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2010-10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冯俊 主编
314
能够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文科类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新学科的一个生长点。加强文科类专业(包括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是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文科人才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指导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下面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把大文科各门类的本科计算机教学,按专业门类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三个系列,按教学层次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程(也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和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文科某系列(如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都要应知应会的。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之上,为满足同一系列某些专业共同需要(包括与专业相结合而不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层次,也就是使用计算机工具,以计算机软、硬件为依托而开设的为某一专业所特有的课程。 《基本要求》对第一层次课程与第二层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等15个模块构筑。这些内容可为文科学生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对文科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保证,起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深度上超过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相应模块,或者拓展到第一层次中没有涉及的领域。这是满足文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要的课程。这部分教学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其专业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些课程包括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程序设汁及应用,以及与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相关的许多课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项目,作为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中的应用基础教材,本书涵盖了计算机诸多领域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及其应用等。 本书条理清楚,内容翔实。概念表述严谨,逻辑推理严密,语言精练,用词达意。既注重理论知识与科学思想的介绍,又重视应用技术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书深入浅出,配有大量图例,每章都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和丰富的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文科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材,也可以作为应用计算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与管理工作者的自学教材或参考资料。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计算机科学 1.1.1 计算作为一门学科 1.1.2 计算机科学的定义及其根本问题 1.1.3 计算机科学的主领域 1.1.4 计算机科学中的经典问题 1.1.5 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概念 1.1.6 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 1.2 计算机概述 1.2.1 计算机的产生 1.2.2 计算机的发展 1.2.3 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 1.2.4 计算机的应用 1.2.5 计算机新技术 1.2.6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3 计算机与信息化社会 l.3.1 数据与信息 1.3.2 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 1.3.3 计算机文化 1.3.4 计算机伦理与职业道德 1.3.5 计算机犯罪 1.3.6 计算机信息安全 1.4 课程设计相关知识 1.4.1 课程设计目的与内涵 1.4.2 课程设计步骤 1.4.3 课程设计报告规范 习题一第2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2.1 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表示 2.1.1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基础——二进制 2.1.2 计算机中数值型数据的存储表示 2.1.3 计算机中非数值型数据的存储表示 2.2 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计算机系统组成 2.2.2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2.2.3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2.4 计算机软件系统 2.3 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 2.3.1 程序设计语言 2.3.2 解释方式和编译方式 2.3.3 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 2.4 计算机体系结构 2.4.1 计算机体系结构 2.4.2 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 2.5 冯·诺依曼结构与哈佛结构 2.5.1 冯·诺依曼结构 2.5.2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对计算机发展的限制 2.5.3 哈佛结构 2.6 处理器体系结构 2.6.1 指令系统 2.6.2 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2.6.3 流水线技术 2.6.4 并行处理技术 2.7 课程设计题目——设计哈佛结构M1机 习题二第3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 3.1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 3.2 中央处理器 3.2.1 运算器 3.2.2 控制器 3.2.3 寄存器 3.2.4 CPU的发展 3.2.5 CPU的主要技术参数 3.3 存储器 3.3.1 存储器分类 3.3.2 主存储器 3.3.3 高速缓冲存储器 3.3.4 辅助存储器 3.4 输入输出设备 3.4.1 输入设备 3.4.2 输出设备 3.5 总线与接口 3.5.1 总线的分类 3.5.2 总线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 3.5.3 接口 3.6 微型计算机基本配件选购与组装 3.6.1 微型计算机基本配件 3.6.2 微型计算机配件选购 3.6.3 微型计算机的组装 3.7 课程设计题目——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 习题三第4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 4.1 操作系统概述 4.1.1 操作系统的发展 4.1.2 操作系统的类型 4.1.3 操作系统的特征 4.2 操作系统的功能 4.2.1 处理器管理 4.2.2 存储器管理 4.2.3 设备管理 4.2.4 文件管理 4.2.5 网络与通信管理 4.3 Windows XP应用基础 4.3.1 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和特点 4.3.2 Windows XP的安装和启动 4.3.3 Windows的窗口及操作方式 4.3.4 认识Windows XP桌面 4.3.5 输入法管理 4.3.6 Windows XP的退出 4.4 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 4.4.1 文件的概念与组织方式 4.4.2 浏览计算机中的文件 4.4.3 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4.4.4 剪贴板 4.5 Windows XP系统管理 4.5.1 显示环境设置 4.5.2 用户账户管理 4.5.3 应用程序管理 4.5.4 任务管理器 4.5.5 注册表管理 4.5.6 硬件管理 4.5.7 系统工具 4.6 自由软件与Linux操作系统 4.6.1 自由软件 4.6.2 Linux操作系统 4.7 课程设计题目——Windows XP文件管理 习题四第5章 办公应用软件 5.1 Word文字处理软件 5.1.1 Word概述 5.1.2 文档的基本操作 5.1.3 文本的编辑 5.1.4 文档的格式编排 5.1.5 表格处理 5.1.6 文档中对象的操作 5.1.7 文档高级操作 5.2 Excel电子数据表格处理软件 5.2.1 Excel电子数据表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5.2.2 Excel中数据的录入、检查和编辑 5.2.3 公式与函数 5.2.4 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 5.2.5 图表操作 5.2.6 数据管理和分析 5.3 P 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5.3.1 PowerPoint基础操作 5.3.2 演示文稿的编辑与外观设置 5.3.3 演示文稿放映效果的设置 5.3.4 演示文稿的输出 5.4 课程设计题目——Office应用实例 习题五第6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 6.1 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6.1.1 媒体与多媒体 6.1.2 多媒体信息的分类 6.1.3 多媒体的关键特性 6.2 多媒体技术 6.2.1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6.2.2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6.2.3 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 6.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6.4 课程设计题目——单选题自动评分系统 习题六第7章 计算机网络 7.1 数据通信 7.1.1 基本概念 7.1.2 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 7.2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7.2.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功能 7.2.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7.2.3 计算机网络分类和网络拓扑结构 7.2.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7.2.5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7.2.6 局域网 7.3 综合业务数字网 7.4 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7.5 金桥工程 7.6 课程设计题目——组建小型局域网 习题七第8章 Internet及其应用 8.1 信息高速公路 8.1.1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 8.1.2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 8.1.3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体系结构 8.1.4 CNII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8.2 Internet基础知识 8.2.1 IP地址 8.2.2 域名机制 8.2.3 子网划分 8.2.4 Ipv6 8.3 中国Internet四大体系 8.4 进入Internet 8.5 Internet上的信息服务 8.5.1 电子邮件E-mail服务 8.5.2 信息检索服务 8.5.3 远程登录服务Telnet 8.5.4 文件传输FTP服务 8.6 第2代Internet 8.7 课程设计题目——网络和Internet连接 习题八参考文献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是为了填补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鸿沟,建立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而配置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是打开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它识别用户的命令和要求,按照用户的意图控制程序的执行。同时,操作系统也必须核对用户要求的合法性,以防止错误地使用计算机系统。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它是一种资源管理程序,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软件资源,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一切活动,它从根本上影响了如何使用计算机。 4.1.1操作系统的发展 计算机发展初期,计算机系统基本上仅由硬件组成,整个系统由用户直接控制和使用,在这种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下,用户上机时一人独占全机资源,使用机器语言编程,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工作,或者直接人工干预计算机的各部分工作。用户使用计算机时,首先将程序和数据以穿孔的方式记录在卡片或纸带上,把卡片或纸带装在输入设备上;接着在控制台上形成输入命令,启动设备将信息输入到指定的主存单元;然后在控制台上设置启动地址,启动程序运行;最后在输出设备上取得程序的运行结果。 1.第l代操作系统 随着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和FORTRAN、COBOL这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问世,程序运行前的准备时间显得特别繁杂,人工干预也势必造成计算机资源的浪费,人工操作速度与机器的运行速度相比存在着极不匹配的矛盾。为了缓和此矛盾,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来代替一些人工操作,从而产生了最早的操作系统——早期批处理系统(第1代操作系统)。其基本思想是,设计一个常驻内存的程序(监控程序),首先由系统操作员有选择地把若干作业合成一批,安装在输入设备上,启动监控程序,然后由监控程序自动控制这批作业的运行。监控程序把第一道作业调入主存,启动该作业。一道作业运行结束后,再把下一道作业调入主存启动运行。待一批作业全部处理结束后,系统操作员把作业的运行结果一起交给用户。按照这种方式处理作业,各作业间的转换以及各作业的运行完全由监控程序自动控制,从而减少了部分人工干预,有效地缩短了作业运行前的准备时间,相对提高了中央处理器(CPU)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