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果树
2009-8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旺林 主编
124
近年来,随着科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日益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注;从形式上看,日益从传授和训练类活动转向体验和探索类的活动;从途径上看,日益从课内外、校内外相互割裂的状况转向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这些转变对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以上转变的实现还受到科普和科技教育资源缺乏以及高水平师资力量短缺的制约。在资源方面,我国中小学校的科技活动长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主义模式,缺乏系统的学习内容,也没有规范的教学指导用书和配套的工具器材;在师资力量方面,我国还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科技活动教师队伍,绝大部分科学学科的教师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科学方法和技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和办学理念先进的学校中,在以科技教育为重点的校外科技教育机构中,活跃着一批长期致力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科技辅导教师。他们是特定科技项目的“发烧友”,每个人都有令人叹服的独门绝活;他们是学生科技活动的“引路人”,每个人都有技艺超群的得意门生。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科技辅导教师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育美育处在科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北京市校外教育单位和中小学长期从事科技活动辅导的优秀教师、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艺师等,对当前中小学校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编写了这套《新科学探索丛书》。这是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新型科普图书,包括神秘的宇宙、航天圆梦、地球探秘、奇妙的生物、电子控制技术、创新设计、生活万花筒、模型总动员等8个系列,每个系列将推出5~10个分册。每个分册约包含12~20个课题,可用于一个学期的中小学科技活动选修课教学。为满足科技活动课教学的需要,每个课题都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编写,包括引言、阅读与思考、实践与思考、检测与评估、资料与信息五个组成部分。
果树盆栽是盆景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从培养角度,还是从欣赏角度,果树盆栽都堪称盆景佳品。从古代的直接移栽,到现代的修剪、整形,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创造多姿的艺术之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加工果树,综合运用果树学、园林学、土壤学、化学和生物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具有现代艺术的盆栽技术。人们生活在果树园林中的愿望不再遥远。
第一单元 能“走路”的果树第二单元 果树娃的培育第三单元 合理的营养配餐第四单元 理想的家第五单元 搬家第六单元 一树多果的艺术第七单元 合理的饮料第八单元 打造美丽的身材第九单元 亮丽的时刻第十单元 害虫来了怎么办第十一单元 怕“冷”
插图:总之,唐、宋为盆栽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果树盆栽的共同特点是:1.对盆栽的叫法有“盆栽”“盆池”等多种名称。2.盆栽的种类和形式较多,有观叶、观果、观型等,体形上分大、中、小,形态各异。3.意境布局讲究画意,造型技巧有一定的层次,植物造型能将树弯曲成“蛇形”,并有了人工处理的成分。4.养护管理上要求“枝底压缩羽,叶净不留垢”。明朝文震亨所撰《长物志》中的“盆玩篇”有记载:“……又有古梅,苍藓鳞皴(cun),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者亦古。又有枸杞及水冬青、野榆、桧柏之属,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明代的盆栽讲究结扎、雕塑等制作技艺,并追求天然之趣。 康熙年间,陈误子(扶摇)所著《花镜》一书,为一部园艺专著,在《课花十八法》里,有《种盆取景法》一节,专门描述了盆栽用树的特点和制作经验。特别提出:“盆中之保护灌溉,更难于园圃;花木之燥、温、冷、暖,更烦于乔林。”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一书中,提到乾隆年间,扬州已有花、果树点景创作,并有制成瀑布的盆栽。苏州还有一个名为“离幻”的和尚,专制作盆栽,一盆价值达百金之多。当时还认为盆树要露根,枝有结果,造型才最美。总之,在元、明、清时期果树盆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特点为。
《走路的果树:果树盆栽实践》:奇妙的生物
普及知识,大量篇幅是习题和答案。目录很吸引人,内容以专业术语居多,不像《科学文摘》之类的科普文章那样语言生动
儿童读物,毫无实用价值。就是书名取的不错。
既有理论知识,更强调自己动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应多开展类似的课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也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