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
2002-06-0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小虎 著
305
无
人类追寻刑罚真理的艰难历程,清晰地展示着这样一条规律:人类对犯罪的认识,引导着刑罚的理性;刑法科学,已从犯罪的刑罚学迈向刑罚的犯罪学,并且必将日益投身于犯罪学。 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研究中最为根本却又极为复杂的问题。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的混杂,文化冲突、时空更替、情境变幻、社会转型、阶层差异等等难以穷尽的落差,加之犯罪本身的多样化,使得犯罪原因胜于那奥秘无比的“尼斯湖水怪”。从刑事科学的奠基人贝卡利亚的理性人选择说、凯特勒的犯罪倾向概念、菲利的犯罪饱和论、塔尔德的犯罪模仿论,到犯罪学之父龙 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从迪尔凯姆的犯罪功能论等诸19世纪的犯罪社会学思想理论,到作为当代犯罪社会学理论核心的美国的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化过程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等,科学巨匠们对之苦苦索求,争论至今未果。但是,复杂并不意味着不可知,科学晶体总是在方法与汗水的完美结合中生成。犯罪学的理论,就是以独特的视角,构建对犯罪的深刻解析。
张小虎,男,1962年8月生,江苏南通市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副教授。曾从事司法实际工作9年。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学、犯罪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独立发表法学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专著)、《刑事法总论》(合著)、《中国刑法论》(合著)、《刑法基础理论研究》(合著)等7部。
第一编 犯罪社会原因导论第一章 从犯罪的刑罚学到刑罚的犯罪学第一节 前科学时代的犯罪与刑罚第二节 犯罪的刑罚学第三节 刑罚的犯罪学第四节 刑罚的犯罪学的研究趣旨第二章 犯罪社会原因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第二节 犯罪社会原因的微观研究第三节 犯罪社会原因的宏观研究第四节 犯罪的条件第五节 犯罪的社会对策第三章 犯罪社会原因研究的经验性方法第一节 犯罪社会原因理论建构的程序第二节 犯罪调查的基本方法第三节 犯罪研究的基本技术第四节 犯罪现象表现形式与测量第四章 犯罪的界定第一节 犯罪界定的刑法学与犯罪学视角第二节 犯罪的形式界定第三节 犯罪的实质界定第四节 犯罪的界定与刑事法学理论第五节 犯罪的分类与结构第二编 犯罪社会原因理论第五章 19世纪犯罪社会原因理论第一节 19世纪前、中期的犯罪社会原因思想一、凯特勒的犯罪统计学二、犯罪统计学的发展第二节 19世纪末实证学派的犯罪社会原因理论一、犯罪三元论二、犯罪饱和论三、犯罪二元论第三节 19世纪后期的犯罪社会原因理论一、犯罪模仿论二、社会失范论、犯罪功能论第六章 20世纪犯罪社会原因理论之一--社会结构理论第一节 社会解组理论一、社会解组理论概述二、帕克与伯吉斯的研究三、肖、麦凯的研究第二节 紧张理论一、紧张理论概述二、社会反常理论三、相对剥夺理论第三节 文化越轨理论一、文化越轨理论概述第三编 解读中国社会犯罪的化解阻断模式结语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