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病原生物学

景涛//史大中 清华大学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清华大学  

作者:

景涛//史大中  

页数:

501  

前言

  教育部1997年进行了学科归并,将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材是体现学科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体现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概念,在随后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已有若干将原先独立的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教材统一编写的《病原生物学》出版发行。本教材也是本着这一精神而编写的。  我们在编写中感到最难以把握的是在传统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归并为病原生物学一个学科和一本教材后的探索阶段,如何在尊重两个原先独立的学科、两本独立的教材长期以来在其教材的编排内容与体例、教学方式、讲授方式等方面形成的固有习惯、传统和特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病原生物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连贯性。我们感到所有这些习惯性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马上解决还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本版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制定了先归并后调整、先形式后内涵、先粗后细的原则,对原先两个学科的内容能统则统,照顾特色,尽可能在绪论和体例上追求一致,而各论部分则不再做大的修正。希望在今后通过新版教材的使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在内容体量上,把握教科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和系统的原则,力求减少属于参考书的内容。考虑到有些内容有重要的l临床实用价值,确实需要了解但又不宜占用很多篇幅,我们增加了虫媒传播病原体、经血液传播病原体、垂直传播病原体和性传播病原体4个总结性的表格。此外,考虑到国家政策和实际需求,还增加了生物安全章节。针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节肢动物也主要突出其在病原体传播中的作用,形态、生态、生活史的介绍也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  要改变传统的东西总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至于这种改变与探索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了。实际上即使在本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委们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本版教材也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基本达到共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我们清楚地知道,新版教材肯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进行探索和组织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今后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出现更多优秀的教材。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7篇43章。本书对各种与医学相关的病原生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系统阐述了其生物学性状、传播与流行规律、临床检验方法、防治原则等内容。全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医学精品课程教材,可供全国医学院校临床、预防、口腔、检验、影像、麻醉、护理专业学生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二章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传播与流行 第四章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 第五章 生物安全第二篇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六章 细菌学概论 第七章 球菌 第八章 肠道杆菌 第九章 螺形菌 第十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一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第十四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十五章 放线菌 第十六章 支原体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第十八章 衣原体 第十九章 螺旋体第三篇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十章 真菌学总论 第二十一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第四篇 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十二章 病毒学总论 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四章 肠道感染病毒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六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第二十八章 反转录病 第二十九章 其他病毒 第三十章 亚病毒第五篇 医学原虫学第六篇 医学蠕虫学第七篇 医学节肢动物附录索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荚膜的化学组成:大多数细菌的荚膜是多糖,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少数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肽或蛋白质复合物,如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多糖分子组成和构型的多样化使其结构和抗原性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如肺炎链球菌依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分成85个血清型,脑膜炎奈瑟菌依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分成13个血清群。  荚膜对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用墨汁负染法可清楚观察。用特殊的荚膜染色法可将其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2)荚膜的生物学作用  1)抗吞噬作用: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可以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例如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没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株。抗吞噬的机制可能与荚膜阻止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有关,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可因荚膜多糖的空间位阻难以与C3b结合而失去调理作用。另外,由于荚膜黏液层比较光滑,不易被吞噬细胞捕捉。  2)黏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黏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biofilm),增强了细菌的侵袭力,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变异链球菌依靠荚膜将其固定在牙齿表面,利用口腔中的蔗糖产生大量的乳酸,积聚在附着部位,导致牙齿珐琅质的破坏,形成龋齿。  3)抗干燥及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荚膜能潴留水分而抗干燥,同时能够阻止溶菌酶、抗体、补体及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对细菌的损伤作用,增强了细菌的对外抵抗力和侵袭力。  2.鞭毛(flagellum) 是某些细菌菌体表面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图6一卜9)。鞭毛长5~20um,超过菌体若干倍。直径12~30nm,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以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病原生物学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替别人买的,很满意~


帮同事买的,听说还不错,挺好阅读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