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先秦文艺思想史-全二册

李春青 编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

李春青 编  

页数:

94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先秦时期毫无疑问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相应的文艺思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史、学术思想史的源头在此,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艺术发展史、文艺思想史的源头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艺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自不待言。然而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这却真是一个极为难啃的骨头。其难度不仅来自于文字资料的匮乏(特别是商以前的上古时期),而且更在于文艺思想言说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纷繁复杂的材料进行分析、梳理与阐释,从而对此期文艺思想从萌芽到成熟、从杂乱到有序的演变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作者简介

李春青,1955年9月生,文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曾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项目3项。独立著述10余种,主要有:《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及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在文本与历史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等。另有合著、合译、主编著作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诗与意识形态》等著作分别获得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先秦文艺思想史 上册》目录: 绪论:对象与方法 第一编 史前时代的审美现象 第一章 彩陶时代的审美现象 第一节 裴李岗的先声 第二节 绚丽的彩陶世界 第二章 宗教现象中的审美 第一节 大汶口文化——礼敬朝阳 第二节 红山文化——祭坛、女神和玉龙 第三节 远古的龙 第四节 龙山时代——黑陶与鼍鼓 第三章 神鸟与玉器 第一节 河姆渡文化——古老的“丹凤朝阳” 第二节 良渚文化——神秘的玉器 第三节 远古审美现象中的民族特征 第四章 “饕餮”的内涵及其兴衰 第一节 饕餮——精神的痉挛与扭曲 第二节 “饕餮”的被取代和“窃取”化 第五章 三星堆文化及其艺术精神 第一节 三星堆文化遗存 第二节 三星堆遗址与古蜀文明 第三节 瑰丽之美与超越精神 第二编 神话传说中的艺术精神 第六章 先秦神话传说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第一节 中国“神话”语源的生成与来源 第二节 “神话”内涵的探讨与界定 第三节 先秦神话传说的生与死 第七章 远古神话世界的原始思维与艺术启示 第一节 盘古与混沌神话的思想关联 第二节 远古神话世界中的原始思维与神话产生的意义 第三节 原始艺术的精神呈现 第八章 帝系神话传说的产生及文化意义 第一节 绝地天通 第二节 从巫到帝 第三节 “五帝传说”的世界 第三编 礼乐制度与艺术精神 第九章 商周礼乐文化概览 第一节 多元起源说—礼乐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从娱神、敬鬼到重人——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 第三节 殷人尚声——商代以乐为治的礼乐文化 第四节 宗法制与周人制礼作乐——周代礼乐文化的鼎盛 第五节 周代礼乐文化和中国早期艺术精神的关系 第十章 周代礼乐文化中表现出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感于物而动——艺术是心灵化的表现 第二节 乐者,德之华也——艺德合化的艺术追求 第十一章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创作 第一节 质野情浓——西周初期的艺术创作 第二节 情理相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艺术创作(上) 第三节 美善相乐——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艺术创作(下) 第四节 趋情致美——春秋末期至战国末叶的艺术创作 第十二章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神秘、狰狞之美——西周初期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中和之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艺术风格(上) 第三节 素朴之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艺术风格(下) 第四节 清新、绚丽之美——春秋末期至战国末叶的艺术风格 第十三章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祭祀与象征 第二节 象征性艺术的表现 第十四章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中国早期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周代礼乐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伟大的奠基作用 第二节 舞意天道兼——儒家象征艺术观 第三节 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与艺术政治化、政治艺术化 第四节 艺政合化与文学艺术家的双重人格 第四编 贵族生活方式与艺术精神 第十五章 周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及其艺术精神 第一节 周代贵族地位的确立与艺术精神的形成 第二节 肃雍和鸣的礼乐仪式与雍容典雅的贵族生活艺术 第三节 周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精神 第四节 周代贵族教育与贵族艺术气质的养成 …… 《先秦文艺思想史 下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观测太阳的同时,古人也在观测星象。在大河村遗址还发现了不少绘有星座纹的泥制红陶片。这件器物出于大河村文化四期。星座图案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圆点和直线、曲线连接组成,学者认为可能是北斗星尾部的形象写照。《史记•天官书》中也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说明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变化反映着节令的转移。人们在自身之外,把对世界的眼光投向了宇宙,在那里寻找自己生活的坐标。中原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星空的变化是很自然的。根据所观测的天象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观象授时,上述大河村等遗址发现的天象彩陶图像,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天象图案,它无疑说明中原地区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了“观象授时”的活动,它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上述的讨论还是猜测的话,那么,在山西西部襄汾一个叫陶寺的村子发现的观象台遗址,则确定无疑地证明了古人的这种对自然和宇宙执著的探寻。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在陶寺的两次考古发现,震撼了学术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古观象台的原理是用排列的墙缝,观察早晨初现的阳光以确定时令。考古工作者做推测性观测试验,还能复原先民用以测定冬至和大寒两个时令到来时刻的两个墙缝隙。以上这些发现足以看出原始先民在最早的观象授时方面的努力。这种对天体的崇拜和对天道的探索,是中国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原始形态。原始人类也在这种追寻中不断修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以创造更文明的生活。 “鹳鱼石斧图”陶画代表着仰韶文化彩陶艺术达到了高峰。整个图画绘制在一件陶缸的通体外壁上,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画面占整个缸面的二分之一。画中的鹳鸟直接用白彩涂抹而成,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画“没骨法”的最早运用。鸟的眼睛采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使本来很小的眼睛变大了,目光炯然。画中的鱼和带柄石斧则是首先用棕色线条画出轮廓,再往里填白彩。用劲拔的手法表现出了斧头刚劲的质感和气势。不论是斧是鹳还是鱼,形体都圆润流畅。整个画面在张力中达到了平衡。鹳的身躯是雄健的,双腿直撑并略向后倾斜,以保持和鱼的重量之间的平衡。被衔着的鱼,无力而直挺挺地垂着。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鱼鸟之争已经无悬念地结束了。看那柄结实的大斧,它是被牢固地捆绑在木柄上,手把处又用绳索紧紧缠着,线条整饬,斧把上法度森严的图案,显示着它与某种权力的关联。石斧的孔眼,柄上的符号等,都表明画家在用这些画面形象准确地表达着什么。表达着什么呢?线条整饬而简洁的画面,让人不由得想到权力,想到征服。


编辑推荐

《先秦文艺思想史(套装上下册)》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先秦文艺思想史-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新出版的一套非常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