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艺术赏析概要

杨辛,谢孟 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10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辛,谢孟 主编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前言

艺术欣赏,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的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听见了什么。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精神活动,姑且把它叫做“再创造”吧。……欣赏活动,作为一种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宋朝有名的山水画家郭熙,讲究山水画动人的效果,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这不只是为了形象真实,让人们相信画里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求山水画具备强烈的魅力,好比好戏把观众引进戏里那样,把看画的人吸引到作品所构成的境界之中,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艺术欣赏不简单。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这些似乎不完整的景象,是很诱人的。依靠某些瞬间现象和自然的一角的描写,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进入画里的境界,加强人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对我们说来是有趣也有益的欣赏活动,习惯的说法叫做“卧游”,也叫做“神游”。假若片面地把素材作为判断艺术技巧的标准,否认欣赏者的精神作用,这些现象就无法解释。人们爱说好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的效果呢?

内容概要

  《艺术赏析概要》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艺术欣赏”课编写的主教材,它与该课的音像教材(电视授课36学时)相互配合,力图主要通过作品的赏析,给学生讲授初步的艺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并提高其审美素质。《艺术赏析概要》的内容,除引论部分概说和提挈全书外,其余部分则依次安排十一个艺术门类的欣赏。各艺术门类的欣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吸收知识和掌握方法,其编写体例除了少数例外,一般分为艺术语言特征、作品欣赏和欣赏方法三个紧密相联的段式,另配有内容提要、自测题和图片资料,重点提示性文字则排黑体。我们希望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作者简介

杨辛,1922年生,四川巴县人。1946年至1947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西画系。曾任全国美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国美木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美学原理新编》(合作)、《师岱堂集墨》,并主编了《青年美育手册》、《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及美学研究丛书》。另有《泰山的美学考察》、《故宫建筑美的时代特征》、《书法的审美特征》等论文发表。

书籍目录

论艺术欣赏(代序)
第一章 艺术欣赏引论
艺术欣赏的本质
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方法
第二章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艺术语言
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建筑艺术欣赏方法
第三章 绘画艺术欣赏
绘画概说
绘画艺术欣赏方法
形与色的交响
油画作品欣赏
线与墨的灵性
中国画作品欣赏
第四章 雕塑艺术欣赏
雕塑艺术语言
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雕塑艺术欣赏方法
第五章 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的特点
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工艺美术欣赏方法
第六章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语言
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书法艺术欣赏力的培养
第七章 音乐艺术欣赏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
音乐艺术的语言
音乐艺术作品欣赏
音乐艺术欣赏方法
第八章 舞蹈艺术欣赏
舞蹈艺术语言
舞蹈艺术作品欣赏
舞蹈艺术欣赏方法
第九章 戏剧艺术欣赏
戏剧艺术语言
戏剧艺术欣赏方法
戏剧艺术作品欣赏
第十章 戏曲艺术欣赏
戏曲的艺术特征
戏曲剧种
戏曲流派
戏曲艺术作品欣赏
戏曲艺术欣赏方法
第十一章 摄影艺术欣赏
摄影艺术语言
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摄影艺术欣赏方法
第十二章 电影艺术欣赏
电影的基本语言
画面与声音
电影的构成形式
蒙太奇
电影的综合艺术特征
电影的片种和样式
艺术作品图录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有人说音乐的表现是不确定的、多义的。其实,所谓的“不确定”不一定是作品本原意义上不确定。作品一经固定在乐谱上,就只能是那个固定了的作品。可是,经过演唱演奏的不断再创造、再丰富,尤其是欣赏者结合自己的体验予以再填充,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或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它的感受——也就是它的最终实现,则不完全一样,甚至大有不同。这便形成了音乐表现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与这一特点相伴,音乐特别耐人寻味,同时也很容易被人歪曲。应当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被歪曲,不过相比之下音乐被歪曲的可能最多、最大,也来得特别方便。音乐艺术是这样细致、敏感,哪怕仅仅是某些因素——不要说节奏、曲调、和声、织体、结构,就是速度、力度、音色、唱奏方法等某一方面稍加改变;都会使音乐的表现发生变化,即或最庄严的音乐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被弄得面目全非。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以“名曲”、“精品”、“不朽的古典名著”为名,而实则是令人不忍卒听的劣等音响制品充斥市场。音乐表现的演绎性特点,形成了音乐发展的某些特殊手段,如变奏。变奏就是将一个相对完整的基本段落,加以有规律的变化重复——装饰、演化、变形、引申等等。通过一个基本音乐段落及其诸多变奏,使得一个基本乐思逐渐展示、开掘、深化,音乐形象不断演绎、丰满,进而扩展为一个较大篇幅的独立乐曲,乃至宏大的乐章。这样的乐曲,即称之为变奏曲——主题与变奏。作曲家可以自写主题与变奏,如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6号)的第一乐章,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作品第13号)等;可以将自己其它形式的音乐作品之某一段落拿来,写成主题与变奏,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作品第114号)第四乐章——以自己所作歌曲《鳟鱼》的第一段为主题的变奏曲;还可以取材于民歌、民间乐曲为主题,如刘庄的《钢琴变奏曲》即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材料,写成一个包括主题及八个变奏的独立乐曲;甚至一个作曲家还可以用别人所写的音乐作品(片断)为主题,来重新写作变奏曲,如勃拉姆斯写有《韩德尔主题变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而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都曾用帕格尼尼的音乐主题分别写成练习曲、变奏曲、狂想曲,而且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现象只能在音乐艺术中见到。


编辑推荐

《艺术赏析概要》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艺术赏析概要 PDF格式下载



教学参考书 内容有点老了 ,,,图片跟不上时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