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循环经济的新范式

孙国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3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国强  

页数:

289  

字数:

325000  

内容概要

人类文明发展史业已表明,用后即弃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在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作为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新的实践模式之一,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得到各方重视。 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活动,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和政府官员们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大力发展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如今,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目前,在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积极意义,并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经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一体,形成互惠互生结构。具体表现就是经济运行高效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循环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它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从理论研究上看,目前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领域上,尚无系统地从循环经济角度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的报道。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区域生态建设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方面的内容。因此,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城市,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可喜的是,在中国西部城市贵阳,这种尝试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

孙国强,男,汉族,1953年8月生,河南叶县人,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贵阳市云岩区区长、贵阳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2004年12月后,任贵州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书籍目录

目录序导言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由来和理论架构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和原则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和科学体系 第五节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现实的必由之路第二章 生态现代化(第三次现代化)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化的理论与争论 第二节 前两次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生态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R”原则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 第五节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第四章 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生态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第三节 生态城市的生态系统结构 第四节 生态城市建设的一般途径循环经济的新范式第五章 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园区 第一节 生态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生态工业的概念和实践原则 第三节 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第六章 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 第一节 贵阳对可持续发展有着迫切的要求 第二节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节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和重点 第四节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第七章 贵阳产业体系的生态化调整与循环 第一节 贵阳市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节 贵阳工业体系的生态化转向 第三节 磷、铝、煤等重点产业的生态化 第四节 电子信息、环保、汽车等工业的生态化调整 第五节 中草药行业的生态化调整 第六节 贵阳农业的生态化调整第八章 贵阳市消费系统的可持续调整与循环 第一节 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贵阳消费系统现状分析和调整对策 第三节 贵阳华联超市的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第九章 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第一节 五大优势和十大挑战 第二节 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第三节 基地建设的目标、结构和功能分区 第四节 基地产业的总体设计 第五节 多资源共生耦合分析 第六节 生态社会体系建设 第七节 基地效益分析第十章 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 第一节 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 金阳新区发展的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四节 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指标体系 第五节 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体系 第六节 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支撑项目结束语附录一 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大事记附录二 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循环经济的新范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