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描写论纲
2010-3
清华大学
李运兴
315
无
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已是学界之共识。仅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翻译活动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性的形成。近代一些思想家,如严复、林纾、梁启超、鲁迅等,无不以翻译为利器,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改造文学,改造语言。 然而,中国的翻译研究很长一段时期大多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在国际上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前,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主要探讨翻译技巧,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更宽阔的视野来研究翻译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曾经一时,人们谈中国译论,必言“信、达、雅”,谈论西方译论,离不开奈达与功能对等。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被译介到中国,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等,这些理论大大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初,全球化给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的翻译研究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数以千计,一批翻译系、所或翻译研究中心在高校成立,西方翻译学术名著得到大量引进,翻译研究著作得到大量出版,两岸三地的翻译学刊增至十种之多,有关翻译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昌盛。
《翻译语境描写论纲》具体介绍了基于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范畴的翻译语境描写体系,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模式—途径”和“语境张力”两个视角对50余年来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集中对语言学途径进行反思,揭示翻译研究中跨学科移植的规律,探讨语言学途径的发展路径。下编基于上述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认识,借鉴Vcrschuercn的“语境顺应论”模式、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等语用学、语言学概念,提出翻译语境模式,并以平行语料为例证,力图建立以“语用—功能”为框架的翻译语境描写提纲。
李运兴,天津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外国语学院教授、Perspectives:Sfudies in Translatology编委,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天津电视台国际部译审。 主要著述有《英汉语篇翻译》、《语篇翻译引论》、《汉英翻译教程》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译著100多万字。 致力于将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式植入翻译研究及教学,力求在翻译研究的“经验—描写”和“历史—阐释”两大范式间建立互动界面,促进翻译研究学科的整体发展。
上编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第一章 语言学途径的反思1.1 概说1.2 “模式—途径”框架1.2.1 翻译研究模式和理论移植途径1.2.2 三大途径和两大流派1.2.3 对两大流派关系的认识1.3 “语境张力”框架1.3.1 “语境张力”概念1.3.2 各学派发展中的语境张力体现1.3.3 语境张力下各学派的相对位置1.3.4 语境张力的启示第二章 语言学途径的发展2.1 引言2.2 语言学途径作为一种工具范式2.3 语言学途径作为一种学术话语2.4 语言学途径的发展2.4.1 语言学途径发展的供体理论2.4.2 语言学途径的语境转向第三章 语言学途径的语境观——翻译语境3.1 引言3.2 语境的前理论概念(the pre—theoretical concept of context)——上下文3.3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观3.4 本书要建立的语境模式——语境视野模式3.4.1 译者的语境视野3.4.2 翻译研究者的语境视野3.4.3 语境视野模式中的“心理情景”和“语言框架”3.5 对翻译研究的启示3.5.1 方法论上的启示——翻译研究者视野中的诸关系3.5.2 认识论上的启示——翻译语境的属性第四章 语言学途径的研究方法4.1 引言4.2 注意研究跨学科理论移植规律4.3 描写和对比4.4 描写研究的程序4.5 语篇描写是语境研究的根本4.6 对语料库建设的思考4.7 研究者的立场下编 翻译语境描写纲要第五章 经验意义描写5.1 概说5.2 经验意义5.2.1 经验意义潜势以及经验意义的谋议和重构5.2.2 经验意义的解构和作者的经验5.2.3 译者经验在翻译中的作用5.2.4 小结和假设5.3 视角5.3.1 概说5.3.2 叙述视角5.3.3 时空视角5.3.4 小结和假设5.4 词语5.4.1 词语的种类5.4.2 概念性经验5.4.3 感知性经验5.4.4 事件性经验和关系性经验——及物过程5.4.5 小结和假设5.5 名物化5.5.1 什么是名物化5.5.2 “名词1+of+名词:”和“修饰语+中心词”结构5.5.3 去名物化过程是心理过程5.5.4 小结和假设第六章 人际意义描写6.1 概说6.2 互动语旨6.2.1 作者的呈现度6.2.2 译者的可见性6.2.3 感染力(pathos appeals)6.2.4 语言变体6.2.5 小结和假设6.3 功能语旨6.3.1 交际意图6.3.2 话语特征6.3.3 小结和假设第七章 语篇意义描写7.1 概说7.2 语义重复链7.2.1 衔接的实质是重复7.2.2 语义重复的种类7.2.3 小结和假设7.3 心理情景和语言框架7.3.1 概说7.3.2 情景成分隐化和语言框架7.3.3 高情景框架和低情景框架7.3.4 汉语高情景框架给译者的自由(translators license)和责任7.3.5 小结和假设7.4 互文性7.4.1 互文性的含义7.4.2 语篇间的互文关系7.4.3 小结和假设7.5 连贯7.5.1 概说7.5.2 连贯的心理属性7.5.3 连贯的语篇属性7.5.4 小结和假设结语8.1 对本书的总结8.2 翻译研究的学科间性8.2.1 翻译研究的学科间性8.2.2 学科间性视阈下的现代翻译研究“示意图”8.2.3 理论研究诸范畴8.2.4 理论研究诸范畴所体现的以植人式为主导的学科间性关系——首要关系8.2.5 应用研究诸范畴8.2.6 应用研究诸范畴所体现的以合作式为主导的学科间性关系——次要关系8.2.7 小结后记参考文献
译者的大脑既是源语语境诸参数的聚焦点,也是译语语境诸参数的聚焦点;译者的翻译决策和选择是这两个视野面互动的结果。从所处理的语境参数的数量和语境因素复杂性来看,译者为交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要大于作者。译者的思维从理论上讲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对照式;第二种是顺应式;第三种是移情式。对照式指将上图所示的语境范畴沿水平方向进行对照,以确定翻译策略;顺应式指构建译文的过程中时时顺应外部世界中的相关因素,即语篇的构建因语境制宜;移情(empathy)式指对源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的推想和假设,这是将作者的意图接力传给译文读者的关键。 译者以特定的心理视角摄取外部世界和语篇世界中与具体翻译活动关联性最强的因素,作为解读源文和构建译文有关决策的理论根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