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
2012-9
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 凯斯·米勒
261
178000
郑明萱
无
《圣彼得大教堂》主要内容:像圣彼得堂这种巨大建筑,消化、处理、排出我们,仿佛我们是浮游生物。我们自以为可以行使选择、追求新奇。但看看我们自身渺小如尘点的尺寸,或与这些除了令我们惊叹、屈从而别无他途的巨幅又壮观的空间组织比较起来,我们那一切念头,其实就只是徒劳而琐细的幻觉。
凯斯·米勒(Keith
Miller),曾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历史,他深入研究这座负有盛名又充满争议的建筑:谁建造了它、它的造型如何又为何如此造型;它底下有什么;在它里面走动参观之际,它又如何地刺激启迪我们。这是历史、是传记,也是伟大艺术与建筑的探索,一切都在米勒这本精彩的首部作品内一一呈现。他现在是新闻从业者、大学教师、评论者,居于伦敦。
平面图
前言
第一章 走向圣彼得大教堂
第二章 做祭司也做君王
第三章 重生
第四章 精雕细琢
第五章 圣龛
第六章 艺术学园
第七章 视野
参访圣彼得大教堂
致谢
图片列表
词汇对照表
版权页: 插图: 圣彼得与圣保罗,两尊雕像一左一右守住教堂入口。整个场地的效果氛围开阔而宁静,而且自2000年重新整修之后,简直就像外科手术房般一尘不染。此时,你可能会自然地转身,背对大教堂,再度回首望一眼大广场:高拔耸立的方尖碑,阳光下喷珠溅玉发出虹彩光芒的一对喷泉(北面那座,是马代尔诺1613年所置,原本离现址稍距几步路;南面这座,系贝尼尼依样仿制。两座喷泉,与皮雅琴蒂尼设计的双“山门”形成一组有趣对话。后者是两栋庞大建筑,正好框住协和大道的颈喉,以及向圣天使堡与台伯河望去的视野)。好,现在可以再一个转身,回头面对大教堂了,仔细观看高耸在你头际的巨大正立面。 最后为大教堂签名题献的人士,却非艺术家也不是建筑师,而是当年得以亲眼见它完工的教宗保罗五世。铭文横贯整个柱头,照例以拉丁文纪念这件教宗伟业保罗五世本人,以及他那位卓越的前任彼得,都共有源自古罗马旧俗的称号“princeps”,意指“帝尊”。“Pontifex maximus”,表示“大祭司”或“主祭司”之意,既属政治也是宗教上的职司。 横贯教堂正立面中央的这一大幅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则在保罗五世自家的姓氏,宣告他乃是罗马本地人,而不是佛罗伦萨人(虽然他爹是佛罗伦萨之南的山城锡耶纳人氏),也不是那不勒斯人,或这里、那里的人。他的家徽也置于姓氏下方:鹰与龙的组合(鹰本身又是旧日帝王的象征符志)。他的姓“博盖塞”,不论是拼为Burgesius或Borghese,都与“城镇”古字(borgo)同源,在罗马向来用以表示圣彼得堂之西的一区;传统上,教宗对此区拥有封建领主的直接辖权。保罗五世借用这段看似简短突兀的铭文,强调了自己身为教宗的“本土出身”,以及他对本乡本城子民的父职关爱。甚至,作为他们的统治者,他有责任照顾他们身体心灵的健康。从圣彼得堂南方的雅尼库伦山(Janiculum hill)眺望,保罗的两件“重大工程”作品映入眼帘:左方就是重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琪罗的大圆顶盖在马代尔诺的中殿头上。右边是一座喷泉,也是奉保罗五世之命而建,名为“小泉”。但因为就在近旁,所以看起来似乎和山脚下的大教堂一般大,虽然后者其实巨大甚多。彼得新堂与喷泉之间的对称效果,不仅仅是透视作用的偶然。当年奉保罗五世之命,重建工程拆掉了旧堂的中殿,四根多余的殿柱立刻废物利用,醒目地纳入了这座新造的教宗喷泉。
无
清华出的,讲建筑的,应该不错吧
讲解详细,图也很精美,值得购买。
这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吸引千万人争相去看
营造小史写得不错,台湾人的翻译质量还是不错的。
跟预期的不一样,里边都是文字叙述
书是正版,但是有清晰的划痕和折痕,这是亚马孙必须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