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新民德”的百年历程
2011-1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萍 著
215
在社会公共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公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无论是依照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还是学者们的相关论断,公德的树立都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研究中小学校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京师道德教育论丛:学校教育“新民德”的百年历程》试图在“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框架内,立足于学校教育“新民德”的世纪进程,从影响学校德育的外部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出发,力图证明学校教育“新民德”离不开文化认同的思索、辩论,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支持,更离不开国家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推动。
导论第一章 我国学校教育“新民德”的提出第一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第二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提出的过程第三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提出的意义第二章 学校教育“新民德”的政治学分析第一节 新民德的成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环境和制度资源第二节 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与学校教育“新民德”的扭曲第三节 两类民主建设尝试与学校教育“新民德”第三章 学校教育“新民德”的经济学分析第一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与经济关系之研究第二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近代演变及其对学校教育“新民德”的影响第三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近代演变对学校教育“新民德”影响的例证第四章 学校教育“新民德”的文化学分析第一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需要社会心理和文化的认同第二节 近代文化变迁及其对学校教育“新民德”的影响第五章 总论:学校教育“新民德”的反思与展望第一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的世纪反思第二节 学校教育“新民德”:一个未完成的历史课题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宏观上确立了调整社会合作体系中不同利益者合作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合作秩序的基础,为社会公德的培育搭建了合乎正义的架构。“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只是社会公德的外在表征,其深层的基础却是社会制度合乎正义的安排与伦理的建构。”① 然而,一方面市场经济不断促进个人经济利益意识的觉醒和人们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关注与投入--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在这10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竞没有多大的差别”;②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建立在“道德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习惯于将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视为道德教育的重点,把个人的正当利益排除在道德之外,以至于学生逐渐学会了戴上“有道德”的面具,在压抑“真我”的同时变得“伪善”,最终以表里不一的双面道德人格呈现。③学校公德教育的实效可想而知! 利益是道德发展的动力,道德是实现利益的重要保证。当前处于转型时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有失公允的“漏洞”,这些“漏洞”为一些不遵守社会公德者提供了“庇护”,并将他们的行为“成本”转嫁给了遵守社会公德者,使得不遵守公德者的行为“收益”大于成本,而遵守公德者的行为收益小于成本。这也将导致学校教育“新民德”不够令人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