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作者周丽华,编者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作者周丽华,编者张斌贤  

页数:

223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套“京师高等教育论丛”包括8部有关欧美大学发展的专题研究著作,它们是:和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李子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美术自由在美国的变迁与发》  黄宇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知识演化进程中的美国大学》  王晨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保守主义的大学理想》  杨克瑞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  於荣博士(巢湖学院教育系)的《冷战中的美国大学学术研究》  王璞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文化战争中的美国大学》  周丽华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这套丛书是我们7年来致力于西方大学史探索的成果之一。它和我们团队在过去7年间先后发表的数十篇论文、二十余篇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已经出版的“大学”书系第一辑《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和第二辑《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内容概要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以德国大学发展史作为背景,以教育规划与财政、人事与组织、教学与研究、入学与考试等领域作为观察点,重点考察德国大学与国家在以上核心领域中的权力分配,进而揭示德国大学与国家关系的基本面貌,并解读其独特的学术自由保障制度。

书籍目录

导论一、主要问题二、研究现状三、研究思路第一章 德国大学的传统第一节 学者的社团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特征二、德国大学的自治传统第二节 国家的学校一、德国大学的国家化二、作为国家机构的德国大学第二章 19世纪初普鲁士大学改革中的大学与国家关系第一节 康德、洪堡论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一、康德论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二、洪堡论大学与国家的关系第二节 19世纪初普鲁士大学的改革一、普鲁士大学改革的社会背景二、柏林大学及其时代意义第三节 普鲁士改革时期的大学与国家关系一、文化国家观下国家的角色定位二、普鲁士大学与国家的关系第三章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大学与国家关系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经费与法律制度一、国家财政拨款成为大学的主要财源二、学术自由权利在国家法律中得到确认第二节 行政官僚与大学发展一、阿尔特霍夫其人其事二、“阿尔特霍夫体制”与大学发展第三节 大学教授与国家政治一、政治型教授及其自由主义理想二、非政治型教授及其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第四节 国家对学术自由的干涉一、“神圣同盟”与言论自由二、纳粹政权与学术自由第四章 1945年以来大学与国家关系的调整第一节 《波恩基本法》中的学术自由原则一、《波恩基本法》中有关学术自由的条款二、《波恩基本法》中有关学术自由的限制条款……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与国家关系的改革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德国大学的传统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根系于德国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第一节 学者的社团  现代大学的母体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世界各国的大学,不论是美国的、英国的、中国的,还是德国的,都毫无例外地与12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1158)及法国的巴黎大学(Paris,1180)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继承性。其中,欧洲早期中世纪大学所确立的社团性质及其拥有的自治权作为宝贵的遗产,成为德国大学发展的根基。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特征  (一)教师与学生的社团  在大学出现的第一个百年里,表征大学这个机构的术语有很多。“Universtas”一词(英文“University”、德文“Universitaet”、法文“Universit’e”的拉丁文词源)并不是大学这个机构最古老的表征符号。在大学出现的早期,最常用的术语是“Schola”。当时人们把大学生称为“Scholaris”或者“Scholasticus”,其含义与英文“Scholar”相似。此外,大学也被称为“Studium”或“Studium genera-le”。在这里, “Studium generale”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它要突出自己与“Studium particulare”,即地区性的学校的差别。“Studium generale”表示“大学”是这样一种学校:其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受地理及国家的限制;其所授予的学位及给予的教学资格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具有广泛的通用性。一句话,大学之大,在于它不是面向地方的普通学校,而是面向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特殊学校。而“Universtas”一词在12世纪至14世纪只是一个用法宽泛的术语,在当时的法律术语中表示“一个不是通过血缘和出身来定义的团体,也就是社团(Korporation)”。它与德语的“Gild”(商人同业行会)和“Zunft”(同业行会)的意义相近,用法相同。在当时,“Universtas”可以表示一个手工业行会,也可以表示一个面包师行会,当然也可以表示一个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行会。如果说,大学使用“Studium generale”这个术语以表示其世界性特征的话,那么,当大学使用“Universitas”一词时,它便有了学术组织的意义。


编辑推荐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德国大学所谓的学术自由,其实质是国家保障的学术自由。只是因为国家与大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大学与国家的关系才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