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华

张杰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杰  

页数:

107  

字数:

21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书凝结了清华、MIT两校师生的心血,可以说是两、三代人对北京保护与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20多年城市设计教学的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深入人心的有力见证。书的内容主要是在2006年“清华——MIT~~L京城市设计联合班20年回顾展”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的。  2005年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教授倡议,在清华、MIT两校联合教学20周年暨第九次联合设计班之际,举办一个展览,对过去20年两校间的联合教学和学术交流加以总结,对两校对北京保护发展的学术思考进行一次梳理。清华这边由张杰教授、单军教授负责,MIT方面则由詹,凡波勒教授和丹尼斯·弗兰奇曼教授负责,他们四位都是双方联合教学的负责教授。随后,由从挪威学成回国不久的博士后王韬老师具体负责,带领研究生梁思思、吕瑛英、王珏、张弓、刘鹏、鲍威、阎琳、冯雨、高珊等,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赶制准备而成。在北京规划建设委员会、首都规划展览馆,以。及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2006年6月第九次联合设计班开始时,展览在首都规划展览馆正式开幕。  今年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举办,同时第十次联合设计班也将按计划在6月进行,在朱文一院长的建议下,我们又增加了第九次联合设计班学生作业的部分内容,同时又请朱文一院长作序,形成现在这本完整的书。其间,研究生杨阳、何仲禹、孙芃卉和其他同学参加了图文的编辑工作。我们希望这本书,既是对即将开始的两校第十次联合设计班的一个纪念,也算是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为北京人文奥运作出的一点贡献。  编者  2008年3月于北京、波士顿

内容概要

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清华一MIT联合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MIT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同,大家走到一起,共同研究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又快速变化着的城市的前沿问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歧,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同观点取向的相互磨合、启发下,学生切实懂得了文化的多元性及其价值,懂得了开放的态度的必要性。无疑对中国文化的亲身感受对所有MIT的学生都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而对清华的学生来说与MIT师生的密切交流、合作更是他们在思想和专业上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MIT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这对清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好机会,而清华学生扎实的设计训练又为MIT的学生提供了了解不同于自身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2006年是第九届清华一麻省理工北京城市设计班正值20周年之际,在双方院长的共同倡议下,由清华大学师生负责组织举办了“清华一麻省理工北京城市设计合作教学回顾展”。这使双方有机会对过去20年的联合教学进行总结。在展览准备过程中,MIT的老师花了大量心血尽可能将原有的原始图纸资料、参加教师和学生的情况收集完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方面则邀请参加过教学、课程的相关老师对过去的九届北京城市设计班的选题、教学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规划展览馆的大力支持下,回顾展于2006年6月18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隆重开幕,整个展览历时一个月,吸引了大量观众。整个展览于2007年又越洋到MIT展览,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清华一MIT两校交流史的重要里程碑。 这本书正是在这次展览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增加了2006年的作业内容。全书较完整地再现了清华一麻省理工北京城市设计联合教学过程、原貌,完整展现了历届学生的设计作业,真实地反映了师生们对北京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思考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历史、展望未来的机会。

书籍目录

序言一 Preface Ⅰ序言二 PrefaceⅡ前言一 IntroductionⅠ前言二 IntroductionⅡ1985 什刹海Shichahai Area1987 大栅栏Dashila Area 烟袋斜街Pipe Street 国子监Royal Academy1992 德外大街Dewai Street 隆福寺Longfusi Area 香山Xiangshan Area1995 白米斜街Baimi Street1998 白塔寺White PagodaTemple Area2000 东不压桥Dongbuyaqiao Neighborhood2002 颐和园东宮门Xiyuan Neighborhood2004 轻轨13号线Railway Corridor2006 太阳宫The Sun Palace后记 Postscript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