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破土

[美] 丹尼尔·李布斯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丹尼尔·李布斯金  

页数:

267  

译者:

吴家恒  

Tag标签:

无  

前言

传记,亦是传奇  艺术思考,语言的建筑    伟大的建筑,  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  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    这是一本建筑师的传记及创作谈,记录了建筑师的足迹和艺术理念。  丹尼尔•李布斯金,犹太裔波兰人,著名建筑师,911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体规划师,世界资深流浪者。  1946年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国纽约。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1990年创立李布斯金工作室,并担任首席设计师。2003年2月获选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代表作品有柏林犹太博物馆,此项目历时十多年,目前依然是世界建筑史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有人称,柏林犹太博物馆的伟大五十年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  此外,著名作品有奥斯纳布吕克的努斯鲍姆美术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进行中的博物馆兴建方案有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在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等都有文化及商业设计项目。  李布斯金认为,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本书除了阐述建筑师自己的创作理念,更穿插他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这不只是一本建筑师的回忆录。  他用十多个主题来阐述他的生活经验和想法如何影响传递到他设计的空间上,内容及笔法平易近人且令人动容,而且也有不少他和其他知名建筑师间有趣的互动叙述,以打破常规的叙述方法将话题引入公共空间。李布斯金通过他不寻常的背景和全球化视角,探索有关灾难与希望的思想,以及建筑何以纪念和重塑人类经历的途径。

内容概要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 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的声音,讲述流动的时间故事。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圆弧的屋顶、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没有一个空间不让人驻足反思——从刻满世代伤痕与哀悼气氛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到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旁的螺旋体,拆解冲突本质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重现画家密闭幽室的努斯鲍姆美术馆,乃至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中呼应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将双塔崩塌时刻凝结的“光之楔”。 本书除了阐述建筑师自己的创作理念,更穿插他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这不只是一本建筑师的回忆录。

作者简介

丹尼尔·李布斯金(Daniel Libesdind),犹太裔波兰人,1946年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国纽约。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有柏林犹太博物馆、奥斯纳布吕克的努斯鲍姆美术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进行中的博物馆兴建方案有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在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都有文化及商业设计项目。1990年创立李布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并担任首席设计师。2003年2月获选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书籍目录

1.地基2.场所意识3.光4.建筑5.面容6.心血7.提案8.看不见的力量9.材料10.拉郎配11.信念致谢辞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张永和我见过李先生五次。第一次是1982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后来写了《匡溪行》。 第二次是1992年,在他柏林的工作室。 第三次是1996年,在北京。他在清华讲演,我给他当翻译。 第四次的时间记不清了,应在1993 和1996之间,我在美国莱斯大学教书,他来评图。 第五次是2001年,又是在他柏林的工作室。 前三次都有机会和李聊聊,很受益。第五次是和“土木”展的一群中国建筑师同行,所以没机会单独说话。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只记住了李说的一句话,是1996年在北京那次。清华讲演后,我们一起吃晚饭。席间我谈起我的一个理想:在中国办一所先锋的建筑学校。我以为李一定会认同。不想李说:就是办所建筑学校,不一定先锋。我当时马上没反应过来他的意思;来回琢磨,形成了这样的理解:从事建筑,包括建筑实践和建筑教育,首先要有个认真严肃的态度,先锋不先锋并不重要。先锋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思考方式。无论李讲的是否真是这么回事,这句话后来对我工作影响很大。 借李先生自传中文版出版之际,向他道个谢。 2006年11月于波士顿 附:《匡溪行》 1982年初的一天,隆冬晴雪,我们一行人在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校园里到处寻找建筑系。遍寻不着,叫住一个学生问路,他指着我们前面不远的一行三人说道:“跟他们走就到了建筑系,如果你们认为那是建筑系的话。”听得出来他话中有话。没时间多问,我们便尾随那三人进了一个半地下的工作室。等到在明亮的雪地里缩得极小的瞳孔放大开了之后,才发现眼前满是艺术作品:炭笔画、丝网印刷版画、各种雕塑——木头的、陶瓷的……我正在琢磨这里到底是绘画系还是雕塑系,旁边一个同来的朋友已恍然大悟地告诉我:“这儿就是建筑系!” 这里静悄悄的;不像我们自己的工作室,摇滚乐总是放得震耳欲聋。天花板很低,使本来已挺拥挤的工作室,到处显得满满的。建筑系主任,也是这里唯一的建筑教授,对我们抱怨道:“地方实在太小,每年最多只能招收十五个学生。”他姓李布斯金,名丹尼尔(Daniel Libskind),波兰人,三十来岁,个子不高,一张方脸,有棱有角的。 在工作室里遛了一圈,除了一个日本留学生搞的东西看得出是房子,其余的似乎都是绘画或雕塑,和建筑没什么联系。然而细看之下,就发现它们与一般的绘画和雕塑不同。卡尔?朱的雕塑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尺度结构的缩小模型,人们很容易想象自己(人形)处于这个雕塑之中的情形。也就是说这个雕塑暗示了一种不是雕塑而是建筑的性质:可居性。泰国留学生塔拿普拉的《都市世界》也是异曲同工。雕塑家贾柯梅蒂(Giacometti)对这些作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雕塑《城市广场》:一块平板上几个人形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人形的动感创造了广场的空荡感觉。王泽的作品比较容易读,是建筑元素的组合构成,可能是分析性质的,也可能是表现废墟。这里建筑好像是用作素材,被作者变形了、抽象了。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在一间没有窗子的小房间里,是两个年龄较大的学生的合作。我也不知为什么喜欢它:它显然象征着什么,我也琢磨不出来,人家讲给我听,我也没听懂。这件作品有种神秘的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至于它的建筑性在哪里,恐怕只有天知道。 一个穿着围裙、浑身是土的学生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件刚出炉的陶塑。他的眼睛和他的同学们一样,放出一种特殊的光芒,令人联想到修道士。其实他们的生活和真的修道士也差不多。匡溪艺术学院在密歇根州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上,离最近的城市底特律开车也要一个小时。建筑系没有任何课程安排,学生从入学起搞一个题目(极少数人搞两至三个),搞完了就毕业,一般总要两三年。多数学生一年365天全部在工作室里,难怪泡出了这种献身建筑(或艺术)的目光。 李布斯金教授的目光好像不及学生们的来得清澈,却也明亮。他一听我是中国来的,就马上提到有一位中国建筑教授是匡溪的毕业生,并请我代他问候。我想大概是清华的吴良镛先生。如果不错的话,就在此转代匡溪建筑系向吴先生的问好。 看到李教授的学生们的作品,他自己的东西也可想而知。同一组题为《尽端空间》的作品,尽管标题各有千秋,看上去实是大同小异。作为纯绘画来讲,他的画构图均衡严整,繁而不乱,组织得疏密有序,还颇有一种音乐感,画面上火柴棍似的简单建筑型体像交响乐队中的一件件乐器,在一定的结构里面组成既复杂又和谐的整体。 我认为匡溪师生的作品是非常理性的,其具体特征是高度抽象性。事物不是被他们宏观地概括了就是微观地分析了,最终都是得到一组基本的造型元素。要进一步理解他们的作品,得对理性和逻辑两个概念有所认识。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布努艾尔(Luis Bunuel)在拍摄他的第一部影片时的主导思想是绝不要任何理智的镜头,其实这一想法本身就特理智。影片拍好后充满了不合逻辑的场面,但其后的理性主义构思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理性和逻辑的分家在匡溪师生的作品中也是很突出的。李教授的画中尺度和空间(二相度还是三相度)都是有意识地混淆了的,又是理性的无逻辑。看来超越一般形式逻辑的范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抽象方法。 匡溪的师生们还试着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象征的手法,似乎比较勉强,倒不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常把诗句直接写在墙柱牌匾上来得明了。我自己在写硕士论文时也曾模仿匡溪的方法用唐诗作题材画过几张,想试试中西合璧在这方面的可能性。 匡溪搞的这套到底算不算建筑?我自己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到目前为止,美国建筑师学会仍不承认匡溪的建筑硕士学位,等于是消极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不知能否效法其他学科,把匡溪的东西算作“理论建筑”。实际上他们这伙学生大多数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些还开过自己的事务所;他们回到学校来读研究生(匡溪只有硕士学位),到底可以学点儿什么,也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匡溪艺术学院从房舍到庭园都是老沙里宁精心设计的。爬着常春藤的砖墙,沉重的拼花木门,以及静静地坐落在庭院内的雕塑,都散发出一种浓重的学府气氛。很显然,老沙也正通过他的作品谈着他对建筑及建筑教育的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破土 PDF格式下载



读书:《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读这本书有一种奇怪的恐高症状,手脚发软,让我几乎失去赞美的力气。
作者说: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这句话印在封面,它是这位非凡的建筑大师最逼近人心的断言。
丹尼尔·李布斯金,波兰籍犹太裔建筑师,911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师,作品包括柏林犹太博物馆、曼彻斯特帝国博物馆等。
“城市是由人类的梦想建立起来的...从拜占庭的废墟到纽约的街道,从中国式宝塔到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塔尖,每一座建筑都述说着不同的故事。”
“我聆听石头说话,我感觉到身边的各种面容,我以清澈的目光凝视过去,设法建造通往未来的桥梁。光线、声音、看不见的力量、鲜明的空间感、对历史的尊敬,都在启发我的灵感。”
“每一种材料自有语言和诗意。石头、玻璃、木头、光——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建筑师用他们达到更高的目标,表达想法与情感,诉说故事,描绘历史。我的建筑难多半难以用言语形容,我要和我的建筑,优雅而自然地老去。”
面对如此善于表达的建筑师,我急于表达的一切赞美都酸软无力,像恐高症。
丹尼尔·李布斯金的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家族中有13 位亲人在纳粹大屠杀中丧命。童年惊惶不安的迁徙,令他的作品充满难以言述的疼痛与冲突。评论家说,李布斯金是一名“建筑疗伤大师”。他喜欢音乐、绘画、电影、读书,曾是一名音乐神童,11岁即与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同台演出,40岁之前没有盖过房子。
这是一本自传。疼痛的童年回忆,恐惧的出逃,自由女神下的舒展和感激,集中营里通过自创密码和难友交流的父亲、敢于将墨水瓶砸向斯大林像的母亲,政治家头脑的妻子尼娜以惊人的机智和勇气挽救了犹太博物馆的命运,也促成了李布斯金在911重建项目夺标。
“《圣经·希伯来书》写着:’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来未见之事的确据’。对建筑师来说,这些话含义深刻。这些坚硬的、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
“你得相信。”
我相信。


9·11纽约世贸重建总建筑师
丹尼尔·李布斯金,犹太裔波兰人,著名建筑师,911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体规划师,世界资深流浪者。
1946年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国纽约。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1990年创立李布斯金工作室,并担任首席设计师。2003年2月获选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我很喜欢的建筑师。纽约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体规划建筑师李布斯金,是当今世界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他深刻洞察9·11恐怖袭击倒塌的世贸双塔的精神内涵,他的设计方案“自由塔”和“光之楔”感动纽约和美国。 在开始设计前,李布斯金走入灾难留下的那个深21.......以及人类精神的力量……在那一刻,他知道将如何重建这纪念之地。 李布斯金这样解释他和其他竞争世贸重建项目的建筑师的不同:“我的重点在地下——深入岩床,达于坑底,因为我认为对这个地方的记忆在此,...



破土仅指埋葬用的“破土”,与一般建筑房屋的“动土”不同,“破土”属阴宅,“动土”属阳宅也。现今社会上多已滥用属阴宅择日时属阴宅须辨别之。

更像是大师的自传,内容引人入胜。


李布斯金以几个著名的博物馆设计奠定了其在建筑界的地位。他在赢得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竞标之前,几乎没有建成的大型项目,因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他从坐而论道的建筑教育家和理论家转变成真正意义的建筑师。建筑杂志对柏林犹太博物馆的评价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我曾经在2006年参观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2007年在曼城帝国战争博物馆前徘徊(去得太晚闭馆了)。这两个工程带有李布斯金强烈的个人标识,从外观看,两者都被金属光泽的表皮包裹的不规则体,室内从头至尾没有平行和垂直线、只有倾斜的墙面,相当符合解构主义的定义。印象最深的是犹太博物馆内的三岔路口,三条走廊通往不同的方向,隐喻犹太人死亡,逃亡,幸存的不同命运。一条走廊通往大屠杀塔,黑暗压抑无法不与集中营的毒气室相联系;一条通往室外花园,花园建在倾斜的平面上,有49根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每根混凝土排柱头是种植槽,绿意葱葱,充满希望。最后一条走廊通往展厅,在断断续续的“虚空”内,陈列着犹太人的名字,照片,生平,物品,空间的叙事性与空间的复杂性形成奇妙的混合,穿行在或明或暗的曲折空间里,让人不能不体会到犹太人千百年来被迫迁徙、迫害的历史。我是一个很容易为历史感慨的人,几年后当我给扬扬读《汉娜的手提箱》时,脑子里回想的是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展品,汉娜是展品背后的人。
  
  帝国战争博物馆从介绍看,是三个碎片的集合,表达冲突和战争。坦白地说我当时在外面看,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反而觉得很像学校作业。也许室内别有天地吧。
  
  翻开这本书,才知建筑背后的故事更精彩。李布斯金从小很有音乐天赋,他因手风琴得到美以奖学金。李布斯金的母亲是一个历尽坎坷充满人生智慧的妈妈,她说:建筑是门行业,也是门艺术……在建筑中总可以表现历史,但是在艺术中无法表现建筑。做建筑是一石二鸟。从此李布斯金投身建筑。
  
  李布斯金的文笔极好,很会讲故事——家族、自己、建筑的故事。他是个很感性的人,在叙述艰难投标及建设过程算是相对克制,但我猜这本书一定得罪了不少人。李布斯金是典型的文学青年,音乐,文学,雕塑,电影对他都有影响,他的经历以及家族苦难史亦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第一次知道说意第绪语的中欧犹太人会遭到本族人的歧视),犹太人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颠沛流离的历史给了李布斯金丰富的积淀,十几岁移民到美国,壮丽辽阔的北美自然,民主自由勇于探索的美国精神是李布斯金的成长养分。 其设计手法既传统又不寻常,传统是说李布斯金的每一个项目都会讨论其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这是建筑师的设计通则;但具体的手法或切入点却很不寻常,大师的功力设计在这个节点立见高下。
  
  设计柏林犹太博物馆时,李布斯金随机从记录大屠杀遇难的犹太人的《纪念册》中挑选出柏林人,在地图上标注其住址,挑出他崇拜的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给他们配对画线,看似无序的线条行成了博物馆的架构——破碎的大卫之星。这是形式上手法,深层次的建筑理念受到犹太作曲家勋伯格未完成歌剧的启发,李布斯金深为这种“空缺”所打动,他用“虚空”这个概念表达当族群被彻底消灭,自由被剥夺,生命被打断后产生的永不消亡的虚无。
  
  在世贸自由塔的设计过程中,遗址上的大坑深深地打动了李布斯金。对我而言,深坑或黑洞意味着吞噬一切的恐惧和不确定性。显然大师不会这么平庸地思考,李布斯金被原世贸大厦基础的连续壁吸引,他在坑底回想到坐船抵达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情景,以此定下整体基调——5栋高楼,自南向北螺旋上升,像自由女神的火炬,此外,李布斯金将911当天的救援路线和象征撞机时间的阳光通廊引入设计,讲述了一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在读这本书的前两天,正和同事讨论新城规划。回忆上大学时,老师讲空间的朴素本质是吃喝玩,20年的工作经历,觉得如果在设计中加入了故事,那么空间就有了精神,有了意义。所谓场所精神,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旧城丰富多样,新城总是冷漠空洞,就是因为新城缺乏历史,缺乏人的尺度和情感。建筑始于理念,建筑设计就是向建筑整体灌输根植于内心的情感。李布斯金强调建筑师应赋予空间以灵性,他用空间讲故事,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意象,从而深深地打动了普通人。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好故事应当是包含普遍的人类真相和人类经验。然而它们又必须被用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讲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他们进入了一个从未涉足的特殊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又发现了自己。他们和这个新世界中的自己惺惺相惜,通过这种不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实践的体验,代替全人类贪婪地活着。”我想不光是文学作品,优秀的建筑设计也是一个道理。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作者李布斯金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和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的设计师。《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是李布斯金取得纽约世贸大厦重建委托后所撰写的书,他用十多个主题来阐述他的生活经验和想法如何影响传递到他设计的空间上,内容及笔法平易近人且令人动容,而且也有不少他和其他知名建筑师间有趣的互动叙述,以打破常规的叙述方法将话题引入公共空间,并且分享他对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在世贸中心旧址上建造的1776自由塔的看法。李布斯金通过他不寻常的背景和全球化视角,探索有关灾难与希望的思想,以及建筑何以纪念和重塑人类经历的途径。


读丹尼尔.李布斯金《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文:林时安在上海至大连,大连至长春,而后长春回上海的空中,读完了丹尼尔.李布斯金《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ielLibeskind,BreakingGround:Adven***esinLifeandArchitec***e)。空中阅读,高度感动。从他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从他的身上,他走过的路,可以看到他一代人的影子和足迹。他的建筑不是为了名成利就,不是为了戴上桂冠,而是为了表达,他的作品和建筑不过是生命存在的外在表述。在《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中,我看到了建筑师内心的一种形而上追寻,一种获得精神拯救的向往。我更深深感动于他那颗飞升的心、一种超越的境界。


包装很好 之前没有货 一直等到有货的时候就赶紧卖了 因为关于犹太博物馆所以先看了
很好很好啊 与别的建筑师的 观念都不同 建筑与精力息息相关...


跟看小说似的。文笔很轻松,但却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建筑以及各个方面的看法。从犹太人博物馆到世贸重建,从柏林到纽约,丹尼尔把他这人生当中最精彩的部分拿出来,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进步。


第一次读背后的故事。了解了建筑师实实在在的另外一面,真性情。读完挺复杂的,不是我们在学校里所了解的,大师的抬头仰望,而是真实的,没有距离的普通人。他们做项目,不是那么轻松愉快。也会有竞争也有挫败。同时我感受到李布斯金与妻子的珠联璧合,佩服!再者,翻译的很棒,这本书的好至少有10%归功于译者!


书不错,很喜欢,非常推荐. 去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的时候,刚好看过这本书,很能理解建筑师在建筑中所表达的那种感情


李布斯金的设计很让人感动,无论对于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这本书都是好的。像是作者的自传,我们能看到作者的文化底蕴,看的建筑师的艰辛,坚持与快乐


书到的时间正好是九月十一号,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当年的九月十一号是犹太纪念馆奠基的后一天,9.11事件的当天.书的贯穿和封面也都是以世贸重建为情节的.真的是觉得学建筑好多年,对每一位大师级人物的都毫无选择性的顶礼膜拜.无比的神秘感也是在读完大师自传类似的文献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师也过这些平凡人的日子,只是他们的思想让追随者绝对钦佩的.也并不是每一位大师在人格道义上都做得绝对像位圣人.总的来说这的确是个近距离接近大师的好机会.


喜欢李布斯金思考建筑的方式,能看到一些设计以外的东西,一些国外的潜规则,挺有趣。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以前对李的了解只是图片和想象,总觉得他的建筑匪夷所思,通过读这本书,明白了一个道理:建筑可以是有自己的灵魂的。很感动,因为建筑师,也因为他的建筑。


李布斯金的独特体验和设计理念贯彻其中,更让我深入了解了世贸大厦重建项目的真实情况


这本书我就是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是丹尼尔 李布斯金的自传,对于做设计的我而言很有用处。虽然建设设计跟室内设计还是有些不同,但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参考的。


李伯斯金的这本回忆录,语言幽默诙谐,观点尖锐,重点突出.译者对作者的思想状态也拿捏得很到位.在这部著作中,著者与我们分享了他在项目实践中的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对建筑师有了最直接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灵感,他的奋斗史,让我在看完整本书之后还是意犹未尽.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项目背后很多的故事.


像讲故事一样阐述作者的建筑理念,不错,更加让我明白,建筑是有生命的


这是看到的丹尼尔的第一部书,从书里,我不禁能够感受到他的建筑所具有的生命力,更能体会其赋予建筑的灵魂。丹尼尔不只是一位建筑大师,更是一位哲学家。


作为学习建筑的人 我觉得这本书还挺好 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 许多事情感同身受 但是毕竟大师跟我们还有差别 也许我们关注的东西会一点点转向大师的方向 有一天会这样 现在需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养家糊口最重要


每座古老的建筑,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用心聆听。


李布斯金是很有思想的人


丹尼尔。里伯斯金 写的内容比较丰富,也有一定的深度。还没有看完,学建筑的还是推荐看看滴


原本以为,已出名建筑师的生活应该是惬意的、可以完全实现自己的创作激情的。读过此书,才知道,原来,生活的梦想与冒险、挣扎与奋斗、成功与得到,对所有的人,是一样的,是不变的主题。


建筑大师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思考,一个思想者的表达


李布斯金很幽默呃


一直很喜欢李布斯金 希望看这书能更了解他


每一个建筑人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我觉得没有完美的时代,每一个设计师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局限,也有这样那样的学识背景的局限。但是作者说,你要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师,你应该是个有信念的人。我同意!


有灵魂的建筑设计者


作者以不同方面叙述做建筑的过程和感触,书中也体现作者对建筑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作为了解建筑大师生活的一本读物吧


但是现实让人很无奈,中国有出建筑大师的土壤吗?


写的不错 翻译的也还不错
内容很有启发性 让人忍不住换个角度去考虑建筑


此本书表现了作者许多设计以及设计之外的很多细节,反应了一个建筑师较为真实的设计生涯。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


这本书真的很好。一直对建筑感兴趣。


对于热爱建筑的朋友们,值得看看,能够燃起建筑之情的一本书。


对于刚接触建筑不久的我,对建筑界完全没有认识。。。这本书对我有很多启示,思考建筑的意义。。。在建筑界的生存。。。


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深入简出,一个老来成功的建筑师


很不错的一本建筑书,这次利用活动的机会果断拿下。


很值得一读的书 能了解到作者对建筑的理解


学建筑 必须读的 书 。


用另一种方式谈论建筑,建筑的从无到有,所涉及的种种能表达的很清楚


对建筑讲解非常深刻


作为学习建筑设计的必读书之一


诠释了建筑的意义


自传也就是个人的见解了,作者从自己的理解上诠释建筑的情感,在建筑的形态与存在意义上有新颖的解释,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刚刚读了一章,觉得不错
写了一些作者的经历,与建筑相关的想法
文字也很朴实,很好读~


作者很有意思的对很多人进行了吐槽!!!
换换视角看看其他建筑师感觉很不错!


大爱写这本书的建筑师


很好的一本书!让自己得到一种力量。面对政治、商业压力,建筑师们保持好你的耐心和决心。同行们!别气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值得一看的好书,特别是作为建筑师来说。


真实地再现了世贸大厦竞标过程,以及一位真诚的建筑师的内心写照


我读过的写得最有趣的一本建筑师自传。。


很喜欢这本书,很佩服丹尼尔的直率,可以很深入了解关于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的产生,喜欢大师的一些思考,总之,拿到书就一口气读完了


在看完这本书后,不只是名字的吸引力,文中关于世贸重建的过程讲述,令人感动!


说了说自己及自己家庭的经历,以及在世界各地辛苦地从事设计活动,八卦了不少人,爆了不少料~


我偶像丹尼尔李博斯金的书,读了很感动,里面的大量情节生活化感性,仿佛是一部丹尼尔的自传电影


我觉得很赞,读几个故事就读完整本书。颇有感悟


值得看看,大型项目里复杂的人情和坚持


不错的书,但更多看到的是李博斯金过于感性的一面,如果对他经典方案由更多理性阐述应该会更好一些吧。


语言非常通俗易懂,但是阐述的理论却发人深省。书的质量很好,包装很精致


书很不错,,看完不禁对李波斯金充满了好感。作者貌似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些事情是交叉着写的,我还是不大习惯这种叙事方式。。


只能说太棒了 看书的过程时有共鸣向大师致敬顺便一提 妻子真心是贤内助


不多说了 买吧


书写的很实在,从初出茅庐到成为大师,毫不做作


因為建築的設計,因為考慮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因為空間的共鳴而感動,喜歡~


没机会去的地方,书中剖析的非常到位,很向往


订货中


不错,正在研究中...


这本书拿在手上不知翻了多少次了。但想想为了这个封面也非买一本私藏不可。


很好的一本书,应该好好体会


我在图书馆一下午飙完了这本书,激动。


商品不错,内容充实,推荐大家购买


专业~挺不错的啊~


虽然还没看,但是包装很精美,肯定是正版,加油看咯~


书不错。。推荐大家阅读


感觉是本不错的书,内容多


创新的更深一层的思考


不错的,描写得很细致


到的 挺快的,还没看,不过很期待


必须好!!


很好的书,收藏。


还没看呢,繁星学社推荐的,就入了


书很好,老师建议读的~


好像带着一种炫耀精神。


收获,在你用心读完之后


不错 慢慢欣赏


包装很好,密封包装,正在读,语言翻译不错


喜欢封面的设计,内容也好


虽然和想像的不太一样 但仍然给赞! 不一样的收获 意外惊喜


这是一本很给力的书,看后受益匪浅


大师系列


还没怎么读呢,但是包装很不错,而且排版很不错,适合阅读。


感觉像看了部励志电影 心中充满了热情


买了好久勒,还没开始读,朋友也买了反映都挺好~


worth to read again!


还没认真看,还不错吧


还没有来得及看,希望它能给我力量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一本传记了,启发心灵!


在读这本书之前,未曾知道李布斯金,读过这本书之后,了解了李布斯金。总是对犹太人充满好感,《破土》让我更加坚定的追寻建筑的梦。不管这本书是否带有很浓的个人成分,至少,他的作品让人感动,拥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他是为了建筑而设计,而非为了自己而设计。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谢谢李布斯金,谢谢他的《破土》,让我深刻的体会了建筑设计所应具有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