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

张心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心科  

页数:

41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其实,现代儿童文学教育早在清末就随着现代语文学科的发生而发生,并在民国期间得到较快的发展。《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本着回溯历史、联系现实、预设未来的思路,采用文学、教育、历史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以教育宗旨、儿童观及文学功能为视角,以课程(课程思想、文件及教材)和教学(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为切入点,对清末民国的小学儿童文学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梳理出其发展的脉络,根据主要教育宗旨、儿童观及文学功能观转变将其划分为3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每一阶段的儿童文学课程及教学发展过程及其不同的特征。

作者简介

  张心科,男,1973年1月出生,安徽宣城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2007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7月毕业后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史研究。已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教育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主持课题5项。曾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等。

书籍目录

绪论 逝去的风景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二、研究思路与本书框架三、概念界定与时段限定四、古代儿童文学教育概况第一章 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教育第一节 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课程的发展一、清末成人本位实利主义儿童文学课程二、民国初年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课程第二节 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教学的发展一、清末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教学二、民国初年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教学三、成人本位实用主义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儿童本位审美主义的儿童文学教育第一节 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课程的发展一、对成人本位实用主义教育的反思二、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教育思潮的高涨三、围绕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课程进行的论争四、针对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课程所作的调整第二节 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教学的发展一、新学制时期的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教学二、新标准时期的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教学三、儿童本位审美主义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 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教育第一节 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课程的发展一、抗战救国时期的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课程二、内战建国时期的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课程第二节 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教学的发展一、抗战救国时期的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教学二、国共内战及建国时期的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教学三、国家本位民族主义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余论 光荣的荆棘路——语文学科重建与儿童文学教育的走向一、重新审视语文科同其他学科的关系——兼说儿童文学的题材取向二、重新审视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关系——兼说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三、重构语文知识——兼说儿童文学的教学内容四、重编语文教材——兼说儿童文学在教科书中的分曼五、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教授”环节中,这两套教师用书中的教学方法和《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相似之处有以下两点。  师讲生听法。如《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的第2册第1课课文就是“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解字义”。讲解课文时顺句而下、讲深讲透,如在《新编中华国文教授书》中,《蝙蝠》一课就要求“一、首讲二句,告以鸟兽交朗与蝙蝠无与也。然蝙蝠具鸟兽之形,或拟附鸟兽之列,坐观胜负。二、次讲六句,告以蝙蝠乘鸟兽之胜而人其群者,以胜则势胜,可翼其庇护也。三、讲末三句,告以蝙蝠初附于兽,又附于鸟,不仅无自树之性,且反复无常,此小人之行,宜其均被斥逐。惟本课为寓言,极言首鼠两端之害,所以发人深省,教师可为反复言之。”  师问生答法。《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授法》的第1册第1课称:“发问最容易启诱学生心思”;《新编中华国文教授书》的第1册卷首称:“问答法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二者均强调问答法的运用。  这两套教师用书中的教学方法和《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稍有不同的是,开始出现如下两点“启发式”教学的倾向。  要求学生仿读。如《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授法》的第2册第1课,要求教师“先将生字写于黑板上,一一读之,声调需清朗正确,同时令学生仿读毕,复令学生自读之,而纠正其不合之处……教员朗诵全文,首句,一停顿,二三句,一停顿,四五句,一停顿(每课读法停顿,须与教授要项中总括段之文字排列法相应),文意之轻重,定声浪之高低,不得概用同高低之声浪,并诫学生,既明字义后,口读其文,即宜心会其意,不可心口不一致;次乃令学生如法读之,先指一二人读,后令全班同读”。又如,《新编中华国文教授书》也要求,在讲完生字后,教师“读一二遍,学生仿读一遍……务使能读而后止”。这里虽然出现了个人或全班的读,但多在识得生字之后、讲解正文之前施行,其实此时儿童自己并没有真正体会文章的情意、节奏、音韵等,只是模仿教师的读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厘清了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脉络,较深入地阐述了儿童文学课程和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其内在演变规律,并对目前的儿童文学教育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方案。具有交叉性、跨学科的特点,研究目标明确,史论结合,文献翔实,框架合理,文笔流畅,论证科学严谨、逻辑性强。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泉根    作者在文献搜集和阅读上的投入极为出色,当之无愧地做到了丰富、翔实。在占有充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脉络清晰地划分了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的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间的嬗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言之有据,俨然“信史”。  ——著名教育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丛立新    从1897年至1949年间教育宗旨、儿童观及文学功能观三个方面的变化人手,作者考察了这一时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将清末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教学特征,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和重构语文教育的设想具有创新性。  ——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顾之川    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史料,爬梳剔抉之功力透纸背,理论提升之力贯穿始终,足见其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包头师范学院教授 韩雪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