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犯罪学导论

(美)博格(Berger,R.J)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7-07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博格(Berger,R.J)  

页数:

690  

译者:

张晓艳,颜九红,刘仁文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多犯罪学教科书在体系和内容上都十分相似。它们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却缺乏统一的脉络或中心主题。作为社会学家,我们一直对这样的教科书感到失望,因为社会学的观点在所有细节中都有迷失方向的倾向。相反,我们的《犯罪学导论——犯罪、司法与社会》具有明确的社会学方向,试图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以指导他们思考犯罪与刑事司法。正如C.赖特·米尔斯(C.wrightMilIs,1959)提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将使我们了解个人或私人纠纷与公共问题之间的关系。它将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塑造了我们的生活,限定和约束了我们的选择、机会,以及关于可能性和我们自身的判断。社会学的想象力将使我们认识到个人经历不仅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而且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受到关于犯罪的创新性思考的启发,该创新性思考来自于被笼统地称之为批判主义犯罪学的理论。尽管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向学生们展示所有批判性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的细微差别,但是我们确实认为,关于犯罪的复杂的社会学思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的理解,并从批判的角度分析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适合作为社会学和刑事司法方向的大学本科犯罪学课程教科书。它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种有趣的方法,并且通过体系的创新来适应传统犯罪学课程的结构。  在本书的第二版中,作者修订和更新了相关的资料以反映新世纪变化着的经济和政治现实,从安然公司数十亿的丑闻、其他公司的腐败行为,到恐怖主义问题以及“9·11”后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反应。同时,我们增加了一章来阐述冲突理论和批判犯罪学,以便更好地整合与犯罪学思考这条主线相关的观点。  第一章:以“犯罪问题透视”作为开篇。鼓励学生反思那些可能影响过他们思考犯罪问题的大众传媒和政治结构。我们在此回顾了法律解释者(宪法解释者)对枪支、毒品、连环谋杀案等问题的解释。然后我们举了社会学观点的价值的例子,将本书的中心理论介绍给大家。  上编:《方法与理论》。第二章,《犯罪数据与研究方法》,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定量犯罪数据的官方及非官方资料。同时我们也关注其他研究方法,比如实验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以及历史犯罪学与比较主义犯罪学。第三~第五章——“犯罪行为的个体解释”,“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释”,“冲突理论与批判主义犯罪学”——我们通过加人犯罪人的声音,以及强调各种理论性观点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避免采取典型的理论章节的枯燥记述,使资料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中编:《犯罪与被害类型》。以第六章《公司犯罪与有组织犯罪》为开篇。我们关注了有影响力的犯罪,并强调了合法公司与非法公司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公司违法行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表现形式,公司与有组织犯罪之间的联系以及有组织犯罪网络的结构。  第七章,《街头犯罪》,关注传统犯罪(如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帮派犯罪)中的阶级、人种/种族因素。我们阐述了城市街头犯罪的经济背景,分析了有关人种/种族的刑事司法偏见和差别对待问题。同时,我们也讨论了城市和城市郊区社区中的违法青少年群体与帮派问题。  尽管性别问题贯穿了本书,但是,我们认为仍有必要特别关注妇女和女孩的经历。第八章,《性别与犯罪》,我们探讨了女性与男性的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女性与男性犯罪行为的属性。通过特别关注女性犯罪人,我们考察了犯罪的传统性别模式中连续性与变化性问题,并探讨了犯罪人如何在城市帮派、街头抢劫、毒品交易、卖淫及谋杀行为中“标示性别”。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有关“胎儿施虐者”的堕胎行为犯罪化的持续争论。  第九章,《性暴力》,以讨论作为一种持续性暴力(包括非暴力的性恐吓和残忍的暴行等)的性暴力为开篇。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分析了色情在助长一种鼓励和推动暴力行为的文化温床中的作用,并详细探究了强奸、性侵犯、对儿童的性虐待及妇女受虐的问题。虽然我们用两个独立的章节来关注女性,但是,我们承认并不能完全将妇女和女孩归为犯罪人或者被害人/幸存者的类别。因此我们的分析反映并阐明了这些模糊的界限。  中编以第十章《政治犯罪与政府犯罪》为终结。在该章中,作者探讨了通常被忽视的犯罪学主题,如集体暴力、温和抵抗,恐怖主义与仇恨犯罪。同时,作者论述了其他主题下的“水门事件”、有争议的小布什政府等重要的总统丑闻。  下编:《刑事司法与问题解决路径之探索》,本部分用两章的篇幅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运行:第十一章《警察与法院》,第十二章《刑罚与监狱制度》,第十三章《社区矫正与替代性解决方案》,该章分析了作为监狱和各种预防措施的变通方式的社区矫正制度,指明了处理犯罪问题的前进方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犯罪问题透视第一节 传媒在犯罪与打击犯罪中的作用一、新闻与娱乐媒体二、犯罪潮与道德恐慌三、毒品恐慌第二节 犯罪控制的政治学一、自由派与保守派二、里根·老布什时期三、克林顿时期四、小布什时期第三节 犯罪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二、对犯罪的法律定义的质疑三、不平等、权力与犯罪上编 方法与理论第二章 犯罪数据与研究方法第一节 犯罪统计:《统一犯罪报告》一、公民报案不足二、犯罪数据的组织化生产三、破案率与逮捕数据四、20世纪90年代犯罪率的降低第二节 其他犯罪统计一、全国犯罪被害调查二、自我报告式调查三、白领犯罪问题第三节 其他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及评估研究二、观察性田野研究与深度访谈三、历史犯罪学与比较犯罪学第三章 犯罪行为的个体解释第一节 超自然解释第二节 古典犯罪学与新古典犯罪学一、威慑与理性犯罪人二、当代的威慑力研究第三节 实证主义犯罪学:生物学和心理学方法一、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早期生物犯罪学二、当代生物学研究三、弗洛伊德心理学四、人格与犯罪五、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第四章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释第一节 早期欧洲的贡献第二节 社会解组理论与犯罪的社会生态学一、肖与麦凯的贡献二、社会解组理论的衰落和复兴三、日常活动与犯罪第三节 犯罪与美国梦:失范/紧张理论一、对压力的适应二、自由主义改革的十年三、性别与压力四、广义紧张理论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与符号互动理论一、埃得温·萨瑟兰与差异交往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中和技术理论四、标签理论第五节 社会控制与生命历程一、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二、性别与社会控制三、生命历程中的社会联系第五章 冲突理论与批判主义犯罪学第一节 群体冲突与阶级冲突一、文化冲突与犯罪二、种族冲突,社会抗议与集体暴力三、阶级冲突与左派现实主义第二节 女权主义犯罪学一、性别与犯罪二、同性恋性行为的犯罪化第三节 和平构建犯罪学一、和平的方式二、逐步降级对毒品的战争三、枪支管制第四节 犯罪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趋势一、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后现代性二、作为社会批判的后现代主义中编 犯罪与被害类型第六章 公司犯罪与有组织犯罪第一节 商业活动集中与公司犯罪一、《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与道德义愤的消减二、诱发犯罪的市场结构三、公司文化与权力管理(管理不善)四、行政管理法规立法与解除管制运动第二节 公司犯罪的经济危害与人身危害一、公司犯罪对劳动者的危害二、公司犯罪对消费者的危害三、公司犯罪对公众的危害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的商业活动一、有组织犯罪与公司犯罪的相互依赖性二、有组织犯罪网络的结构第七章 街头犯罪第一节 城市街头犯罪的经济背景一、失业与犯罪二、无家可归与犯罪第二节 人种/种族身份与街头犯罪一、犯罪数据的肤色:犯罪与被害类型二、禁毒:一个充满歧视的制度设计三、对少数族裔参与街头犯罪的解释第三节 青少年亚文化与违法青少年群体一、中产阶层青少年犯罪:少年反叛者与郊区违法者二、城区街头帮派第八章 性别与犯罪第一节 标示性别第二节 犯罪的性别类型:概览一、被逮捕者的性别构成二、女性犯罪增加了吗三、男性一解放理论第三节 性别、人种/种族、阶层与犯罪之间的交互作用一、城市帮派中的女孩二、性别与街头抢劫三、性别与毒品交易第九章 性暴力第十章 政治犯罪与政府犯罪下编 刑事司法与问题解决路径之探索第十一章 警察与法院第十二章 刑罚与监狱制度第十三章 社区矫正与替代性解决方案参考文献索引关于本书及其作者译后记表2.1《统一犯罪报告》之同类重大犯罪(2002)表2.2《统一犯罪报告》之同类重大犯罪率(1960—2002)表2.3《统一犯罪报告》中同类重大犯罪的破案率表2.4《统一犯罪报告》中第二类犯罪的逮捕比例(2002)表2.5《统一犯罪报告》中同类重大犯罪的特定年龄.特定人种.特定性别的逮捕率(2002)表2.6“全国犯罪被害调查”:已报警的被害人数量和比例(1999)表2.7“全国犯罪被害调查”以年龄.收入.人种.种族和性别为分类基础的被害率(1999)表2.8高中毕业班学生滥用毒品的自我报告(1985—2000)表4.1默顿有关个人适应压力的类型学表6.1福特汽车公司成本一收益核算备忘录表7.1各种族被捕比率分布情况(2002)表7.2被捕比率最高的犯罪类型(由高到低排列)(2002)表7.3根据人种和种族进行分类的吸毒行为的自我报告情况(1998)表8.1被捕人员的性别构成(2002)表8.2同类重大犯罪被捕者的性别构成表10.1出于偏见动机而发生的仇恨犯罪事件(2002)表10.2佛罗里达州重新计票,2000年总统大选表12.1矫正式监督之下的成年人人数(1980和2002)表12.2以犯罪类型归类的监禁人数(2001)表12.3以种族或性别归类的监禁人数(2000)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犯罪问题透视  一个暖春的下午,苏珊·雷斯尼克(Susan Resnick)沿着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骑自行车。作为刚刚抵达波士顿的人,她与那些推着婴儿车、滑旱冰、晒太阳的人一样,快乐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但是当苏珊在自行车道上来回绕圈时,她开始感到不舒服。一个十几岁的可疑男孩骑车靠近她。为了安全起见,苏珊决定改变方向向另一个方向骑去,希望他能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骑车。然而,紧接着,苏珊听到那个男孩咆哮着命令道:“不想受伤害的话就从车上下来!”他紧随在苏珊之后以便寻找合适的时机攻击她。当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时,这个男孩猛地把自行车撞向苏珊的自行车,把她逼到路边。苏珊大喊救命,并用力踩住自己自行车的脚踏板,竭力使自己不摔倒。尽管没有人对她痛苦的呼喊声作出回应,但还是成功地吓跑了那个男孩。“我逃脱了,没有受到伤害,”苏珊说,“但是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和以前一样了。因为它就发生在下午,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意识到无论我在这个城市的哪个地方,我都不是安全的。无论何时我单独旅行,都会突然地神经质起来。当我步行去上班时,如果听到我背后的脚步声,就会感到紧张;当我在公寓大楼里不得不和一个陌生男人同乘一部电梯时,我全身都会紧张。”(Resnick,1993:64)  几个星期之后,当苏珊再一次沿着查尔斯河骑.车时,她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刹车的声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犯罪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