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2007-1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卢菁
214
无
本书主要是围绕我在美联储系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三年半的银行监管工作经历来叙述和展开的。采用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形式,来描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监管的性质、理念、政策和程序。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中国的银行界同行及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美国最大的金融监管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有个更为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从1998年初,我开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senior bank examiner),直至2001年中离开。三年半期间,我充当了巴塞尔第二协议的开路先锋;经手了花旗集团并购后的基础审查,并目睹了与之相伴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金融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笼;领悟了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抵账、基金崩溃、公司丑闻等为代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巨大危害;参与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了诸多美联储对银行检查员的培训项目。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感知,写出来与中国同行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点启发、借鉴作用。 近几年,我在纽约和北京,向中国银行界人士做过几次有关美联储的讲座,也在书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深切体会到有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形式系统地总结出来。中国的银行界对书本手册上有关美联储的教条、细则,肯定已是耳濡目染了不少,也曾派出多批人员去美国进修、参观、学习,也一定制定了类似的方针政策,在内容细则上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就没有切身体会,在将美联储的理论与美联储的实践相联系时,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再则,中国银行界同行也同样对美联储的制度结构、人事安排、福利待遇等感兴趣。所以我也就义不容辞,投其所好,本着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穿插进我在纽约联储的所见所闻和喜怒哀乐。 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从事的行业遍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互惠基金、对冲基金、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等。但在美联储工作的则屈指可数,有类似我这样银行监管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使我更觉得责无旁贷,要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中国同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我希望我的叙述,可以在美联储政策上的所以然和操作上的之所以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从理性上和感性上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美联储。 这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主要叙述我在纽约联储的工作项目和过程的同时,还附带介绍了我加盟和离开纽约联储的前因后果,也算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有关美联储,尤其是纽约联储的图案画卷。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真名,都是我的亲身体验,不带矫揉造作、生编乱造。我所侧重介绍的是美联储的银行监管工作,而非我所检查的商业投资银行操作。这些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方法、程序属于保密性质的资料,受法律准则约束,我不能披露,当然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涉及。本书的所有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不代表美联储的观点意见。若有任何过错,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我虽然本着全面、客观的宗旨来进行写作,但鉴于自己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难免会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在写作过程当中,最困扰的莫过于中文写作和中文电脑输入,总觉得词不达意,速度太慢,语言词汇跟不上时代步伐。毕竟十几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了。我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的介绍美联储的文章,也是麻烦编辑找人,将我写的英文原件翻译成中文。所以,如果读者觉得读起来拗口别扭,不够畅快淋漓,也敬请原谅。只要能理解所写内容,也就宽容一下表达形式吧。 这本书的诞生,要归功于“旅美华人银行家协会”的几位骨干对我长期的支持和鼓励。会长骆宁博士早在三年前,就提议我写这本书,他认定这类书籍会对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写作过程中,他还提供了诸多的建议和交流。银行家协会的孙晓云博士、杨壮博士和另一任会长刘恒中博士等,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同时,我还得到其他同行和朋友的关心和指点,如陈小悦、方星海、李祥林、林兆英、徐爱华、宣昌能、朱晓东、朱煜,等等。为我撰写书评的多位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都是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的初稿,并欣然命笔。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还同时指正了书稿中诸多失误和不妥之处,使本书更趋准确和完善。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三位复旦学友,杨爱民、朱蔚雯和赖中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冥思苦索地阅读我的前期草稿,纠正了许多术语和语言表达的偏差,为本书润色不少。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本书的出版及我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与家人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首先,我对我的母亲和父亲感恩不尽,他们含辛茹苦把我抚育成人,又在夕阳红的黄金岁月里,继续为我辛勤持家,解除后顾之忧;我的一对完美的儿女,给我的人生带来无穷的欢乐和甜美;我的公婆兄嫂侄女侄子,也是常年支持激励我的坚强后盾。最后,我将最诚挚的感谢,献给与我这么多年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橡树”——我的先生过大江。 卢菁 2007年4月于纽约
本书作者以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纽约联储银行工作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书中穿插了个人的所见所闻和认知感受。本书集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广大读者了解美联储系统和金融界,尤其是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的理性和感性资料。读者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留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一个职业人士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大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卢菁,经济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后加盟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纽约投资银行分部担任过执行董事,目前为基金和银行担任专业项目顾问。
第一章 加盟美联储 1. 从经济学转行金融业 2. 从多伦多转向华尔街 3. 挺进纽约华尔街 4. 应聘纽约联储 第二章 巴塞尔第二资本协议前奏曲 1. 授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调研急先锋 2. 巴塞尔第一资本协议 3. 纽约联储在银行监管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 4. 工作过程 5. 告别巴塞尔项目 第三章 花旗集团的合并评估及20世纪美国银行法的变革 1. 风险评估组 2. 花旗集团的诞生—— 天时地利人和 3. 纽约联储审批花旗集团的合并 4. 20世纪美国几大银行法及法规变迁 5. 基础评估过程 第四章 银行监管的方针政策 1. 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2. 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和持续监管 3. 银行检查的目标 4. 风险为本的检查方法 5. 六大风险分类 6. 四大风险管理要素 第五章 银行监管的程序步骤 1.认识了解银行—— 银行概况 2.评估银行风险—— 风险矩阵及说明 3.计划和安排监管活动—— 监管计划和检查项目 4.定义检查活动—— 范围备忘录和首日信 5.实施检查程序—— 检查模块 6.汇报结论—— 检查报告 第六章 纽约联储监管部的结构、人事和培训 1.纽约联储银行监管部的组织结构 2. 纽约联储的激励机制 3. 检查员全面系统的培训 第七章 告别美联储 1. 纽约联储生涯总结 2.CIBC跳槽机会 3.纽约联储最后篇章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美联储的八大认识误点 附录B 术语英汉对照表
前 言 本书主要是围绕我在美联储系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三年半的银行监管工作经历来叙述和展开的。采用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形式,来描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监管的性质、理念、政策和程序。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中国的银行界同行及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美国最大的金融监管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有个更为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从1998年初,我开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senior bank examiner),直至2001年中离开。三年半期间,我充当了巴塞尔第二协议的开路先锋;经手了花旗集团并购后的基础审查,并目睹了与之相伴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金融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笼;领悟了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抵账、基金崩溃、公司丑闻等为代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巨大危害;参与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了诸多美联储对银行检查员的培训项目。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感知,写出来与中国同行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点启发、借鉴作用。 近几年,我在纽约和北京,向中国银行界人士做过几次有关美联储的讲座,也在书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深切体会到有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形式系统地总结出来。中国的银行界对书本手册上有关美联储的教条、细则,肯定已是耳濡目染了不少,也曾派出多批人员去美国进修、参观、学习,也一定制定了类似的方针政策,在内容细则上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就没有切身体会,在将美联储的理论与美联储的实践相联系时,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再则,中国银行界同行也同样对美联储的制度结构、人事安排、福利待遇等感兴趣。所以我也就义不容辞,投其所好,本着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穿插进我在纽约联储的所见所闻和喜怒哀乐。 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从事的行业遍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互惠基金、对冲基金、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等。但在美联储工作的则屈指可数,有类似我这样银行监管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使我更觉得责无旁贷,要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中国同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我希望我的叙述,可以在美联储政策上的所以然和操作上的之所以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从理性上和感性上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美联储。 这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主要叙述我在纽约联储的工作项目和过程的同时,还附带介绍了我加盟和离开纽约联储的前因后果,也算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有关美联储,尤其是纽约联储的图案画卷。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真名,都是我的亲身体验,不带矫揉造作、生编乱造。我所侧重介绍的是美联储的银行监管工作,而非我所检查的商业投资银行操作。这些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方法、程序属于保密性质的资料,受法律准则约束,我不能披露,当然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涉及。本书的所有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不代表美联储的观点意见。若有任何过错,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我虽然本着全面、客观的宗旨来进行写作,但鉴于自己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难免会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在写作过程当中,最困扰的莫过于中文写作和中文电脑输入,总觉得词不达意,速度太慢,语言词汇跟不上时代步伐。毕竟十几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了。我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的介绍美联储的文章,也是麻烦编辑找人,将我写的英文原件翻译成中文。所以,如果读者觉得读起来拗口别扭,不够畅快淋漓,也敬请原谅。只要能理解所写内容,也就宽容一下表达形式吧。 这本书的诞生,要归功于“旅美华人银行家协会”的几位骨干对我长期的支持和鼓励。会长骆宁博士早在三年前,就提议我写这本书,他认定这类书籍会对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写作过程中,他还提供了诸多的建议和交流。银行家协会的孙晓云博士、杨壮博士和另一任会长刘恒中博士等,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同时,我还得到其他同行和朋友的关心和指点,如陈小悦、方星海、李祥林、林兆英、徐爱华、宣昌能、朱晓东、朱煜,等等。为我撰写书评的多位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都是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的初稿,并欣然命笔。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还同时指正了书稿中诸多失误和不妥之处,使本书更趋准确和完善。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三位复旦学友,杨爱民、朱蔚雯和赖中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冥思苦索地阅读我的前期草稿,纠正了许多术语和语言表达的偏差,为本书润色不少。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本书的出版及我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与家人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首先,我对我的母亲和父亲感恩不尽,他们含辛茹苦把我抚育成人,又在夕阳红的黄金岁月里,继续为我辛勤持家,解除后顾之忧;我的一对完美的儿女,给我的人生带来无穷的欢乐和甜美;我的公婆兄嫂侄女侄子,也是常年支持激励我的坚强后盾。最后,我将最诚挚的感谢,献给与我这么多年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橡树”—— 我的先生过大江。
金融、华尔街、美联储监管,这一切在人们的眼中显得有些高深和神秘,让人望而生畏。但读一读《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既能让一般读者对银行监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又能为专业人士进一步了解美联储的银行监管理念、操作程序和运行机制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作者的经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对求学之人和对专业人士都会有所启迪。 我建议想了解金融、了解监管的人读读这本书。也许作者的语言不符合国人含蓄的传统,但这也是作者个性的体现,瑕不掩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晓灵 前言 本书主要是围绕我在美联储系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三年半的银行监管工作经历来叙述和展开的。采用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形式,来描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监管的性质、理念、政策和程序。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中国的银行界同行及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美国最大的金融监管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有个更为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从1998年初,我开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senior bank examiner),直至2001年中离开。三年半期间,我充当了巴塞尔第二协议的开路先锋;经手了花旗集团并购后的基础审查,并目睹了与之相伴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金融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笼;领悟了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抵账、基金崩溃、公司丑闻等为代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巨大危害;参与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了诸多美联储对银行检查员的培训项目。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感知,写出来与中国同行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点启发、借鉴作用。 近几年,我在纽约和北京,向中国银行界人士做过几次有关美联储的讲座,也在书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深切体会到有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形式系统地总结出来。中国的银行界对书本手册上有关美联储的教条、细则,肯定已是耳濡目染了不少,也曾派出多批人员去美国进修、参观、学习,也一定制定了类似的方针政策,在内容细则上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就没有切身体会,在将美联储的理论与美联储的实践相联系时,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再则,中国银行界同行也同样对美联储的制度结构、人事安排、福利待遇等感兴趣。所以我也就义不容辞,投其所好,本着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穿插进我在纽约联储的所见所闻和喜怒哀乐。 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从事的行业遍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互惠基金、对冲基金、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等。但在美联储工作的则屈指可数,有类似我这样银行监管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使我更觉得责无旁贷,要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中国同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我希望我的叙述,可以在美联储政策上的所以然和操作上的之所以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从理性上和感性上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美联储。 这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主要叙述我在纽约联储的工作项目和过程的同时,还附带介绍了我加盟和离开纽约联储的前因后果,也算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有关美联储,尤其是纽约联储的图案画卷。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真名,都是我的亲身体验,不带矫揉造作、生编乱造。我所侧重介绍的是美联储的银行监管工作,而非我所检查的商业投资银行操作。这些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方法、程序属于保密性质的资料,受法律准则约束,我不能披露,当然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涉及。本书的所有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不代表美联储的观点意见。若有任何过错,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我虽然本着全面、客观的宗旨来进行写作,但鉴于自己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难免会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在写作过程当中,最困扰的莫过于中文写作和中文电脑输入,总觉得词不达意,速度太慢,语言词汇跟不上时代步伐。毕竟十几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了。我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的介绍美联储的文章,也是麻烦编辑找人,将我写的英文原件翻译成中文。所以,如果读者觉得读起来拗口别扭,不够畅快淋漓,也敬请原谅。只要能理解所写内容,也就宽容一下表达形式吧。 这本书的诞生,要归功于“旅美华人银行家协会”的几位骨干对我长期的支持和鼓励。会长骆宁博士早在三年前,就提议我写这本书,他认定这类书籍会对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写作过程中,他还提供了诸多的建议和交流。银行家协会的孙晓云博士、杨壮博士和另一任会长刘恒中博士等,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同时,我还得到其他同行和朋友的关心和指点,如陈小悦、方星海、李祥林、林兆英、徐爱华、宣昌能、朱晓东、朱煜,等等。为我撰写书评的多位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都是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的初稿,并欣然命笔。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还同时指正了书稿中诸多失误和不妥之处,使本书更趋准确和完善。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三位复旦学友,杨爱民、朱蔚雯和赖中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冥思苦索地阅读我的前期草稿,纠正了许多术语和语言表达的偏差,为本书润色不少。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本书的出版及我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与家人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首先,我对我的母亲和父亲感恩不尽,他们含辛茹苦把我抚育成人,又在夕阳红的黄金岁月里,继续为我辛勤持家,解除后顾之忧;我的一对完美的儿女,给我的人生带来无穷的欢乐和甜美;我的公婆兄嫂侄女侄子,也是常年支持激励我的坚强后盾。最后,我将最诚挚的感谢,献给与我这么多年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橡树”—— 我的先生过大江。 卢菁 2007年4月于纽约
7位著名银行家和经济学家强力推荐 零距离认知华尔街的运筹操作 第一手感触留学生的奋斗轨迹 经历独特 经验珍贵 《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作者加盟和离开美联储的过程,是每位职场人士珍贵鲜活的职业规划教材。 《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 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大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 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 推荐者: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晓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易纲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钱颖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荷兰银行风险管理讲席教授张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助理主任,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项目主任魏尚进 当美联储发话时,整个世界都在倾听!!!
无
作者卢菁博士从学校金融博士走向FED的纽联储,并且成为了银行监管部的高级检查员,做的工作就是检查银行的风险模型,对于各种衍生工具的模型检查,正是这些和抵押贷款有关的MBS,RMBS引起了现在的一切
另外,书中关于纽联储和美联储以及国会和财政部等知识都相当受用
推荐阅读
感谢作者写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在一次聚会的时候,一位很普通的朋友侃侃谈到华尔街的金融现象,竟然比我们这些银行专业人士知道的内幕更多、更高端。惊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看了《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的样书。作为银行工作人员,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这本书。
对于那些道听途说的关于美联储怎么怎么,华尔街怎么怎么,尤其是自以为读了些许此类图书便可东拼西凑杜撰一本连作者自己都无法对内容负责的书,此类书国内市场上太多太多了,尤其感觉今年的畅销书《货币战争》纯粹可作为编者(抱歉我无法称你为作者)个人的一个读书笔记,这样出书的话太容易,可惜某些未能仔细考证之处会造成多少读者的误解,学者要严谨,不可浮躁为之。强烈推荐《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以及作为美国高校教材所校畅销的关于经济管理类图书的“舶来品”。
在中国国内一些人担心遭遇金融核战争打击的时候,看一看这本《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也许能让我们少一点“杞人忧天”,多一点理性思考...
内容非常翔实,语言也非常生动,除了结尾有些过快之外,整体感觉让人能很快地了解美联储特别是纽约联储的运作,特别是市场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总而言之,是目前为止阅读到的中国人自己写的最好的金融书籍之一。
该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内容,叙述了了在进出美联储的前前后后,书写方式口语化十分便于交流和理解,此为该书的一大特色。同时该书以具体实例为内容阐述了美联储是如何运作的,十分便于对图书内容的理解。该书作为一名前美联储工作人员的亲身经历、且作者本人亦是为出色学者教授,对美联储的介绍、阐释简练到位,故认为该书对于了解美联储和美国的金融监管是一门必读本!
我不是金融专业的,看这本书本来只想学学作者是怎么找到美联储这样好的工作的.结果,不仅书中找工作以及后来跳槽的心态、思路和方法令我惊喜,收获巨大。更没想到的是,美联储这种看似枯燥高深的工作,竟然可以让作者写的这样生动有趣,其中穿插了工作中应对各种问题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于每个人都极富启发。而我也在读完这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后,从金融门外汉一下子跃居成了某些人眼里的金融通!
让人们了解华尔街美国各大银行的概貌。
这本书自己买的时候发生在金融危机的初期,抱着了解美国,深入美国金融内部观察的目的而购。在卢教授的带领下,我对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优与劣,和庞大的金融帝国的过去有了一个独特的了解,有别与以往我看到相关文献,大多避而不谈其中的漏洞,而一味地夸大他们的优势地位,当时自己就很怀疑这其中的“暗处”,那么本书为我的猜测带来了最有用的信息,好书!我越来越对金融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考了证券分析师,学习考取afp,目标成为一个投身金融,做人做事的职业经理人!
本书可看作是作者在西方国家金融圈摸爬滚打的奋斗成长史,一个读书读到顶的学院派进入了商界,面临着保守作风和冲撞作风的抵触和磨合,承受着思想的辛苦转变,当然也有外国朋友对其适当的帮助。在华尔街——世界最顶尖的金融圈子里,每天都演绎着悲欢离合,成败转瞬间,作者凭借着坚实的学识基础在这里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值得我们学习和体味。一本相当不错的书,现在我们不用再多讲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尤其在价值观爆炸性颠覆的当代中国,但是作者以其切实的个人经历为我们作了最好的阐释。
如果你是在做金融方面的工作,这本说肯定可以给你细致的描绘出美国华尔街那些家伙们每天的工作细节。作者的文笔真实,稍稍有些学究气,估计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校园生活塑造出来的。但是通过很多章阅读,觉得这本书很有内容,大气又不失专业。建议购买。
让读者认识到美联储的运作流程,非常好的书。增加了我的见识。
还好吧,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毕竟是在美联储
不管是学金融的还是不是学金融的,本书都可以读一下。在金融普及类的书籍和励志类的书籍中,本书都可以称为佳作。
从侧面可以看到当时美国发生的一些金融大事件
对于了解美国的金融制度挺不错的,值得一读
了解美国的金融体系是怎么运转的
是我喜欢的一类书,不用对经济金融过多了解.包装还可以.
专业、业余研究金融的都可一看!
我正在学习金融知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很好很不错,很喜欢!
讲了个人历程和简介,对于了解银行业历史和背后形成的原因很有帮助。而且不像普通的书比较枯燥,也不会只陈述事实而不剖析背后的原因和发生的历史背景
推荐希望了解风险监管和银行业高层管理人员阅读。
非常好的一本监管方面的书,不同于其他书,即不显得过于理论化,也不显得外国化,用中国人的思维写出来的实践,很好理解,更深刻!强烈推荐!
为监管工作的我提供了经验
这本书写得很好!信息量非常大,作者的观点也是公正的客观的。刚刚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就非常喜欢,这本书值得一看!
是一本常识性了解的书.如果你是金融业或银行业的,或你这些感兴趣想了解,那这本书适合你.
不错。不过说的和货币战争有联系
作者很强大,本人很钦佩!
写得不错,对了解中美两国央行工作差异,很有帮助。
书很不错的,我是相当的喜欢
发货速度快,书的质量就稍微差了点。。。
这次是代朋友买的,真的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书不错,非常值得一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书的质量非常好!送货的时间也很快,不错,呵呵
非常有用~但是内容有点过时
好书,正版,不错的!
wo xi huan
读起来还不错,没有枯燥的感觉。
还不错,适合阅读
类似自传体的东西,写的比较真实已经难能可贵了。
这是一本好书,很贴近实际。
读过还是有些收获的
很不错,质量好,速度快!
如果要评选今年国内最热的一本书,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恐怕必定榜上有名。该书以揭秘式的笔调将美联储私有性质大大渲染了一番,使之成为货币战争和金融阴谋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让读者对美联储究竟是怎样一个机构不禁满腹狐疑。尽管从专著到传记市面上涉及美联储的书籍绝对不在少数,但即使是专业人士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容易。美联储仍然像一个深不可测、密不透风的暗箱,让外人捉摸不透,这大概也是《货币战争》能够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这种情况下,卢菁女士的《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绝对有助于拨除迷雾、明辨是非。 与宣称曾供职于房利美(Fannie Mae,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Freddie Mac,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宋鸿兵一样,卢菁女士同样于80年代留学北美,并获得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有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的经历。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卢菁女士从1998年到2001年,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供职三年,并担当重要的银行监管工作,亲身经历成为了她写作本书的可靠依据。书中的一些内容直接来自于美联储的《商业银行检查手册》、《交易和资本市场活动手册》等文件,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美联储的官方网站上便捷地获得这些文件,不似《货币战争》那样显得道听途说、稗官野史味道甚浓。 卢菁女士在美联储从事的也并非一般性工作,直接参与了巴塞尔第一协议的合规监管,而巴塞尔协议正是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BIS)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推出的,对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清算银行《货币战争》少不了也有宏论。卢菁女士还见证了1999年划时代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颁布,以风险评估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了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集团的合并,并对旅行者集团下属的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 SSB)进行基础评估。这些工作不仅职责重大,而且技术性相当强。 结合这些生动的实例,卢菁女士以纽约储备银行为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联储独特的组织架构和运行体制,美国金融服务业和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若非经由内部人士,普通读者确实很难对美联储一窥究竟。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出版社考虑市场营销的需要,将这本书作为励志书籍进行包装,避开大红大紫的《货币战争》,但与其说该书是反映旅美华人不懈奋斗的心路历程,还不如将其看作一本相当不错的金融常识普及读物,毫无疑问《货币战争》起不到任何这样的作用。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助理行长易纲,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张维迎、张春和魏尚进都纷纷对该书从学术角度给予很高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卢菁女士不仅在正文部分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澄清,还专门设了一个附录撇清长期围绕美联储的一些误区。其中就包括相当一部分读者关心的会员银行在美联储持股的问题。实际上,拥有美联储的股份并不代表就对美联储有控制权,仅能保证每年有6%的红利。虽然美联储通过持有巨额美国政府债券,并为金融机构提供清算服务,每年可以获得极其丰厚的利润。但美联储要向国会和财政部上交绝大多数盈利,甚至还要被用来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亏空,2000年就被国会以这一名义拿走了35亿美元。在美国竞争性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美联储这种自负盈亏的特性还发挥了重要作用。美联储负责监管州注册的联储会员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其对辖内银行进行的监管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免费服务。这不仅提高了美联储的公信力,还减轻了银行接受监管的成本。而财政部货币监察署(OCC)负责监管联邦注册银行,其95%以上的收入是向辖内银行征收检查费,使OCC监管的公正性受到怀疑。OCC属于政府行政机关,还容易受到政治周期的影响。 今年全球金融业的最大事件是美国的次级房贷抵押债券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起源卢菁女士在书中同样有所涉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次贷危机一方面是风险控制失范的结果,另一方面却也肇始于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巴塞尔第一协议。房贷抵押债券属于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中的一类,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巴塞尔第一协议所规定的银行贷款,必须具有8%的资本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看来,这增加了银行贷款的成本,几乎等同于8%的罚金。如果信贷评级很高,信用风险甚微,贷款利率就不会很高,此时拿出8%的资本准备金,去防范不相匹配的风险,简直是自断财路的行为。规避监管是金融创新的动
随着中国银行业步入国际化轨道,面对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将日趋复杂.卢菁的《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从作者自己独特的职业经历阐述,生动地描绘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如何对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从而防范风险的过程。读来亲切自然,有如身临其境。对于已经起步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以及关注金融风险的人,相当具有参考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所有关心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朋友,从中得到借鉴!
此书详细叙述了作者加盟美联储、在美联储的主要工作经历、美联储的监管程序、美联储的培训以及作者为什么选择离开美联储,通读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益:1、作者通过文字把自己对职业选择的思路表述出来,作者选择加盟以及离开美联储都是为了对现实金融运作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而不愿意仅仅留在象牙塔里研究学问。个人觉得跟作者的择业观念可供我们参考,当初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有如此困惑,可以说是与作者产生共鸣。2、使我对美联储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澄清了对美联储认识上的误区。3、美联储对银行的思路及方法也值得借鉴,尤其如何避免监管重复以及监管缺失方面也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监管模式下,到底是成立一个超级监管部门还是以现在某一部门为核心的监管模式,都值得思考。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了解到一个一直安分于学校环境的学院派如何走出象牙塔,步入纽约金融圈的过程。相较于华尔街的其它机构,美联储的薪酬没有竞争力,但工作稳定+培训体系很完备,只有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能够忍受,但在那样的环境中呆久了,难免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最终作者又完成了从监管机构向真正的金融界的过渡。整段经历值得一读,对转向金融行业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非常合适,此外,在开篇部分介绍了巴赛尔协议的思路和框架,对于想初步了解监管机构在巴赛尔协议框架下如何开展工作的朋友,也可以得到启发。
了解美联储的好资料。从中也能看到我们银行体制与美国的巨大差异。
和货币战争的角度不一样,这本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比较贴近生活,真实性强。相比之下,货币战争真的有点悬,我想不出来它的作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传奇式的内幕。
作者以内部人的身份来阐述美联储的内部运作及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可以对比<货币战争>来了解美国的金融生态.
这本书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很值得一看,特别是想了解美联储的一些操作的人,可以说作者从她所从事的角度对美联储的一些评价,但是毕竟这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
一本给不懂金融的人看的金融著作!美联储原来并不神秘!好书,顶!
对于某些不太了解银行的人来说,很好
得以窥见美联储的工作流程
很好的金融励志书作者本人经历丰富很吸引人
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很专业,作者的经历很特别。既是财经类,亦是励志类。更难能可贵的事,作者虽然久居外国,但中文的文采依然不错。
这对于金融相关人员,但又不了解金融发展程度和相关关注点的人来说,是本较好认知的手册.
挺好,道口的行长们推荐的
本书介绍了FED的具体监管措施,在第71页指出了FED对金融垄断审查的措施,这对我国未来以金融反垄断制度为方式,推进金融战略将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书作者文学素养很高,书中没有假大空的理论罗列,读起来津津有味,很轻松。当然,此书的基本就不是一本理论性的知识读本
金融行业很有参考价值的书,从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式来看,本书很有知道作用
有些专业词汇,有作者的从业感触,懂的看门道,不懂的看故事
本书前半部的监管案例很多,能够引人入胜,但后半部太多的监管法规和监管程序,显得有些枯燥。
看过后,觉得美国也就是这样了,不咋的。
用个人亲身经历来阐释复杂问题,管中窥豹,极具价值。
留学牛人的奋斗历程,长见识
这本书PK货币战争
了解了国外监管的一些情况,开阔了视野。
挺不错的,读起来很轻松
感觉上还行,还在读开头......感觉上作者的中文写作功底一般,没有想象中引人入胜。
看了之后对于精英们如何走出象牙塔,迈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奋斗史有所了解。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有些记叙性质,没有讲清其中的运作,也许与材料保密和签的保密协议有关~`
给同行做了解参考
了解概况很不错
现在不知有没有大变化了,了解一下也是好的,写得还是很流畅易懂,好
有点所获,但是书里面含有很少的技术含量
是书读了都会有所收获,但好书要慢慢品味啊,里面好多东西值得多看两遍
不错,比较生动。
物流很快,一如既往的支持当当!
有一定收获!不妨一读!
还不错,写的比较详尽
作为我这个外行来看,收获还是有不少的
语言的运用有些生涩建议直接出个英文版虽然没有很强的阅读性但是内容是非常吸引人
但是直觉觉得不错。
文笔不行,事是好事,应该找个牛人捉刀
很快就读完了.
写作风格是我喜欢的
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美联储监管银行的相关制度,基本以作者的体验为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能够从历史发展,从美国金融监管发展史的角度来写估计会更有借鉴意义。当然,书的标题本身就是“我在……”所以我也不苛求了。
可能作者要照顾受众,在技术方面只点了一下,完全没有细节。对如何监管银行,作了一般的描述。可能因作者不是主管,对总体描述不多。对作者主业的风险模型的构成、如何评估,哪怕稍详细一点,会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作者自身的职业生涯、心理描写过多,与主题不符。
关于美联储的工作情况应该是本书的亮点。可惜还是太少了,不知道是保密还是涉足不深。至于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容,个人认为应该算是充数,应为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里面都有的。不过看看后面的书评,个人感觉不好,建议写书评的专家们把书看完再写。
在大众眼里,美联储是比较神秘的地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自己所在的美联储部门的工作过程,解开了神秘感.略微有记流水帐的嫌疑.作者文笔舒缓,描写细腻.书中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少.娱乐读读还成.
有点太专业,读着累。不过,可以了解许多真实的华尔街和美联储。
作者的经历值得尊敬,但是书本的内容和含金量并不是十分有用,仅能或者美联储监管的运作基本情况
作者的经历和标题是卖点。可以让好奇的大家了解一下美联储的工作。语言比较平实,以叙事为主,读起来吸引力差了一些。
其实可以把名字改改,“我在美联储的求职经历”或者“我的北美生活”
对于美联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作者的文笔一般。。。
内容有些浅显,不过也和作者在美联储的位置有关,不可能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决策过程。当作一本游记看就行了!!!
如果对美联储的工作内容感兴趣的话,只是作者的工作时间是98年以前
知道美联储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