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张小峰,贾世祥,柳婵娟,邹海林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小峰,贾世祥,柳婵娟,邹海林 编著  

页数:

432  

内容概要

张小峰、贾世祥、柳婵娟、邹海林编著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以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来组织编排,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数据表示与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一方面,提供对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概览,使读者能够对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科知识体系、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知识,让读者了解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所经历的曲折和困难,激发和增强读者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献身计算机科学事业奠定方法论和价值观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可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或其他计算机爱好者了解、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第2章 计算科学
第3章 数据表示与数字逻辑
第4章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第5章 操作系统
第6章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第7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
第8章 数据库技术
第9章 软件工程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人工智能的产生 人类很早以前就幻想制造代替人类工作的机器,然而,在电子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人工智能还只是幻想,无法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者说是人类智能在机器上的模拟,又被称为机器智能。因此,人工智能的真正实现要从计算机的诞生开始算起,这时人类才有可能以机器的形式实现人类的智能。AI这个英文单词最早是在1956年夏天于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学院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从此以后,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专业名词登上了计算机科学的舞台。在之后的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过很多重大的成果,也遭受过巨大的挫折。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大致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孕育时期(1956年之前) 追溯人工智能的历史,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为此作出了贡献,他们为人工智能的研究积累了充分的条件和基础理论。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约公元前384-前322)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工具论》,最早给出了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矛盾律、排中律,详细地研究了概念、概念的分类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他还研究了判断、判断的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为著名的是其创造的“三段论”法。三段论至今仍是演绎推理的基本依据。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Bacon,1561—1626)系统地提出了归纳法,成为和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相辅相成的思维法则。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思想对人工智能转向以知识为中心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提出的通用符号和推理计算的概念,是关于机器思维研究的萌芽。后来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走的是莱布尼茨提出的道路,他被认为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则初步实现了莱布尼茨关于符号化和数学化的思想。1847年,布尔发表了《逻辑的数学分析,论演绎推理演算》一文,1854年,又出版了《思维规律研究》一书,用符号语言描述了思维活动中推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创立了逻辑代数。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系列教材•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可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或其他计算机爱好者了解、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