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中的天下
2005-12
清华大学出版社
资中筠
337
无
应一些出版社征询近作,检点笥(其实是电脑),发现自2002年出版随笔集《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之后陆续写下的随笔、杂文,也已足以成集。这些文章与过去一样,都是在专业研究之余随时有所思,有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那是因为这段时期应邀讲学较多,而有些思考和心得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事后整理成章。题材看来覆盖面很广,但都是近年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也有一以贯之之道,所以还不是泛滥无所归。. 为集结出版而重读之下,自己感到意外:本来我已退休多年,与世无争。既无案牍之劳形,又无“课题”之催逼。生活以当前的标准,小康虽不足,温饱尚有余,自以为清心寡欲,足以颐养天年,..
《斗室中的天下》是著名学者资中筠近年来所写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近年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资中筠,女,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南,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文系。通英、法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原《美国研究》主编。1996年底退休。仍从事学术研究.写作及学术活动。 学术著作:专著、合著与主编的主要有《追根溯源一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书评》,以及学术论文集《资中筠集》等等。 散文随笔集结成书的有:《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人世》。 译著:《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巴尔扎克,法):《啊,拓荒者》(薇拉·凯瑟著,美),《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英)。
自序说中重建精神的家园 ——还是要接着“五四”精神的茬走下去君王杀人知多少——从“以人为本”角度看历史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困境为实现“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而努力 ——作为受众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企盼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起,兼及中国国情如何估量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兼及“西化”问题中国人在国际关系中的世界观 ——兼论“中国例外说”2003年中国与世界——借压力促改革学与文大学文科向何处去中国人还是应先学好中文忠实第一,力求神似 ——《啊,拓荒者!》中英对照本译者言深入浅出为文章之上乘——《哲学的慰藉》译序学术繁荣与翻译质量的悖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一也谈学术腐败人物风情悼父文——五周年祭但开风气不为师在胡志明家作客发明家查尔斯凯特林的故事及其启示关于雷海宗先生二三事特殊年代的童趣几则在国外“吃请”记访旧得旧的惊喜——重游维也纳之一体验“音乐之都”——重游维也纳之二关于阿瑟米勒的点滴回忆杂说“非典”与“五四”精神痛定思痛话“非典”:再反思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诺贝尔奖与孔子何干什么人“经骂”,什么人“不经骂”“小骂大帮忙”新解孔子之用,大矣哉!——游曲阜的遐想财富的归宿先富起来以后做甚么? ——《财富的福音》一文的启示一种值得推崇的散财之道 ——写在《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出版之时观念的更新扫清公益捐赠的法律障碍逐步从防范向鼓励转移 ——评新《基金会管理条例》道西实现舆论监督的奋斗史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读后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内政外交的演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美国总统的个人作用美国关于取消遗产税之争的含义恐怖主义及其启示“和”还是“战”——对伊拉克问题的思考从变化中思考大国关系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与当前新问题美国向何处去——有待进一步观察的问题修辞立其诚——答《中华读书报》采访(代跋)
书摘现在言归正传,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首先,这个“后发”从什么时候算起?是从改革开放,还是1949年,还是辛亥革命,还是戊戌政变?这样一算就发现我们走了许多弯路,实际上已经“发”了好多次,“落后”了好多次,错过多次机遇。粗略看来我认为至少有四次(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说法,不是史学界的定论)。 第一次,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亦即从鸦片战争以后那些先进分子开始寻求真理到戊戌政变,这个现代化的努力以戊戌政变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失去了走君主立宪道路的机会(洋务运动的得失此处不论)。我们现在习惯于认为君主一定比共和反动,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关键在于立宪”,不在于国体形式。现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是有国王的,包括英国、丹麦,北欧那么多国家都是非常民主、非常先进的国家,但他们是虚君,包括国王在内都得按宪法办事,这才是主要的。表面上共和了,但是假的,照样专制,没有民主,那还不如君主立宪呢。中国为什么没有条件君主立宪,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这一次变革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不能说一点事情没有做。从洋务运动开工厂,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这批人都曾经做出过贡献。至于说思想上,那成绩就更大了,从魏源到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在近代思想史上功不可没。这算是一次。 第二次,辛亥革命成立民国,那应该算是向现代化方向走了一大步。到抗日战争之前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教育、金融、新闻,等等都初具一个现代国家的雏形。但很不幸的是内忧外患不断,先有军阀混战,北伐后蒋介石政府站稳脚跟,又走向独裁,当然最大的外患就是日本侵略,这一事件整个打断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对我们民族伤害最大。战后紧接着又打内战,无暇建设。从1937年到1949年又落后了一个历史阶段。 第三次,1949年以后。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牛产力的发展,打下了重工业的基础,在很短的时期内连原子弹都能造了;但一方面又扼杀了最主要的生产力,就是人的创造性。在思想高度禁锢、一浪高一浪的政治运动中,人的创造力受到很大摧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好多资料提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同国际水平差距还没有那么大,等到80年代初再开放一看,“当惊世界殊”!差距拉大了。因为在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恰好世界进行了与产业革命同样重要的一次革命,现在我们称之为信息革命。而我们在这整个期间都在关起门来搞“与人奋斗”,造成了第三次落后。这一次,由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民族元气大伤,恶果深远,难以估量。 第四次,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到现在二十多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应该说我们再开放的时候,又错过了一个时期。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四小龙”的经验是很被推崇的。就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这里面三个都是华人社会。但是它们的机遇,我们又失去了,因为它们是在冷战的夹缝里充分利用了美国这个最大的市场,而且美国为了冷战的需要给它们以很多优惠政策,同时那时美国自己的经济也处于绝对优势,可以用暂时的经济利益换战略利益,非常慷慨地开放市场。日本是得利最多的。那时候“四小龙”正好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补充了正在转型的发达国家的不足。等到我们再开始开放的时候,这个机遇已经接近尾声,顶多赶上一个尾巴。美国保护主义大大抬头,这也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自己遇到了困难,而我们就碰到了这样的现实。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总之,即使与“四小龙”比,我们的“后发”也失去了它们的机遇。 以上四次是我不太严谨的分法。这一历史过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现代化不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从晚清以来一百多年的成绩不能抹煞。但是我们已经“后发”了。我们常常很自豪地说,我们只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人家几百年的道路。可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地方。 P35-36
书评作者倡导社会科学化的国际问题研究,而不是单纯的对策研究或“智囊团”研究,她给国际问题研究注入了文明史的因素,使之更具学术的底蕴。这本书是她的第4本随笔集,多为学海岸边的杂写杂忆和趣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确是身居斗室而心怀天下。既学术的风雅,又有现实的关怀,思想更为成熟,文笔更为优美,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学术随笔佳作。 ——中华读书网
《斗室中的天下》是一部作者的随笔集,全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写随笔、杂文、演讲稿、采访录,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的,全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
无
资中筠年已八十有余,竟然还能写下这么忧国忧民的文字,她和茅于轼是有点相像,在耄耋之际还心系祖国,难能可贵。
《斗室中的天下》系资中筠近年来的所感所思。有对中国现今社会的批判,有对当代教育的反思,本书的后半部介绍了一些有关美国的公益基金和各类对国家关系阐述的文章。
文革
当今老一代人都回避文革,中年人对文革也了解甚少,年轻人就更不必说了。在文革结束后,国内对文革的定义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但对于文革的反思和总结,怎么避免以后不再出现这样的浩劫却谈得不多。可以说,现在社会的种种价值观都和那个年代的文化浩劫有着关系。当然我对此也研究得不深,原本打算就此写一篇文章,总由于肚里的墨水太少而没敢下手。之前的文章中有一些相关素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我们告别了反对一切“物质刺激”单凭对一个人一种思想的忠诚枵腹从公的年月,却跳到了登峰造极的“物质主义”一切都纳入商品经济,包括本属于精神领域的事物,只有赚钱的功能才被承认。
“文革”时期达到高潮的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以极其狭隘实用的“政治”划线代替一切是非善恶标准,以及与现实背道而驰的极端虚伪的说教,更对全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依托起了致命的摧毁作用,以至后来一旦失控,出现的是大规模无节制的不择手段地满足一己的贪欲。
当今社会
资中筠在对当今社会的评判中提到了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在中西方文化中,她提到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一味的摒弃,认为其是洪水猛兽,吞噬我们中华文明。另一种就是崇洋媚外,对所有的西方文化都奉为圣经。她提到,这两种态度都是要不得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也有民族所依附的劣根性。而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正是我们民族所缺少,反观中华文化,其的博大精深又的的确确需要我们这几代人去修持。净空法师曾说:如果这样的断层再隔一两代人,那中华文化可能就会慢慢消亡。
谈到民主,资中筠也是一个信奉民主与自由的爱国人士。她提到,早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已经提到了现今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这条道路依然这么的遥远,任务依然这么艰巨。想起了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她的呼吁和全台民众的努力下,台湾走向了民选,有了多党执政。但其实发现,多党执政并不是救命草,各种复杂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民主和自由,一个5000年历史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到媒体舆论,在西方国家,媒体舆论是“为民喉舌”的。政府有做不到位的,舆论就需要出来说话。而现今的中国的媒体多少还有政府领导媒体的意思。资中筠针对非典事件提到:
我们的宣传一向报喜不报忧,缺乏忧患意识。从来灾难过后不去追究造成灾难的原因,以为前车之鉴,而是大肆宣传领导事后如何重视、关怀,为“战胜”灾难颂歌。
当然西方的舆论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在现今经济市场决定社会动向的年代。媒体舆论也难免因为利益而宣扬一些不健康不真实的报道。
报纸争取读者有两种取向,一是靠提供鲜为人知的与大众利益攸关的事实真相,并作为公众的喉舌发表犀利的社论和评论,一是迎合低俗的趣味,靠暴力、煽情,揭人隐私以及言过其实的商业广告。
对于教育,资中筠更是振臂呐喊。资中筠算是一位文化人士,她对那些以工科以效用来衡量教育的行为嗤之以鼻。她提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两条腿,一条是经济,一条是精神。而人文科学正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而也就是人文科学的欠缺导致了中国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当今很多社会风气都与此有关,而这追根到底还是教育。究竟是育人的教育,还是一个育机器的教育。
财富的归宿
作者是一位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文中有不少篇幅讨论美国的公益基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迅猛发展,贫富差距大大扩大。作者提到:一个自尊自爱、过健康生活的人,只要不吸毒,不狂赌,个人消费总是有限的。这时候许多资本家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怎么将所这些财富回归给社会。与东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鼓励白手起家而轻世袭。所以这些资本家开创了公益基金,这样的基金主要是来帮助弱势群体的,关注医疗与教育。这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资本家其实不过是一个有赚钱天赋和运气的工具,他正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做努力。而后,他获得了应有的不菲报酬,而大部分的金钱还要返回社会,其终究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的。
这样的观念已经在美国中根深蒂固了,由于文化的差异或是思想的觉悟,甚至还有对于个人财产保护的担忧,东方人还对此不能完全接受。这也就出现了前段时间报道的裸捐事件。但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假以时日中国也会出现成熟的公益基金。
有了公益基金主要投入哪些方面呢?作者提到:
剩余财富应该投向的最佳领域。
1.大学教育
2.免费公共图书馆
3.建立或扩大医院、医学院、实验室以及其他与减轻人的病痛相关的机构,特别应以预防为重点。
4.建立公园,美化环境。
5.建公共游泳池
6.教会
总结起来就是致力于最基本的人权,教育、医疗、体育、宗教。其实并非需要像资本家那样拥有金钱才能做上述的事,真正的国人从切身做起,为中华民族添砖添瓦吧。
《斗室中的天下》(资中筠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以前读过资中筠先生的《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科2002年版),当时写下数语:“资中筠先生为国际问题及美国问题专家,其随笔活泼好读,但多浅陋,偶有大胆直言,倒是风骨自出。”今读《斗室中的天下》,未改以往的印象。不过她的大胆直言,虽为常识,却依旧是空谷足音。无它,惟此地土壤依旧耳。这样的随笔未必厚重,却是作者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书后附“修辞立其诚:答《中华读书报》采访”,展现了一位人文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资中筠,女,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南,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文系。通英、法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原《美国研究》主编。1996年底退休。仍从事学术研究、写作及学术活动。
掩上资中筠的《斗室中的天下》,一向平静无波的心,颇为这位老太太所温暖。
前几年,人们说,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那些号称“大师”的人,都在忙着争名逐利,能有潜力做大师的,不知道在他们的学术之中忙着什么,或者等他们盖棺定论之后,我们才知道,他们或许可以叫做“大师”。活着的人里,很难判断他们的历史地位。
我不能确定资中筠的历史地位,我可以确定资中筠的文字对我的感染。一个能从国学典籍中不断提出容纳西方文化的学者,超越了她曾经的沧桑,依然呼唤我们奔向阳光,努力去完善自我和自己的民族的学者。我认为,她的著作值得我去研读。
资中筠的翻译作品陆续读过不少,她的时事文章,近年来才偶尔一读,前一段时间,读到她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启蒙的一段文字——“当前我们需要启蒙,启蒙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在长期思想禁锢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而且可以自我启蒙。例如我自己就经历过长期的自我启蒙,在这过程中受到许多人的启发。不能讳言闻道有先后,先觉者有义务与他人分享自己之所悟。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对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摆脱企盼或仰望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民主。这是自救与救国的需要,与“西化”或外部压力无关”《资中筠: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担当》,《经济观察报》2010年7月5日)
读着《斗室中的天下》,作为“文人”,或者通俗的“知识分子”,从一篇篇的文字中,感受到资中筠拳拳的爱,她对这片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的爱,她渴望将她研究结果思考结果与所有人分享,渴望五千年文明延续的一颗滚烫的心,分外亲切。
她以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理想;期盼达成梁任公(启超)“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之权利与他国民在彼国所享之权利相平等。”的目的;以“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谴责学术腐败的恶劣;以“科学和民主”批驳“无知中得到的民主”;向“揣度上意”的媒体呼唤一份良知;以老洛克菲勒的“尽其所能获取,尽其所有给予”倡导慈善捐赠。等等,这些对于世事的望闻问切,展现了一个老学者,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襟怀。
当然还有她的一些散记,包括对父亲的感情,对朋友的感情,对孩子的感情,情文并茂,真挚感人,也颇有意趣。
如果以她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来判断,她也属于五四精神的传承者,而她的这一篇篇文章,也在寻找五四精神的年轻继承者。
科学和民主,等待更多的如资中筠这样的人启蒙,也等待更多的你我去亲近。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220507178&BlogID=150117&PostID=26711383
偶尔一次听过资中筠这个名字,然后在图书馆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出来看看。
有人说:青年人写诗,中年人写小说,老年人写随笔。信哉斯言。老年人写随笔,厚积薄发信手拈来,虽非字字珠玑,但是微言大义,文字的轻巧中透出哲理,而并无说教意味。反之,青年人写随笔,有点像兑太多水的牛奶,淡而无味,营养稀释,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教。无驾轻就熟的功力,使得形诸笔端的文字夸饰、矫情,或单薄而无趣,或繁复而不得要领。
放出来了
谢谢,我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敏感词。
可能是资中筠的翻译作品陆续读过不少那一段里的几个词吧
正在读资中筠翻译的《哲学的慰藉》呢。
这本书我要找来看看。
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是翻译得最好的之一。
是的,我看得很缓慢,有的地方一读再读,很不错。
握手,我也是常翻翻,一读再读,再复习的。
查名言“青年人写诗,中年人写小说,老年人写随笔”查到阔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