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启功口述历史

启功 口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7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启功 口述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启功口述历史》是由启功述说自己的一生,主要内容有启功的家族、启功的童年和求学之路、启功与辅仁大学、启功与师大和启功的学艺回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族  一、我的姓氏和世系  二、我所知道的乾隆与亲王  三、我的几位祖上和外祖上 第二章 我的童年和求学之路  一、童年生活  二、入学前后  三、我的几位恩师 第三章 我与辅仁大学  一、三进辅仁  二、循循善诱与登堂入室  三、辅仁逸事 第四章 我与师大  一、院系调整  二、反右风波  三、文革时期  四、老伴之死  五、迟到的春天 第五章 学艺回顾 一、书画创作  二、书画鉴定  三、诗词创作  四、学术著作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启功口述历史 PDF格式下载



启功先生身出皇室后裔,但是并没有过上皇家奢华的生活。先生口述的历史,让人感觉非常的真实。现在历史书很多,让人感觉真是的不多。本书是好书。


读史使人明智。真正的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但是我们读到的历史总是那些撰写历史书的人告诉我们的历史。启功先生的口述历史让人感觉真实。


因为我是一名喜欢历史的人,对中国的古玩也很有兴趣,当看到启功老人的身世,我当时毫不犹豫就买了它,很好,帮我了解那段时期的方方面面


启功就是一部近现代史,但出版社的印装太对不起老先生和读者了


启功老先生的低调谦虚,诚实乐观,以及他的求是上进,才成就了他不凡又传奇的一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现在隔三差五的就能在报纸上看见爱新觉罗某某,启功先生可是他们的一面好镜子。


当历史书看就好,很有感触,有收获……


挺好。还没读,相信会有惊喜。


读后受益匪浅。大力推荐!!


应该说这是一本精心设计的读物


看了才知道所谓爱新觉罗本来没这个姓。


印刷精美,内容独到,非常值得推荐。


很好的人,很好的书!!


书看着像是正版的,印刷版次也行


纸张很好 内容翔实 可供学习 更适收藏 略有不足 价格稍高


很喜欢启先生的文章,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与陈垣的师徒之情,令人难忘。书的质量也不错,捧着很舒服。


感觉蛮不划算,虽然当当网给了一定的折扣,但该书该版本还是性价比太低了,不太满意.
该版本不实惠,仅是印刷的纸张较厚,显得很厚,而且里面附了许多不相关的插图占版面,内容少,定价又太高


  启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生于1912年7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受业著名史学家陈垣,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也是我国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专精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鉴定小组,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了大量古文物精品。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     启功先生通国学,擅书法,精鉴赏,能绘画,是举世公认的大家。如今仙逝三载,通过阅读先生的诸多著作和书画,粗看像平似流水,淡然处之,细品则动若蛟龙,深不可测。自古以来,天才或有之,但生于传统茂盛之家,成于名家众多之林,遍览名家精品之作,廖若星辰,实不多见,可感可叹。   《启功口述历史》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但又不单单是一本回忆录,其中有个人成长的点滴经历,满族生活的种种往事,清朝末年的历史变局,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没有海吹海侃,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煽情隐秘,只有一个老辈人的所经所见所听,诸如乾隆逸闻、光绪之死、和绅种种以及家族末路,作为清朝最后的皇族一员,口口相传,很多都可以自成一说,或者起码为正史做一脚注。   一是人格的磨砺。启功先生自幼丧父,由祖父、寡母以及祖辈故旧抚养长大,历经了一个大家族急剧衰落的低谷,世态炎凉,酸甜苦辣,内中滋味,不难体味。这一点倒有点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际遇类似,但是原因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都是大家族末路的缩影。在这种环境下,全书没有一句自苦自怜、呼天唤地,哀叹命运的无常和人世的悲苦,而是让我们更加浓郁地体会到了亲情友情的可贵,都转化为他今后成长和创作的主要内在动力。八十年代后,北师大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协副主席的桂冠接连,但是他却说,现在两个最亲爱的人都不在,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要多吃点苦,才对得起她们。感人肺腑,莫过于此。看似随和的老先生,有他内在的坚韧性。   二是生命的际遇。一个家族的品质有其传承,虽然身为皇族旁支,但是启功先生的曾祖和祖父都同样开朗豁达、乐于助人,所以在故去后仍然有门生故吏在精神上、物质上不断地关心帮助这对孤儿寡母,并且在学业上给启功先生严加督促和指导。后来又有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再三地提携帮助,才有了五十年代声名鹊起的中年启功。后来启功先生又参加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以及八十年代初期作为中央文物鉴定小组的重要成员,为全国数十万件文物进行鉴定,不但与众多文史专家切磋学术,而且眼界大开,有如此经历的人古来未有。   三是不懈的努力。从青年时代确定了走文史道路,并且毕生从事文史工作的启功先生,毕生钻研,从不懈怠,无论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境寒微,学历浅薄,饱受冷眼,还是在反右斗争直至文革,长期身处陋室,地委卑贱,而终不改其志,随遇而安,淡泊明志,无欲则刚,晚年的启功先生喜爱动物玩具,有时喜欢喝一点啤酒,几十年来撰写了大量古典文学、文物典籍、红学研究等方面研究考证文章。   历史造就人,人也在造就历史。但究竟是历史造就人,还是人造就了历史。物换星移,人情冷暖,世事沧桑。读了这本书,或许不止这么一点点启发。


  知道启功老先生,是始自师大的学生时代。那时,满校园都能看到启功先生的题字,最常见的自然是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连女生楼前的走廊墙上都刷写着。再加上新生入学,是必要启功先生现身说法一下的,所以一瞬间知道了师大有这位名人。
  不过私底下我们都不知道启功先生的字好在哪,也为他到底是不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而疑惑。就连在小红楼(师大老先生们的住处)附近劳动除草,看到启功的身影也深感神秘。
  后来还是在家和家人看一档节目,好像叫《大家》,采访启功先生,这才突然觉得启功老先生远非想象的那样,才有了兴趣。
  《启功口述历史》实际上是启功口述的自传,但为什么不叫自传之类的名字呢?书里说的清楚,启功自己并不想立传,但禁不住周围人说动,所以他想,说不定他经历的那些历史,会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故起了这样一个有史料价值的名字。
  书中开篇就解答了多年的疑惑:启功的姓氏。有段话,也许能相当反映大师的想法:“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全书可以说都有着这样的真性情,也真长知识。果然人生的智慧多半凝结在年长之时。
  而启功先生的书法,看过此书才知道,其实他本意是全心作画的,画确实好啊,而且师从大家。倒是书法,基本上是自己琢磨,而且机缘巧合,文革期间不能干别的,画画属于不务正业,倒是可以写大字报,启功的书法在此期间进步神速,并有了很多心得,终成一家。而那字,了解了背后的文化积淀、人生历程,字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好看与否了,而在于气韵和风骨。
  启功先生高寿而去,别人看着高兴,他却为老伴、母亲、姑姑不在多年而感慨,说自己后来好了,可是亲人没跟着享一天福,为此,他再没续娶;启功先生书法写得好,可谓成功人士,可是他自己却觉得每天被人索字,简直像背在身上的负担,唯有进坟墓的时候可得以喘息。如此难道启功先生很郁闷吗?又没有,经历了那么多,又是从小修身养性,启功先生还是十分看得开,那首脍炙人口的墓志铭写得实在通透: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关于乾隆和心理变态的和亲王的关系很有意思。
  还有乾隆的八卦。
  凑巧今天去了恭王府。
  
  实话说,启功先生的画见的不多,仅就书里的插图来说,画的一般,还未走出临摹古人的阶段。书法我不懂,不敢发表意见。
  
  书中有很多历史人物掌故,值得一读。
  
  对了,87-88年住过陈垣先生的院子,记得正屋里有个老先生总在写字画画,不知道是谁。


   启功先生的人品众所皆知,对这样的一个豁达、宽容、淡泊、尔雅的老人,谁也不会不敢心生不敬之意。我想,老先生之所以破例公布自传一次,就如他说中所载:
   《尚书》“万邦黎献共惟帝巨”;孔颖达注曰:献,贤也;孔子在《论语》中,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是指书面的文字记载,献,是指博闻的贤人的口头传闻。
   可见,老先生的原意是为了留下宝贵真实的文献,此为苦心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