十一谈 语文教育与人文流失
第十二谈 “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
第十三谈 “老师”与“老板”
第十四谈 “人生责任”与“自我实现”
第十五谈 “和而不同”与“张扬个性”
第十六谈 “物极必反”与“发展无止境”
第十七谈 “省吃俭用”与“高消费”
第十八谈 关于小学
第十九谈 关于《六经》
第二十谈 读经与经学
第二十一谈 儿童读经与当代教育
第二十二谈 关于史料
第二十三谈 关于史官
第二十四谈 史家传统
第二十五谈 史鉴褒贬
第二十六谈 史笔之虚
第二十七谈 历史意识
第二十八谈 诸子的源流
第二十九谈 诸子的意义
第三十谈 诸子思想与文化分布
第三十一谈 关于儒家
第三十二谈 孟子与荀子
第三十三谈 老子与庄子
第三十四谈 墨家与法家
第三十五谈 名家与阴阳家
……
版权页: 刘毓庆20世纪最响亮的,而且被现在中国人仍然认可的两个关键词,应该就是“民主”与“科学”。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当时称做“德先生和赛先生”。有人认为五四运动的一大贡献就是把西方的这两个概念引进了中国,引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史的进程。 郭万金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在救亡图强的爱国志士特殊的情绪下,“科学”与“民主”所掀起的一场狂飙式的风潮,荡涤一切。 姚奠中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而且针对性很强:宣扬民主,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目的是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但任何事物一旦过分,就会出问题。比如在现在的中国,“科学”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导致现代汉语中“科学”成了“合理”的代名词。而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物,便被视为“伪科学”,像中医目前就遭到了这样的尴尬。“民主”也一样。中国许多人都羡慕西方的民主体制,而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为君主专制体制。其实这中间也有很多误解与缺乏分析的因素。 刘毓庆看来这里存在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把中国传统制度说成是“君主专制”,这是在接受了“民主”观念后,对中国传统制度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尽管代表着一种主流思想已经延续了近百年。但今天看来,实在有点偏激。 郭万金中国传统制度是皇权制,这一点毫无疑问,就制度的表面形态而言,是“君主专制”也不假,但是,这个“专断独裁”的制度居然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而且,正是在这个统治基础之上,华夏民族造就了璀璨多姿的文化盛业。按照极端民主主义者的思路,君主专制是最落后的体制。但是,正是在这个最落后的体制中却缔结了最美的文化之花,而那些最美丽的文化之花,并不是因最高统治者而盛开的,相反,它们的“美丽”反而引得无数君王竟为之折腰了。平民孔子受到了后代帝王的尊礼推崇,儒家的经典是古代君王接受教育时的必修课。如果中国古代君王是完全意义上的独裁统治者的话,那么他们的统治完全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来进行,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标准,但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甚至恰恰相反,君王并不是最自由的。 姚奠中专制是指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独断专行的统治制度。中国古代统治以“君主”为中心这倒不假,君主为中心是否就是“专制”?这恐怕需要分析。表面上看最后的决断权在君主,好像君主可以凭自己的意志任意行事。实际并不是这样简单。在君主之上还有一个东西,这就是“道”,即经书中所提出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君主要在三种力量的监督之下实践这个道:一是民众,《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众代表着天的意愿,所以统治者要“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二是谏官,历代都有不同名目的谏官,他们负责发现君主的过失,对其进行直言规劝。三是史官,皇帝的言行无论对错,史官都要记下来,而且皇帝不许看。这对皇帝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使他要尽可能地遵守天道。所以皇帝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不敢专断。但到后来,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专制的因素也就大起来了。在唐代时,大臣与皇帝还可以坐下对话;到宋朝,多数情况下是大臣站着,皇帝坐着;明朝以后,就变成了皇帝坐着,大臣跪着。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反对皇帝意见的行为也就少起来。明朝著名的“大议礼事件”就是典型。嘉靖皇帝是一位“外藩人嗣”的皇帝,他的父亲是一位藩王,可他却要追封皇号,众大臣极力反对,嘉靖皇帝一怒之下杀了一百多名大臣。这从表面上看,皇帝胜利了,可是从此以后明王朝也就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姚奠中 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七名国学研究生的唯一健在者。新中国建立前,辗转江苏、四川、云南等地各高校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通史等课程。1951年,在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改革开放后,曾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发表过有关文、史、哲方面的论文130 余篇,出版专著23 种。姚奠中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他的诗词创作堪称一部现当代历史的记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骨。书法文化底蕴深厚,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处收藏。 刘毓庆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著名学者。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先秦文学、诗经学、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雅颂新考》、《诗经图注》、《国学概论》等十余部学术专著。兼任中山大学教授、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等职。 郭万金 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学者。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论文《明诗文学生态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著作《伟大的传统:诗经二十讲》)、《从文学到经学》等。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编辑推荐: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健在的研究生姚奠中领衔打造,以传统国学智慧教你如何开拓人生境界,领悟生存学问!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健在的六名研究生之一、当代大儒姚奠中率两代国学传人代表刘毓庆、郭万金倾力打造。《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是学国学、用国学的实用之书。学习国学与运用国学的一个桥梁。集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于一体的现实关怀书。对国学知识的最新诠释、最新理解,在体系上体现了国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于国学基础,着眼于国学的知识体系,指导人们做全面发展的人。大众学习国学,大中学生参加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无
我喜欢腰封上对于国学之道的那番话,短短的一段,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一起来分享一下:
我们国家是古老的礼仪之邦,对于教化十分重视,重点在“道”的传授,却不是“术”的讲解。言传身教,又重在启发,尤其鼓励个人于实践中的自我领悟。国学中蕴含的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典智慧,对人类继续生存并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学习路径是内向的,指向人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和平与宽容,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正可缓解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
也许是因为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也可能因为为人父母的关系,尤其喜欢其中的“言传身教,又重在启发,尤其鼓励个人于实践中的自我领悟”这句话。终于明白,像我这一年龄阶段的70后,小时候都欠缺了一份启发,父母的言传身教自不必说,但是,就是因为缺了这样一份启发,所以,很多事情到现在才自我领悟。原本我还以为是我自己愚昧,如此晚知晚熟,不曾想,和朋友聊天,他们或她们都有类似的感觉,而且感觉如此强烈又相通,不得不让人慨叹。
而今,纵观学校里那么多的问题学生,除却家庭教育跟不上的那些孩子,其他的家庭里父母比较自律比较出色的,孩子却平平庸庸,细细想来也是缺乏了启发和指导。继续往下看,我喜欢边看边思考。
这些都是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级别,令人仰视和崇拜。
姚奠中——国学大师、书法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章太炎现在唯一健在的七名国学研究生之一。曾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他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
刘毓庆——北京大学博士、著名学者。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等职。
郭万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者。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纵观全书,三老像是聊天,但是,这样的聊天未免太有价值了。书中有一些是话题极具含金量,尤其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当前幸福价值观念单一的社会,认为把“钱”当作幸福的话题,大师们是如何讨论的,读来未免深受其益。且听:
刘老说:“把‘钱’当作幸福,实际是典型的‘错把他乡做故乡’,关键是,赚钱干什么?从生活的改善到物质的无限追求,豪宅名车,一掷千金的意气,夜夜笙歌的买醉,对于感官刺激的不断追求只会使得精神越来越麻木,感情越来越疲惫,社会上出现许多不良现象与不健康思想,所以才会有一开始所说的普遍焦虑。”
而姚老是这样说的:“理性的力量,当然不容忽视,但理性不能代表,甚至统治整个人类。理性之外,还有很多对于人类发展更为重要的东西,思想、道德、信仰、感情等。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在一定时代、一定范围内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过度强调,甚至无限追求,必然造成理性与感性的失衡,知识与信仰的失衡。这样的失衡就是造成现代人紧张焦虑的根本原因。”
除了说到把“钱”当作幸福的话题之外,还谈到学生的学习快乐与否,还有学习的方法等。其实,学习中真要讲方法的话,那就是“自己用心去读去看”。用心便是思考了。这句话,我深刻的赞同。方法固然重要,用心则更为直接了当。凡是用心了,自然方法就出来了。
看三老娓娓道来,细细揣摩他们的言语,这样的夜晚,亦充满了智慧的魅光。
前段时间,一个网友邀我加入了一个学习国学的QQ群,群里面的人都是爸爸或者妈妈,大家热火朝天地交流诵读国学的情况,宣扬带孩子学习国学、品读经典的好处。群内很多家长买了价格不菲的国学经典教材,带孩子在家读国学。几年前我在青岛大学上函授的时候,也见到过中文系开设儿童国学启蒙班。而我所在的小城,有些校外培训机构也设了国学班,而且学费很高。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学的学习。
《国学之道》这本书中,分析了为什么国学越来越热?应当如何理解国学的意义。在我所了解的国学班上,孩子们读的大多是《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在家也经常和女儿一起读自认为的国学方面的书,诸如《古文观止》上的散文,《老子》、《百家姓》、《三字经》等。我觉得让孩子接触一下这些内容有好处。可是具体什么好处,几天怎样读、读什么却模棱两可,只是照自己的想法来。读了《国学之道》这本书后,才知道国学的名门正宗应该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我们一般的人对于国学的认识,仅仅局限与很基础,很浅薄的阶段。诸如那些收费很高的国学启蒙班,我想也是打着学习国学的幌子来挣钱吧。
读了《国学之道》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大。可以说给我这种对国学知识欠缺的人来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书题材特别,是由三位国学方面的专家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每个主题分章节论述,方便读者阅读。这本书指导人们为什么学国学,怎样学国学、用国学等,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输的作者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三位教授可以说是国学方面的专家,以他们的学术功力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普通的国学知识欠缺的人来说,更方便我们的理解。
本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国家是古老的礼仪之邦,对于教化十分重视,重点在“道”的传授,却不是“术”的讲解。言传身教,又重在启发,尤其鼓励个人于实践中的自我领悟。国学中蕴含的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典智慧,对人类继续生存并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学习路径是内向的,指向人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和平与宽容,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正可缓解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这段话我觉得很有指导意义,老师们也谈到,国学的学习以读为主,在读中去感悟。学习国学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收到教化,心灵收到洗涤。
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读一些国学,就如刘毓庆教授所谈,《五经》经典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这个经典体系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祈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姚奠中教授补充说,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文化能够延续到今天的只有中国,愿意就是因为中国有经典文化体系。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很多人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习中国的国学精髓,作为中国人,个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国学,让国学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让国学引领国人的成长。
近年来国学很热,热到大家都听过国学一词,很多人都看过电视上谈论国学的节目。可是我想大部分人只是如我一般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已,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国学。有些学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是一些人的炒作,而大师则认为,炒作是有,但国学这么热,主要是因为国人对其有追求。而事实上,国人应该系统的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国学,它包含了怎样的内容,又有何种重要意义。中国人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国人生智慧。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郭万金,来自北京大学的学者刘毓庆,和章太炎大师唯一健在的七名国学研究生之一的姚奠中三人围坐一起,谈论国学,为我们传道,解惑。这种对话的形式很有亲和力,也比较容易理解。这书让我想起柏拉图写的那本精彩极了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斐多》。对话录这东西如若由大师嘴中而出,便是所向披靡,极易征服大众。大师的特点之一,是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高深莫测的道理。本书的三位大师,以普通人的身份,平和无骄纵的心态,谈古论今,对中国人生智慧进行一番卓有见地却又绝不曲高和寡的探讨。
听大师座谈的我们进入了中国人生智慧之殿堂,大开眼界,思考良多。这个殿堂里面有我们有知晓的,闻所未闻的,同我们想法一致的,让我们万分诧异的。。。那么的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大师在这次漫长的座谈里谈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一知半解的,看到大师之间的交流辩论和剖析,我深深感到,一知半解真可怕。譬如红楼梦啊,三字经啊,千字文啊,史记啊,诸子百家啊,这些东西一旦被提起,我们很多人都能接上两句或者背上两段,因为我们听过学过或背过。可是一旦稍稍深入探索,我们便发现,原来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或者我们所知的那一点点也是不准确的,我们这样的所谓什么都了解一点其实和一无所知没什么两样。就好比一个学而不思不求甚解的学生,其实和一个根本不学习的学生没什么两样。我以前总是如此指出别人的问题,殊不知,身为师者的我也一样有这个毛病。大师的谈话录首先让我猛醒,认识到自己的不求甚解,这让我甚觉珍贵。
国学不只是我们以为的文,史,哲,国学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一个价值系统。现在关于国学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争议,譬如将国学作为一门课程的问题。我想我们普通人倒是不必太过关注这些争议,我们只需在大师的引导下多多吸取知识就好了。这本书里面充满的是三位大师各自的见解在切磋中达到统一的成果,是覆盖面广袤的中国人生智慧的结集。它不仅用国学知识丰富了我们的大脑,也不断的驱使我们的大脑去思考,进而实现了大脑知识的扩充和大脑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拜读此书,我饱览了各种国学知识,还初次意识到,深刻的思想和深邃的知识其实都是存在于我们人类简单平凡的生活中的。我们大可不必好高骛远,追求什么所谓高深莫测的,其实真正高深的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过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知的心罢了。听三位大师坐谈国学,得到的不仅是头脑的充实,还有不断的思考和无尽的由思考过程所获得的感知。中国人生智慧早就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可是我们许多国人却将其忽略了。我们中国人应该充分享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无价之宝,自己家的无价之宝为啥不广为利用呢?
国学漫谈40篇
评《国学之道》
近些年来国学悄然地热了起来,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多人的一时兴起或者商业炒作,而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近年来经济发展以后,人们在温饱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谈论精神,衣食足而知荣辱;二是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让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也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三是在发展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却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决,于是向传统文化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国学热促使很多国学的学者、专家走向讲台,面向大众,讲授他们所认识、研究的国学成果,这里面不仅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国学大师,也有通俗易懂被大众所接受的教授,当然也难免有鱼目混珠的南郭先生。在这种国学热的背后,还有很多学者在研究 “国学热”这种现象,国学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批判地吸收拿鞋智慧,等等。《国学之道》就是三位学者之间的对话录,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健在的六名研究生之一、当代大儒姚奠中,率两代国学传人代表刘毓庆、郭万金,选取了40个主题谈论国学之道,为我们奉献了国学大师及学者眼中的国学:如何看待国学,如何学习国学,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为现代人所用。
记得大学里听说有些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做法,老师和学生就一个话题深入交谈,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更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学生分享,通过长时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某一个主题上有一个更好的研究思路。《国学之道》里面看来也是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它不仅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国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国学对于破除学科之间的隔阂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学能在当代社会超越理性、创造和谐,等等),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国学大师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这种民主和自由表达的方式,会让更多的思想火花在谈论中迸发。
国学在经历多年的沉寂以后,现在又开始“热门”起来,这是国学的有一次发展,也是社会的又一次进步的契机。对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发展,人类曾经得到了巨大的物质满足;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破坏地球的巨大威胁,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宽容的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及的目标……种种原因迫使我们去思考重新塑造我们的地球,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规划我们未来的发展,从某些方面来说,国学应该有所作为。
本书是当今极为出色的一部学国学、用国学的图书,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它由三代国学传人的40次谈话组成,通古博今,打通学问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独具一格,自成体系,雅俗共赏。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力,深刻贯通了中国文化精髓,一语破的;又把现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宏观范围之内,视野宏大,言明意赅,能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般在中国智慧中得到顿悟;还进一步以传统国学智慧指导现实人生、当下生活、心理情绪。在国学的天空下,使读者的心胸豁然开朗、澄明洁净、励志向上。本书语言极其流畅、生动、形象,又极富哲理,许多表述堪称人生箴言警句。本书以前所不多见的形式、内容、方法、作用,令读者耳目一新,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开拓人生的境界,获得学问的启迪。本书在学问与人生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希望它成为读书界的亮点,期待它的畅销。
看这本书总给人一个印象,“国学”渐盛行起来了。且这盛行并非政府一力推行,而是民间自发组织,自下而上,根基甚深。不论少年还是成年人,学习了国学之道,总会男子敦厚、女儿纯良。家庭生活则和谐和睦,社会结构则稳固坚定。总之,“国学”之好,天下文化无可匹敌。
国学自然是好的,然而我疑惑着,这国学热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又怎样才是国学呢?怎样才叫学呢?
各大中城市,私立的国学书院或国学班现在颇多。小学生也有读诵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的任务。一大批专职任教的先生们以及监督读诵的班主任们站在第一线谆谆告诫教导,这现象确实令人觉得我中国文化正在扬眉吐气。只是,任教的背后有着争抢生源的利益问题,监督的背后有着关系班级排名及奖金多少的利益问题——这虽然不是普遍情况,只是恐怕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并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国学当中有“师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道、臣道、师道合而为一。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古时之人尊师如敬父,先生们对弟子,也确实是一日为师,终身如父般体贴关怀。如先师孔子,对亲生儿子孔鲤从未特殊关心,而是将之与弟子一视同仁。《论语?季氏》当中一则,记载了陈亢的感叹欣喜之语:“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此例只是师道之一,讲爱人之子如爱自己之子,倾力而教、不计回报。若要教授国学,窃以为现在的先生老师们都得先修养自己的师道,方有执教的资格。这修养,便是“学”。
一个“学”字,认真研究下来,几乎可做为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论语》开篇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问、学问,学问不等同于知识。知识学得再多、文章写得再好,不过博得一个渊博的美名。相反,若是学习了知识,并且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力行实践了,那才真正的叫做学。也就是说,学是实证的经验,不是思想认识上的经验。所谓知行合一,如此才善莫大焉。孔门四科之次序,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将德行放在首位,便是对国学之道之核心为道德修养的最佳诠释。又再如一句《道德经》中所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万物而不争,去付出、不争求回报,且并没有付出的意识,只是如流水般自然而然这般去做,以一颗真心、赤子之心爱万事万物——这一句,老实说——若是讲一个“学”字,一生都学不完。
现代人安于物欲中,起心动念便是“我要如何”,少照及别人感受。就算从自己这一角度来考虑,这样过一生,似也不见得有什么趣味。我想“我要如何”,TA想“我要如何”,一律的全是“我”,不冲突、碰壁才怪。这是从小处说。而从大处说,诚为纷争之源、战乱之根。
因此宏扬国学刻不容缓。每个人真正的落实国学也刻不容缓。使此前不懂什么是国学者明白国学在讲什么更是刻不容缓。
三人著一书,这是《国学之道》的形式。凡四十谈,均是三位学者多年学识的积累、人生经验的总结。四十谈又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偏重于概念与源流,第二部分偏重于百年现状,第三部分则谈古时教育,第四部分写史,第五部分论诸子百家,第六部分涉及文学。从范围来看,可谓甚广。书装帧好,排版清爽,纸质亦佳。市场上许多国学著作,谋利的多,真心想弘扬的少。倒不如购此书一册在手,边读边跟着三位学者思考,对这四十谈中罗列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继而以此书为基础做一发散,旁通其它书籍,指导自己生活。
如是,则亦善莫大焉。
三位大师,以谈话的方式,构成了这本书。
国学,何谓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中华国学最早的人是谁?是伏羲,那这是最官方最大众化的解释了。
而国学对于我来说,就是我日常所见、所学、所悟,它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历史与典故,是各时期大师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粮食,然,我独一人一脑,终一生也未偿妄想能将五千年积累读上十分之一,只能退而求其次,国学,我学一种生活的态度。
曾几何时,中国人传统的学问在西方学术面前,变成了僵尸孔二,洪水毒药,似乎只有把中国人自己文化的根打断了,完全学习西方的知识才是当代中国人正确的求知与认知道路,五四运动正是在这种批判风潮下诞生了,并且它的影响力到现在都仍然存在。
三位老师在书中前半段讨论国学是不是应该独立成教学科目,就跟语文、数学、英语此类一致,但在实际地分类中,国学并不能单独开列为一学科,假如单独开列,要学的都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这使得国内至今仍没有国学这一科目。
我觉得不重要,如果国学分不成系统的科目不打紧,而且就国学本身来说,分不成科目也是可以理解的,涵盖的面太多,国学的起源要比现代西方学术方法要早那么多,而且分属不同的东西文明,要硬性去套,没有必要也套不了。
国学火与不火,它仍存在于中华大地上,普通老百姓感兴趣的会去关注,特别是当今中国物质越来越得到满足,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世俗越发的无情且在金钱面前显得贪婪庸俗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对于缺失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到重视,我们这一代,翻出从来没有人给我们读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去给我们新生的孩子阅读,拿出很多中国古代的典故去告诫孩子,这些都是国人对国学重新审视地一个良好开端。
在这些基础上,政府教育部门也应该对这些中国传统的东西更为重视,我们的国学才会复发出青春,由民间生起的热潮在国家的推广下才会更为广泛,现如今在国外,国家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而在国内,此类学院少得可怜。本末倒置这种事,在当代中国见得确实太多了。
认识国学
——《国学之道》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把国学看做儿童启蒙的读物,认为更重要的是多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有了孩子之后实践着“国学教育”,给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在古代帮助孩子认字的读物,看了这本书才猛然发现,自己对国学问题存在很大的误区,对国学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认识一:国学热的原因。因为接触到一些学国学的人群,一直也认为国学是上级教育部门或者某些机构发起的,是在传统文化日益不被重视的背景下,为了让青少年接触更多的国学知识,而不要一味被“洋文”所包围。而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其实这些年兴起的国学热是一场自发的民众运动,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一些诸如精神、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民众自发的向传统国学寻求解决之道。
认识二:国学大师的问题:随着老一代国学大师的相继离去,现在的教育体制很难再培养出国学大师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国学体系包括文史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而现在的教育制度多采用了西方的分科体制,硬生生把国学的各部分内容分割开来,有的甚至没有被归类,这种教育体制培养的是专门的人才,学历越高所专注的范围越来越窄,而国学需要更强大的知识背景体系,很少有人能把这么多学科的东西融会贯通。
认识三:孔子与国学的问题:“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打到孔老二,而这本书讲述了当时的状态,那个时代的一些热血青年,国学功底很深厚,他们的批评并非简单的意见不同,而是切实感受到了传统中的一些带有毒素的东西对中国发展带来的阻力,所以言辞激烈。而所谓的打倒孔家店,是作为招牌的孔老先生,而不是孔子本人,孔子对于中国国学的贡献是打不到,也不容置疑的。
认识四:儿童读经问题:国学的名门正宗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现在兴起了国学热,对国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但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小学阶段的还是还是非常适用的,只要适合儿童的个性发展、天赋发挥,从一定层面而言,奥数、书法、钢琴、读经似乎可以等而视之的,如果读经的话,给予孩子的好处是如何做人、懂得了怎样做人,知识的应用才有方向,这才是传统经典谈论的核心问题。
……
这本书给予我的认识还有很多,而有些认识我之前可能和大部分一样存在误区,希望热爱国学的人也读一读。
传统的学习路径是内心的,只想人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和平与宽容,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正可以缓解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
非常之好,值得反复研读。三位山西大学的国学教授的谈话,受益匪浅,使得自己爱上了国学。
谈中国人生智慧,不知是何物
这本书的观点都比较朴素,都是山西人写的,虽说话写的不咋地,入门国学吧
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国学经典书
能让人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内容很好,充满智慧!
访谈似的学习!
软精装,书的内容不错。
很喜欢,这种写作形式读起来很轻松。
像是笔记访谈似的书,不是专门的长篇大论,有点新意。
许是自己的微博有提及国学之词,近来的不断刷到一些关于国学考证机构的推送,其宣传之重点无非围绕着近几年来被热炒的国学之风,大底是说,在如今的国学热中,能够取得教授国学的相关等级证书对就业及赚钱将有多加分之类云云,不禁让人啼笑皆非,顺感哀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发展,再加之海外华人的相关宣传与影响,在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丛生的现实社会,曾为人所遗忘的国学愈发浓墨重彩。作为一名爱好者,虽是只知皮毛者,且尚是腹中空空,尤须更多的学习和阅读,但自己对国学的热爱却是真切的,并心存着敬畏。国学之重不言而喻,但怎是在这方面呢?因此看到国学之热被拿来作此营生,难免心生悲凉。在这本《国学之道》中,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几位老师对如何学国学、用国学的见解,实是给了对国学之用有着曲解之心的人一个好的警醒,而对于热爱国学、并愿致力于国学学习的我们而言,这更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开拓力之作。
而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国学精髓加以介绍之外,这本书本身的语言文字便让人深感几位老师之大智慧所在,堪称人生箴言之句不在少数,这也恰是国学对其生活智慧之影响的最为有力的印证。先前有读到过有感言谈到国学之于生活之意义,说是“国学好比一杯上等名茶,品味国学就像是在品味上等好茶。最初品尝时是苦涩的,那些苍老的古字读起来是那么苍白吃力,乏味无趣如茶苦涩一般,此为第一重境界。接下来品味那细细的文字,你会发现此时那苍白的字犹如上等茗茶浸透的茶水是那么沁人心脾,香芳逸满,此为第二重境界。最后你从这些问文字中体会出人生的智慧,原来是那么的回味无穷,令人心酥怅然,看破世俗所有的尘埃,此为最高境界。品味国学,探索智慧与人生,受益终身!”虽说看破世俗所有的尘埃难免有些言过其实,然其他感悟我也是非常赞同并深有体会的,如今的自己大概是在第二阶段吧,也才对国学愈发情深意重。
对于同我一样对国学有着向往和热爱的人们而言,对国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且可能十分缓慢的过程。但所学所悟会是慢慢渗入生活之中,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发挥着影响和作用,让智慧的光芒一点点亮起来。
不错,最近很热的书。
初览一遍丶慼觉 是"大家论道高 手论剑 "!既有形而上之 宏论亦有形而下之金针 *当下 时代尤伍得一 读!
本著作采用谈话题的形式成书,围绕一个个主题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言语特别鲜活感觉很亲切。内容也非常饱满,特别适合对国学饶有兴趣但又无从下手的初学者。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里边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