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阅读.初一年级

刘锡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锡庆  

页数:

276  

字数:

216000  

内容概要

新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重大变革之中。以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改革”言,怕再也没有比这母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更为重要、更为特殊的学科了!  “能读会写”是终极目标。“会写”且按下不表:只就“能读”而言就真够叫人头痛了!  “阅读”教学,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获得较高读书“能力”的问题。而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它是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的,它只能由学生自己去读原作,在阅读实践的“感性经验”众多、反复的积累之中,通过比较、思索(分析、综合)和感悟,逐渐地上升为一种理性的鉴赏、评论力——这就是“能读”能力养成的一种内在规律。古人对此深有体会,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奏过一千支乐曲后就懂得音乐了,看过一千把宝剑后就深知兵器了。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由此而化成的“眼力”和“识力”,是这种“能读”能力形成的关键。 由此也可知: 一、“阅读能力”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只有他多“读”(即“感”)了,“沉浸”于其中了,才会“开启”这种能力的“大门”: 二、从根本上说,这种“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可以讲一点,予以“点拨”,但他如没读或不熟,讲便无益(过去的“多讲”、“讲深讲透”等,纯属误人子弟的歧途)! 三、这种能力也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读得多、有积累了,便自然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会有鉴别;鉴别多了就会形成一种科学的判断——所谓“阅读能力”,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故学生“感悟力”的启迪、养成也很关键。 现在的阅读教学怎么样?怕是“一言难尽”!这里也不便多加讨论。只说“讲风”怕还过盛:特别是现代“语体文”,多讲实在无益。既然课文只是“例子”,那么,读懂了这个“例子”后理应“举一反三”,再去读更多的文章,以增加感性的积累;但止于“例子”的情况还是太多了,这不免令人遗憾! 为什么不再去读了呢?答曰: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找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 时间是可以“挤”的;但配合课内学习、具有辅助性功能的课外读物,就不那么好找了! 止于“例子”,不再拓展“阅读量”,这能全怪学生吗? 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主要以“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三年制初级中学和全日制高级中学的新教材为依据,兼顾其它教材,编写了这套《中小学语文补充教材·阅读》,希望它能起到配合、辅助、拓展、强化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作用。 我们这次请的各分册主编:小学,宋锐女士:初中,冯葆玲女士;高中,薛川东先生,都是长期活跃于各城区教学一线,饱有学识和经验的校长、名师。他们谙熟教学,了解学生,对课内、外的配合几乎达到了默契的程度!有他们把关,读者尽可放心! 我——也代表莘莘学子和万千家长,衷心地感谢他们!

书籍目录

散文天地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 哑母 不速之客 背诵 西北汉子 我和《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看戏 旷野的微光 布鲁塞尔遐思一 黄山松 雨的精魂 北京的色彩 报秋 萤火虫 美好的插图 骆驼 品位 读童话 天才梦 怀念蒲公英 新年试笔 胡乱读书小说漫步 最后一课 雾 糖 花开花落两无言 不认识母亲 孤独的时候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假如那次没搞错 最晚的晚报 啊,星星说明文苑 雨的自述 水仙花 中国人民币硬币 漫话荔枝 海水里的宝藏 潍坊风筝博物馆一瞥 艺术宫殿流光溢彩 吃鲫鱼说应用文苑 写给快十三岁的梅格 高尔基致马克西姆 ……外国文学诗歌名园戏剧舞台文言天地思考与训练参考答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阅读.初一年级 PDF格式下载



孩子说不错呢


所选的文章,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