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道增选集

李道增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道增  

页数:

291  

内容概要

  李道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发表论文、著作等50余种,对建筑设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曾完成公共建筑、别墅等各类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城市设计等数十项。
  《李道增选集》将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奉献给广大建筑领域的师生和从业人员。

作者简介

  李道增,1930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安徽合肥。195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83年教授、系主任,1985年博士生导师,1988年建筑学院院长。1993年卡内基·梅隆(Carrlegie Mellon)大学剧场设计客座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  曾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两届常务理事、北京市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水学科评议组成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系学位委员会主任。现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及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中国房地产学会和北京市房地产学会高级顾问等职务。  对建筑设计有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学术眼界开阔.又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  曾主持1958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大剧院方案、解放军剧院建筑设计;1998年代表清华大学参加国家大剧院方案设计国际邀请赛.主持的“1999年方案”入围,成为报送中央的3个方案之一;还曾主持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天桥剧场翻建工程、台州文化艺术中心等近十座剧场的方案设计和办公、住宅、规划等工程的方案设计。  广泛关注学科前沿和涉及国家建设的重要课题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设“环境行为学”、“国外剧场建筑的历史发展及其近代趋向”等研究生课程;1982年发表了深受关注的《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运用——生物控制论八项原则》论文;著作《西方戏剧剧场史》(上、下两册)被认为是很有学术和实用价值的剧场研究专著;其他著作有《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文集》等近10种,另发表学术论文《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艺术创作中对陌生化原理的运用》、《从文化视角看城市与建筑——克服城市建筑“特色危机”之三点建议》等6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文选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
 从文化视角看城市与建筑——克服城市建筑“特色危机”之三点建议
 《西方戏剧’剧场史》绪言
 专访:李道增先生谈剧场建筑
 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运用
 建设生态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建议
 美学与建筑环境
 铭记校训
 一代宗师的光和热
第二部分 设计作品选
 第一章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中国国家大剧院、解放军大剧院设计方案我的亲身经历
  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解放军大剧院设计方案
  国家大剧院可行性研究方案
  国家大剧院国内竞赛设计方案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设计方案之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设计方案之二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设计方案之三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设计方案之四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设计方案之五
 第二章 新清华学堂设计方案
  新清华学堂设计方案的演进
  清华讲堂方案
  清华新学堂方案(一)
  清华新学堂方案(二)
  新清华学堂奠基方案
  新清华学堂用地适宜性及立面美化的比较研究
   新清华学堂用地适宜性方案之一
   新清华学堂用地适宜性方案之二
   新清华学堂用地适宜性方案之三
   新清华学堂用地适宜性方案之四
   新清华学堂用地适宜性方案之五
   新清华学堂立面美化设计方案例一
   新清华学堂立面美化设计方案例二
   新清华学堂立面美化设计方案例三
   新清华学堂立面美化设计方案例四
   新清华学堂立面美化设计方案例五
  新清华学堂实施方案
 第三章 其他设计作品选
  北京天桥剧场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
  北京东方艺术大厦
  北京844#办公大楼设计方案
  外交部办公大楼
  中国建筑者之家
  北京天安门广场——长安街规划
  大连市技术经济开发区9#地、37#地规划
  北河沿危房改建设计方案
第三部分 手绘作品选
 设计手稿
 80年代初参观速写
 1947年高中时的铅笔画习作
 80年代初研究生课讲稿举例
  剧场类型及组成
  环境行为概论
 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演讲纲要

章节摘录

  2.2 三点建议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一:清除文化自卑心态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自中国人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有一种文化自卑的心态。今天身居弱势文化的中国人仍然具有比西方人落后、似乎矮了一截的心态。诚然,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与当时西方以科技革命带动的文明差不多落后了三百年。从清末、民初到“五四”,再到后来,许多中国人习惯于轻贱自己的文化。  一切建筑文化中“先进”的、“现代”的、“有创造力”的、“富裕”的和“城市”的似乎都来自西方;而一切“落后”的、“过时”的、“愚昧”的、“贫穷”的、“农村”的又都和“中国传统”挂上了钩。这似乎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一种不自觉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是由近百年中国人所经受的屈辱历史造成的,以至于在文化问题上表现出缺乏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强”。  当今有一些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却没有任何中国文化的内涵,不是设计人员没有设计水平,而是有些思想障碍阻碍了他们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我想在古代唐朝时期处于强势文化时的中国人绝对不会有这种心态。目前很多“洋设计”已经在中国成了一种“时尚”,但某些“舶来品”破坏了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脉.肌理和尺度,有人还说中国城市成了外国前卫建筑师标新立异塑造前卫建筑的“试验场”,把在他们国家里行不通的建筑方案拿到我们这里来推销。  中国的文化比西方文化矮一头的心态与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崛起的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几位。中国现阶段的复兴还处于初期,中国的复兴是在东亚崛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中国复兴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世界分享。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前年在博鳌论坛上说:“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给任何国家造成威胁,而是用其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民族文化去点燃人类文明之光”。这话说得好,全世界的华夏子孙都要力争在21世纪为实现我中华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李道增选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