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清华起航

史宗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史宗恺  

页数:

318  

内容概要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近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世纪清华人·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一一“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世纪清华人·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3辑)》可供高等院校的师生及广大校友、中学教师、中学生及家长阅读。

书籍目录

一个与史为伴的清华人——访谈何兆武[1939级]追求和谐的建筑理念——访谈关肇邺[1948级]和祖国有个约会——访谈吴麒[1949级]清华“神舟”人,搏击天穹路——访谈王永志[1952级]孜孜不倦,春风化雨——访谈周炳琨[1953级]谦虚勤奋实践校训——访谈王彦深[1955级]当将军,先做好一个士兵——访谈王光纶[1957级]严谨治学为人师奉献航天为世范——访谈薛大同[1957级]耕耘数十载,桃李满天下——访谈彭应宁[1958级]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访谈孙勤梧[1959级]在清华的“领导”轨迹——访谈江崇廓[1959级]“鲜为人知”的国防战线上的勇士——访谈徐伯权[1959级]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访谈吴宏鑫[1960级]一生与核结缘——访谈刘锡才[1960级]三维的人生——访谈张闯[1962级]桃李成荫,父爱如山——访谈江亿[1973级]薪传火种,执著攀登——访谈袁驷[1974级]清华精神鼓舞我从逆境中起航——访谈郭杰[1975级]将自己献给工作和学生——访谈张建平[1977级]核电事业的财务大师——访谈岳林康[1977级]个人的发展要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访谈王浩[1978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访谈尹海林[1978级]偶然选择,必然前行——访谈李晓东[1979级]环保领域的耕耘者——访谈许国栋[1980级]事业让我爱上这个城市——访谈霍兵[1981级]……

章节摘录

  当笔者谈起,清华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明显要高于其他高校时,吴老师表示认同,但总体感觉,如果比起他们那时的教育水准和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年,处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大环境下,清华坚持“又红又专”的发展方向和育人理念,吴老师和他的同学们刻苦读书,勤奋钻研,大家一心追求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吴老师谈到,只有基础理论知识打得扎实了,牢靠了,才有可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出现好的创新。在回忆当初的课堂学习时,吴老师显得十分激动和兴奋,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当初很多基础课程都是一些大师在讲授,如钟士模先生的电工理论、童诗白先生的电子技术、吴麒老师的自动调节原理,课堂内外的所看、所听、所学、所想,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是受益无穷。而吴老师当年也是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每一个细致的讲解,勤恳地记录每一步推导和重要结论,不仅知其然,更关注其所以然。课后,吴老师更是争分夺秒地奔波于自习室和图书馆之间,即使是节假日,仍在教室内认真地研读每一门课程。文革以后,吴老师仍然不忘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经常返回母校,认真听取一些课程,博取百家之长。  不对等的基础积累和知识内涵,面对同样的现象与问题,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吴老师举例说,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古已有之,然而为何偏偏牛顿先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开拓思维,能够不拘一格地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吴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学习,汲取现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出现后来的创新。创新是一种发掘和创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做科研一定要稳步前行,万不可急功近利,这也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所在。  在谈到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吴老师还以珠穆朗玛峰高耸于喜马拉雅山之上的例子形象说明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只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厚积薄发。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从清华起航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