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
2011-1
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安江
311
无
本书运用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Said)的理论旅行(TravelingTheorv)概念、以色列翻译理论家伊塔马·埃文一佐哈尔(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以及比较文学的宏观研究视角与描述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言说,详细探讨了寒山诗的语内旅行、语际旅行及其在英语世界与故国文学史中的经典建构历程,以期在最大程度上还寒山诗之真正面目。 本书旨在将寒山诗置于一个连贯的全球语境中来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在适当兼顾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纵向”研究的同时,将研究重心置于寒山诗的“横向”影响研究并由此探讨意义深远的“寒山现象”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对于翻译研究、旅行研究、经典建构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启示。
胡安江,四川外语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重庆市翻译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中山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其问访学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诗歌翻译研究及西方汉学家研究等。获“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并入选首批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导言第一章 绪论: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 1 中国旅行书写与翻译研究的传统角色 1.1 “旅行”词源考略 1.2 “游”的精神文化史意义 1.3 中国古代翻译研究的传统角色 1.4 中国古代旅行书写与翻译研究之传统地位考 2 西方旅行书写考略 2.1 “totravel”词源辨 2.2 西方旅行书写的文化政治意义 2.3 旅行隐喻 2.4 作为旅行隐喻的翻译 3 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 3.1 萨义德的“理论旅行”及其翻译学意义 3.2 文本旅行诸要素及其翻译研究指涉 3.3 “经典”词源辨 3.4 经典与权力准则 3.5 “经典”与“经典化” 3.6 翻译文本的经典化第二章 主体文化规范与寒山诗之语内旅行 1 语内旅行与语际旅行 2 主体文化规范与文本的文学命运 2.1 “规范”与“文化规范” 2.2 主体文化规范与寒山诗的文学命运 3 寒山诗之语内旅行 3.1 寒山(子)其人 3.2 寒山诗概说 3.3 主体文化规范与寒山诗的传布与接受第三章 译入语文化语境与寒山诗之语际旅行 1 译入语文化语境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 2 寒山诗在东方 2.1 寒山诗在日本 2.2 寒山诗在朝韩 3 寒山诗在欧洲 3.1 寒山诗在英国 3.2 寒山诗在法国 3.3 寒山诗在欧洲其他国家 4 寒山诗在美国 4.1 加里·斯奈德与寒山诗 4.2 寒山诗在美国的翻译与研究 4.3 寒山诗与美国文学选集 4.4 寒山诗与美国公众第四章 寒山诗在美国文化多元系统中的经典化——以斯奈德译本为中心第五章 寒山诗的返程之旅及其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重构第六章 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无
用萨义德的所谓“理论旅行”理论来研究寒山的诗,视角可谓新颖之极也。文本旅行好像在书中没有走多远嘛,只是“经典建构”部分是实打实的,自有梳理史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