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行为
200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王蔚松
286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专业的教学一直是以宏观的财政、金融为主线,很少涉及微观企业金融行为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对微观金融行为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使得经济决策和金融决策的主体,开始由国家转向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实体,从而使金融体制的微观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书及时地反映了这一新变化。 英语单词“Finance”在我国有两种译法,即金融和财务。通常人们理解为,金融与货币银行相关,而财务则与会计相关。实际上,金融和财务可用同一个英语单词(Finance)表示本身就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强调与宏观金融行为不同的微观金融行为,本书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企业法人,特别是以公司为对象,研究其金融行为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本书把企业对长期投资、长期筹资和营运资金投资与筹资活动的管理行为定义为企业金融行为。 企业金融行为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的创造和最大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本书主要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金融行为管理目标,以净现值方法、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代理理论等为基础,详细介绍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投资、筹资、日常营运资本的管理等金融行为尽可能地使企业价值得到提高。 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金融证券从业人员、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学习参考。
可作为各大专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金融证券从业人员、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学习参考。“企业金融行为”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它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企业法人,特别是以公司为对象,讨论其金融行为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包括:绪论、金融市场、货币的时间价值、收益和风险、证券评价:债券和股票、资本预算、资本预算的风险分析、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营运资本管理、股利政策、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计划等十二章内容,每章均附有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小结和思考题等。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企业金融行为概述第二节 企业金融行为管理的目标第三节 金融行为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金融市场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概念第二节 金融市场类型第三节 金融中介机构第四节 利率的结构第三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第一节 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第二节 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公式第四章 收益和风险第一节 单项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第二节 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与风险第三节 市场风险的衡量第四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第五章 证券评价:债券和股票第一节 企业债券评价第二节 优先股评价第三节 普通股评价第六章 资本预算第一节 资本预算概述第二节 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第三节 投资项目的金融决策评价指标第四节 特殊情况下的资本预算问题第七章 资本预算的风险分析第一节 资本预算风险分析概述第二节 项目总风险的调整第三节 调整项目的组合风险和市场风险第四节 资本预算中的期权方法第八章 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第一节 资本成本的概述第二节 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第三节 资本结构理论第四节 息税前利润与每股收益分析第九章 营运资本管理第一节 营运资本特点和管理原则第二节 现金管理第三节 应收账款管理第四节 存货管理第五节 短期筹资概述第六节 商业信用第七节 银行短期借款第八节 短期融资券第十章 股利政策第一节 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的一般顺序第二节 股利的支付方式和支付过程第三节 股票股利、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第四节 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无关论第五节 影响企业支付低股利的主要因素第六节 影响企业支付高股利的主要因素第七节 对现实中影响股利政策因素的分析第八节 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第十一章 财务报表分析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第二节 财务比率分析第三节 杜邦分析法第四节 利用财务报表信息第五节 其他财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 财务计划第一节 企业财务计划概述第二节 财务计划模型的建立第三节 外部筹资与企业的增长性附录:表1:一次支付现值系数表表2:年金现值系数表表3:一次支付终值系数表表4:年金终值系数表参考文献
1.过分职位消费问题。当经理拥有整个企业时,经理的任何职位消费将降低其企业价值,从而减少其财富。但当经理只拥有企业部分股权时,由过分职位消费问题产生的代理成本就非常突出了。不拥有或部分拥有企业股份的经理要求有更多的职位消费,如购置豪华轿车等,因为这些过度的开支可作为成本分摊到股东身上。 2.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经理所作的决策可能并不代表股东的利益,股东须对经理行为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并不有效,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经理作为企业的“内部人”而比股东拥有更多的有关企业目前和未来经营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受自身利益驱动的经理可能会作出一些如果股东了解全部真象后会竭力反对的决策,例如,经理会竭力反对有利于企业股东的被兼并,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在企业被兼并后会处于不利的境况。 3.任职期限问题。虽然企业不存在期限,但经理的决策权却受制于其在企业的任职期,经理可能采纳那些以牺牲企业长远利益为代价而片面追求近期利润的项目,因为那些远期效益很好的项目或许与经理无关。如果企业的激励措施侧重于考核经理短期绩效的话。这一问题将变得更为严重。 4.人力资本的归属权问题。这一问题是从经理任职期问题中延伸出来的,当企业决定花钱对经理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时,实际上增加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显然,企业期望这些成本会被管理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所抵消。但是如何防止经理跳槽到提供高薪的竞争性企业呢?作为竞争对手的企业并不会支付培训费,他们会更乐意提供高薪。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提供培训的企业实质上是在培养竞争对手。近年来,这一问题在高科技行业尤为突出。 5.管理者的风险回避问题。经理为了保持其现有职位和维持长期生存,往往不愿开拓进取,具体表现在拒绝投资于风险较高但收益更高的项目,或一味采取多元化战略来分散降低企业的风险。另外,经理不愿提高股利的发放,而倾向于把这些资源积累在企业内部,以提高企业的流动比率从而降低企业破产风险,因为在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与降低企业破产风险方面进行权衡,后者对经理个人更为重要。这些过于保守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以经理的私利而不是以企业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的,因而损害了股东的潜在利益,降低了企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