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服务外包
2012-5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一真 等 著
176
《服务外包工程教育规划教材: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涵盖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章介绍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基本概念、类型和模式,以及国内外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促进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包括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因素,以及开展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效应。第3章的内容涵盖了应用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包括比较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分工与贸易理论。第4章用于介绍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主要的业务类型。第5章则介绍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决策分析和有关的决策模型,包括基于核心竞争力、价值链和成本控制的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决策分析模型,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决策,以及基于博弈论的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决策分析。第6章介绍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识别与管控方法。
徐成贤,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搏±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英国Dundee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多次到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现担任中国经济数学和管理数学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评委,教育部理科计箕数学和应用数学教学指导组成员,工科研究生数学教学指导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运筹学与最优化算法、理论与应用,金融工程与金融计算,以及金融服务的研究,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收录6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完成或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及多项国际横向合作项目。
第1章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概论1.1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概述1.2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特征1.2.1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基本特征1.2.2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发包国及接包国的影响1.3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类型和模式1.3.1 按照金融机构外包业务分类1.3.2 按照金融机构与服务外包提供商股权关系分类1.3.3 按照金融机构外包业务性质分类1.4 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4.1 从纯IT领域转向战略领域1.4.2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主流1.4.3 服务外包向高端发展,KPO快速发展1.4.4 大型金融机构受益最大1.5 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风险1.5.1 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发展趋势1.5.2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所面临的风险1.6 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分析1.6.1 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现状1.6.2 中国承接金融业务外包的优势1.6.3 中国承接金融业务外包面临的问题第2章 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与效应2.1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动因分析2.1.1 内部动因2.1.2 外部动因(技术、经济和市场)2.2 服务外包的驱动模型2.3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效应2.3.1 外包对发包企业与发包国的效应2.3.2 服务外包对接包企业与接包国的效应2.4 影响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可能障碍第3章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理论支持3.1 交易成本理论3.1.1 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过程3.1.2 交易成本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3 交易成本的本质3.1.4 交易成本的特性3.1.5 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3.1.6 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3.1.7 交易成本与外包3.2 比较优势理论3.2.1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3.2.2 比较优势基本概念与模型3.2.3 比较优势的基本定理3.2.4 服务外包与比较优势3.2.5 中国承接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3.3 核心竞争力理论3.3.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3.3.2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3.3.3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3.3.4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3.3.5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3.3.6 服务外包与核心竞争力3.4 全球价值链理论3.4.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3.4.2 全球价值链的几个基本概念3.4.3 价值链分析与价值链管理3.4.4 价值链管理与外包3.4.5 服务外包价值链的治理3.5 分工与贸易理论3.5.1 劳动分工的演进3.5.2 劳动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4章 金融服务信息外包的业务类型4.1 金融信息技术外包……第5章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决策分析第6章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的风险与风险管理参考文献
分工不仅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各国内部劳动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它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从18世纪工业革命到如今的200多年间,国际分工经历了从产业间国际分工、产业内国际分工、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一个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 产业间分工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生产的专业化。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次大战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国际分工主要发生在生产力水平先进的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表现在亚、非、拉等地区的国家专门生产矿物与农业原料等初级产品和某些食品,而欧美地区的国家主要进行工业制成品生产,因此产业间国际分工通常也被看作是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产业内分工是指相同生产部门内部生产的专业化。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对国际分工的深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复杂化、精密化,产品品种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国在部门内部的生产专业化得到迅速发展。 产品内分工指某种产品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不同工序、不同零部件或不同环节被分配到不同地区和国家进行,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环节,产品内分工在贸易上表现为中间产品的贸易。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得更多国家与地区的企业得以融人国际分工体系,更进一步地深入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必须专注于某一产品,甚至在某些时候专注于某一产品某一环节的生产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出效益。国际分工出现了由产业内分工发展到全球范围内产品内分工的趋势。与传统的国际分工相比,产品内分工更为精细和深入,更有利于各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