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楠溪江中游

陈志华,李秋香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志华,李秋香  

页数:

387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最爱楠溪江的乡土建筑。爱就爱它们的既极其朴素粗蛮,又极其精致细腻。没有看不尽的雕梁画栋、琐窗网户,全是原木蛮石,几乎不加斧凿。这是朴素。但房屋的造型其实十分用心,曲的大脊、曲的屋面、曲的檐口,它们的曲度并不一样,形成十分灵动飘逸的屋顶。墙根又是略略弯曲地向外撇出,正和屋面呼应。墙脚垒的是千形百状的粗大石块,墙头的垒石却近似人字席纹,从墙根到墙头,毛石的选形和垒砌是怎么教人不知不觉地变化过渡的,看得我眼花也看不明白。这是细腻。这样的房子里住着亲切、温情的人们。那些房屋,外围并不封闭,大多只有矮墙短篱,村人们往往互相从墙头篱端递一碗酱、半瓶酒:几棵葱,关心地问候一声老人家的寒腿好了一点没有,做年糕的糯米备够了吗?没有一个村里人会被遗忘,会被冷落。十八九年前,我们在楠溪江工作的时候,我们融进了这一切。渴了吗?推开门,那里有茶;饿了吗?推开门,那里有干菜肉饼;累了吗?推开门,那里有青竹躺椅。悄悄眯一会儿罢,小姑娘会给你轻轻摇起芭蕉扇。没有人会问你姓什么,叫什么,从哪里来!村子都是族居的,房子聚成簇,村后有山,村前有溪。山上竹木葱茏,溪边妈妈们挎着“鹅兜”过来,蹲下,洗洗涮涮。孩子们绕在身边撒娇。从乡间大路上经过,远远近近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村子,小小的,安谧而温暖。十八九年过去,再到楠溪江,大路上能望见的是两边路侧一幢挨一幢的新楼房,三层四层,开着店面,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店招、广告,吃的、玩的全有。老村子被挡在背后,见不到了。它们怎么样了呢?不知道。几年前,听说老村里有拆有改,燕子归来寻旧垒,寻不到了。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在乎它们!

内容概要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带领清华师生,近二十年调查、研究和保护乡土古村落与古建筑的成果。  本丛书于2007年推出了八本,分别为《丁村》《梅县三村》《郭洞村》《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蔚县古堡》《十里铺》《楼下村》《俞源村》;现在又推出四本,分别为《婺源》《楠溪江中游》《关麓村》《诸葛村》。  本丛书内容通俗易懂,可做传统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读本,又可跟着调查者的脚步、带着独特的眼光来赏鉴这些古朴美丽的村庄,它们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消失。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有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近二十年来主持了十多个古聚落的记录和测绘,培育出热爱传统建筑的新生代,并出版相关著作数十种,发行海内外,影响深远。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篇:人文篇  一、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1.地理环境   2.从上古到六朝   3.从隋唐到宋   4.元、明、清三朝   5.生产经济  二、耕读生活与山水情怀   1.耕读生活   2.山水情怀  三、村落规划和建设的工作机制   1.宗族组织的作用   2.十绅的作用   3.堪舆师的作用   4.工匠的作用 第二篇:规划篇  四、选址和水系   1.选址   2.水系  五、古村落的布局结构   1.边界   2.街巷网   3.功能分区   4.公共园林   5.村子立面   6.风水堪舆  六、村落规划两例   1.塘湾村   2.岩头村 第三篇:建筑篇  七、居住建筑   1.历史的痕迹   2.居住建筑现状  八、礼制建筑   1.宗祠的作用和地位   2.宗祠的建造  3.宗祠的选址   4.宗祠的形制和用途   5.戏台和演戏   6.异型祠堂举例   7.祠堂的保护  九、崇祀建筑   1.巫风与泛灵崇拜   2.庙宇选址   3.庙宇的形制   4.异型庙举例   十、文教建筑   1.书院和读书楼   2.文昌阁和文峰塔   3.小品建筑    4.戏台  十一、其他建筑类型   1.防御工程   2.路亭  3.商业建筑 第四篇:匠作篇  十二、大木作   1.构架及构件   2.构件   3.斗拱   4.举折、生起和侧脚  十三、小木装修   1.桶扇和槛窗   2.其他门窗   3.太师壁和神龛   4.装饰题材  十四、砖石作   1.台基与台阶   2.院落铺地   3.路面铺砌   4.墙体做法   5,漏窗与漏墙   6.屋面做法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这次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研究是在1990年10月至1991年12月之间进行的。这期间有调查,有测绘,有摄影,陆陆续续好几次。主持这次研究的是陈志华、楼庆西和李秋香,另外有十一位学生参加了测绘,他们是丘健、张旗、葛志红、何培基、莫军、杨哲怡、潘彤、刘晓梅、张葵、周榕和陈彤。陈志华主要负责研究的整体设计,撰写了本书的前言和第一、二、三篇。楼庆西主要负责摄影。李秋香主要负责测绘,并且撰写了本书的第四篇。研究生舒楠也参加了测绘。建筑学院资料室负责照片的管理和制作。这次研究的全部经费由台湾龙虎文化基金会支付,由《汉声》杂志社编印出版①。下决心放下手边熟悉了的工作,从头做乡土建筑研究,原因之一是急于抢救这些资料。大量珍贵的建筑遗产正在迅速毁灭,永远的失去,不给它们留下一份记录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在研究过程之中,短短一年时间里,楠溪江的乡土建筑就继续破坏了不少。有些是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如构成坦下村美丽的轮廓的一栋住宅。有些是被拆除,以便在它们的基地上造新房子,如芙蓉村的一栋住宅。有些是遭到意外的灾害,如楠溪江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座书院,被一场大火烧光了明伦堂。有些被改造成现代建筑,如岩头村丽水街上的老店面。更教人心焦如焚的,是有些建筑被热心的“保护”者修缮得面目全非,如苍坡村的东池上造了钢筋混泥土的“九曲桥”,仁济庙屋脊上塑起了两条五颜六色的游龙,张牙舞爪,与朴素淡雅的楠溪江村落格格不入。这本书里的有些测绘图和照片,刚刚完成,对象就已经没有了,或者彻底改变了。因此,保存了这些资料值得庆幸,而资料的不够全面,不够细致,又成了永远的遗憾。虽然楠溪江乡土建筑还有许多课题待做,但这一次的研究不得不结束了。这一次工作的收获之一是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到了乡土建筑的研究非做不可,要快快做,赶紧做,迫不及待地做,应该以很大的规模去做。


编辑推荐

楠溪江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楠溪江中游》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讲述楠溪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乡土人情别有风味。这个地区很特殊,自然环境似乎很封闭,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它又和民族的上层文化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些都反映在它的村落和单体建筑上。建筑和村落部很简洁朴素,却又极其精致、优美。村落空间开放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建筑的类型很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品位很高。全书图文并茂,除了儿百幅精心捕捉的风土照片,还有大量珍贵、的建筑测绘图和村落布局图,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楠溪江中游 PDF格式下载



久仰楠溪江,2011年4月终于自助到楠溪江一游,看了苍坡村、芙蓉村,其风残破落及萧瑟,太多的失望。特地购此书,想看作者眼中的楠溪江是如何的,原来书中记载的20年前楠溪江苍坡村、芙蓉村是那样的有魅力,令人生出无限感慨。此书值得珍藏。


不错的丛书,


非常好,有脉络,有照应。


很详细,里面还有一些平立面图,图文结合的很好


美景容易别,韶华更难留。


好看过的人肯定都说好


这本书很好,难得的好书,我很喜欢


  作为一本建筑风景图册,作者都是很专业的第一顺序观察者
  但是就像读者不会满足于煽情游记一样,也不会满足于一个专业考察分类报告
  读者就此书有这么几点有待探索
  1村落规划:进村的路径与风景的对应
  2建筑
  (1)居住:关于建筑材料与生活方式的联系
  (2)纪念性:选址与威仪的关系
  3地貌的变迁,建筑物的风化
  时间轴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年表,后面的原因也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
  4村子的共同体生活,公共空间的使用
  
  我的理解是:止步于第一观察者叙述的书
  无论是煽情游记和严谨报告,都应该成为电子资源,因为这类东西最后都是一种可高度提炼的信息,而通过搜索引擎,它们可以被快速获取.读者的反应无非两种:赞同和不赞同
  没有思辨的成分,好比有人看了某篇资料,便去造访了座古庙,回来和人说它如何破败,不值得一去
  又有人拿出照片为证,意在表明其形制优美,保存尚可.
  
  可这问题的意义不在于这庙到底多美,多悠久抑或多破败.个人的看法是无法争辩的.倒是看照片者和千辛万苦拜庙者是否对所谓的同一座庙感同身受值得想想.
  
  读者缺的是一种观察"第一顺序观察者观察事物"的角度.
  不是罗列客观事物,那是资料册
  也不是宣泄个人情感,那是私人日记
  没有分析的民族志=资料册+私人日记


可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图纸,却恰恰是无数漫游的看客所无法给予的,也不是任何思辨所能达到的。图纸是房子的另一种生命。思辨和文字不能不能完整的重现场景和构筑,就像我们无法通过文字来推测原有的遗存一样,所以这本书只给7分多不公平。


这本书所以更应该公开它的资料,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料,所以最好存档并公开电子档而不是和普通图书一起上架


请问中国有这样的书存在吗,国外有这样的书存在吗,你的要求真高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