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
2012-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华
148
无
美国教育学者戴安娜·拉维奇(Diane Ravitch)打小是在德州休斯顿的公立学校上的学,年前她用在公立学校学的一手漂亮干净的英文写了一本刺痛美国教育的书:《美国伟大学校系统的死与生》。在书中,戴安娜对比自己孩童时期所受教育和当下的教育,最为怀念的是她的英文老师瑞特克立夫女士。她满怀深情地提到这位老师在指导阅读经典名著中,不仅让她学会了正确、优雅地读写和表达,深入地思考,而且也让她感受到了如何得体和尊严地生活。果然,多年后,她因为对自己原来支持的教育改革的反思和批评而被称为是美国教育的良心。 不知这位英文老师是否知晓她早年的教育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记忆奠定了学生此后人生生活的根基,延续在社会文化的精神血脉中。这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儿童成长发挥重要影响的又一个例子,读起来既朴素又感人。
导论第一章 赫尔巴特生平一、神童的诞生二、时髦的家庭教师三、最受欢迎的大学教师四、黯然离世第二章 赫尔巴特思想精要一、哲学是道德与实践二、心理学第三章 赫尔巴特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一、教育目的二、教育内容三、教学阶段四、管理五、教育性教学六、训育七、教学实践与教育实验第四章 赫尔巴特学派的传播一、学派的形成二、欧洲与美国三、日本四、中国第五章 地位、影响及启示一、一心一意的教育家二、现代教育大师三、今天我们怎么学推荐书目
五、教育性教学 从历史来看,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开始,在教育领域始终存在着协调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之间关系的问题。德育与智育究竟孰重孰轻,究竟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统一起来,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赫尔巴特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开启了教学伦理研究。由此,教育目的在实践中找到了教学工作这一有力抓手,而教学工作则必须担负起完善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必须合乎道德。 1.含义及方法 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形成了实施学校教育的两条基本途径,那么,应该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实施这两方面的教育呢?在赫尔巴特看来,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一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一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启发的过程。因此,培养品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1832年,赫尔巴特明确地说道,“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现在完全形成了”。 “我以为教学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艺术地简化和回避困难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形成真正的思想,培养不出有力量的人。”简言之,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含义也就在于此。 教育性教学与传统教学在目的和手段上都是不一样的。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教育性教学则侧重于兴趣。兴趣是学生自身独立的智力活动,它不仅是目的,也是教育性教学的主要手段。换言之,教学如果想有助于激发兴趣,它本身就必须令人感兴趣。学生的兴趣就是教育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一条主线。“教师必须力图使其宣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学准则,不过,此准则通常在这种意义上提出并被理解,即似乎学习是目标,而兴趣是手段。我现在让这种关系颠倒过来。”赫尔巴特始终强调,兴趣不仅是学习某些技能和本领的基础,更是为了强化道德人格,因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