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2006-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大年
281
无
伴随着跨入新世纪的步伐,中国传媒业也进入了剧烈的变革期。媒体集团、资本运作、产业化、新媒体……这些词汇不断地进入传媒操作和传媒研究的视野。而首当其:中的中国电视更显得生机勃勃和伤痕累累,其生机勃勃表现在电视不断地被品牌化、频道专业化、经营模式、媒介产品等等新生概念裹挟着去寻求创新;其伤痕累累则表现在白热化的竞争、收视率的压力、盈利指标等等将电视逼入了寻求生存的茫然境地, 这种变革,为电视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加多维的思考取向。 我们将电视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沿研究,它着眼于变革时期的中国电视。对其间出现的新的电视现象、电视形态以及新问题和新趋势进行理论的探讨,这是一种功能性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不稳定性。二是实用理论研究,它侧重于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规律和操作规则等等的研究,这是一种本体论的研究,它具有相对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它侧重从一个宏观的哲学视角来对电视的传播属性和功能作研究,这是一种学理性的研究,通常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对于电视研究而言打破这些层次之间的界限。使前沿研究更有基础理论的指引,又使基础理论研究有更多的实用性,一直是电视研究与教学在不断尝试的。
绪论第一章 影像成为意义 一、作为媒介的影像 二、画面——指意场 三、镜头——指意链第二章 作为支配性指意的语言 一、纪录片的语言风格 二、语言的陈述性特征 三、语言的作用第三章 影像语言的特点 一、直观视听形象系统 二、体验式的感性认知 三、多义性的语意第四章 呈现:自然的“表达” 一、影像的意义生成 二、指示意义:“呈现” 三、自然表达的语意群 四、语意成分配置第五章 内涵意义:“呈现”的超越 一、可视的影像背后 二、表现过程与创造象征第六章 审美意义:诗化的精神品格 一、创作思维:从现实中感悟美 二、影像操作:创造艺术化的屏幕形象 三、个案——张以庆的心灵象征第七章 从“现实的意义”到“影像的意义” 一、真实是什么 二、纪录片的真实观 三、影像与再现的真实第八章 纪录片的叙事 一、叙事视点 二、叙述行为 三、叙事类型第九章 叙事的深层结构 一、动机——内容核心 二、模式——结构核心第十章 叙事中的文化侵入 一、纪录片的多重价值取向 二、“仁者人也”的人生境界 三、“爱人修己”的道德完善 四、“中庸和谐”的宽容品格结论
1.就文字而言,规模再大的字典能容纳的单字也是有限的,但镜头可以无止境的拍下去。 2.镜头是导演的创造,不像单字,早已存于字典之中。 3.镜头所提供的资讯异常丰富,从人物、色彩、灯光、服装、道具,到整体画面设计,单是一个画面的分析就可以用成千上万的单字来描述。 4.一个镜头是一个实际的意义单元,不像单字只是字典的单元。麦茨认为,一个电影镜头比较接近于话语(utterance)或陈述句(assertion),其存在意义会因使用者而异。 5.单字通常由它在句子中的关系而获得意义,而电影中的影像则是完全开放的,其意义已存在于影像之中。 在以上诸多论述中有两点是重要的:一是文字词汇是可积累和操纵的,人们只是使用它。而画面是无穷无尽的,每一幅都不一样,它不存在于事先已有的“字典”中,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新的创造。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先后有十几个涓生的近景镜头,但是由于环境、表情、情绪、活动方式的不同,每一个镜头表现出的人物情感和内心活动都不相同,在不同的上下文联系中,尽管画面相同但其指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了。二是画面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结构体,在一幅画面中有主体、陪体、前景、背景,它们根据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有秩序的信息场,人们在理解它的意义时,根据视线的移动不断将相关信息组织到意义中来。 例如,“人”这个字在口语语言中是一个概念形象,可以使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一个“人”的画面,已经明确告诉了“这是一个男人”或是“这是一个女人”;根据他的表情知道“这是一个微笑的人”或是“这是一个愤怒的人”;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知道“这是一个游行队伍中的愤怒的人”或是“一个办公室里面对下级失误而愤怒的人”;根据行为知道“这是一个愤怒地高喊着口号的人”或是“愤怒地 注视着对方的人”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口语语言中的单字只指涉单义不同,画面(或镜头)的意义表达综合了画面上诸多元素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在一个持续的过程中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把画面的影像意义理解为“句读式”的陈述。 ……
无
看了钟大年的《纪录片创作论纲》,心生崇拜。接着就又买了这本《纪录片:影像意义系列》,和前一本书一样,受益匪浅。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高手行家写的教材就是不一样,比那些不懂行的所谓的“专家教授”到处抄的教材适用多了。好书。
因为一下买了好几本,还没来得及看 看着还行
很详细!里面讲的!如果是彩图就好了!
书还不错,不是很大的一本,比较方便携带。质量也是教材的那种,清清爽爽的,没有破损和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