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知识经济概论

张守一,葛新权 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守一,葛新权 主编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人们对信息谈论很多,知识被它掩盖。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的“爆炸”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才看清知识的“庐山真面目”,原来知识与信息不是一回事,它比信息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知识是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制胜的法宝,是致富的捷径。为此,我们需要把它从信息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张守一,1931年生人,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1955~1960年在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撰著、主编《数量经济学概论》、《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模型、预测》、《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讲座》、《知识经济概论》、《微观知识经济与管理》等专著2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葛新权,1957年生人,安徽蚌埠市人。现任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院长,兼研究生部主任,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基础部系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师从中国社科院张守一教授学习数量经济学;1988年5月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从事数量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工作,出版与合作出版专、译著《知识经济与知识产品》、《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精要》等16余部,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创新
第二节 知识经济名称的由来和它的本质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四节 知识经济的特征
第五节 知识经济的意义和规模
第六节 知识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 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
第一节 基础设施及其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
第三节 互联网
第四节 网格
第五节 研究室、实验室和工作室
第三章 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
第一节 人力资本
第二节 物质资本
第三节 金融资本
第四节 知识资本
第四章 知识产品的生产
第一节 知识产品及其分类
第二节 知识创新体系
第三节 知识产品生产企业
第四节 科技工业园区
第五节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五章 知识产品的传播
第一节 知识产品传播的特点、形式和意义
第二节 学校教育系统
第三节 网络教育系统
第六章 知识产品的交换
第一节 知识产品交换的特点、形式和意义
第二节 电子商务
第三节 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第四节 知识产品交换中的中间商和咨询机构
第七章 知识产品的利用
第一节 知识产品利用的特点、形式和意义
第二节 知识产品的生产利用
第三节 知识产品的消费利用
第八章 知.识产业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第二节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依靠知识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第九章 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第一节 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节 知识价值论
第三节 知识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分配
第四节 知识产品的费用一效用分析
第十章 知识产品的供求、成本与价
第一节 知识产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第二节 知识产品的成本
第三节 知识产品的价格
第四节 知识产品的营销
第十一章 知识经济市场与竞争
第一节 知识经济市场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竞争
第十二章 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与政策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管理
第三节 知识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四,经济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品使用价值的分配与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在许多地方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个家庭的儿童就不能上学,他(她)们就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机会,就不能在知识产品使用价值的分配中获得他(她)受过义务教育后应当获得的那一部分。至于上高级中学、特别是上大学,没有经济条件就更是无从谈起,而大学毕业已经成为掌握高级知识的起码条件。虽然现在国家采取了一些办法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大学,但这些办法都是在创造经济条件帮助他们上大学。知识产品具有共享性,人人可以上网学习,但没有计算机或网上终端就不能上网。何况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你不交付一定的费用就不能得到你想要获得的知识。  第五,专业分工。对知识产品使用价值的分配来说,专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代,由于知识不多,自然哲学家都是全才。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可能再有全才,所谓综合人才或复合人才,也只是了解几个专业的知识。专业分工对知识分配的意义在于:一个人不必学习所有的知识,只需集中主要精力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这就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时间,把其他时间用于知识创新。但这里的专业不是指传统的专业概念,而是指“宽口径、厚基础”的新专业概念。由于知识的无限性和个人生命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学习还有排他性,在同一时间内学习这种知识,就不能学习那种知识,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很大的。今天,任何一个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很多,而且更新很快,知识产品的分配会跟着发生变化。另外,许多普通劳动者不需要高深的科技知识,将这些知识免费送给他们,由于看不懂’;也毫无意义。知识产品的分配与已有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在环球网的用户中,工作直接与电脑有关的,占30.24%;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占24.48%,专业人员占20.61%,管理人员-9.95-%。从有知识到有更多的知识,是一种良性循环。  2.使用价值分配的结果  上面已经指出,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我们知道,不同质的东西是不能相加的,这使使用价值的分配遇到了一个难题。有没有办法测算使用价值分配的结果呢?知识是具体的,针对某种知识开展抽样调查,可以大致了解个人对这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假定许多人掌握这种知识的程度相同(质的同一性),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得到企业、地区、部门、国家掌握这种知识的人数。对所有的具体知识开展这样的抽样调查,就可以知道在某个时期知识使用价值的分配结果。  知识产品在分配过程中是“各取所需”的。现在我们来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一小时的教课为例,假定教学内容对全班学生是100%需要的(含潜在需要),当一小时教学结束时,吸收教学内容达90%以上的,只占少数;吸收教学内容在60%以下的也是少数。换言之,知识潜在需求实现的程度是“两头小、中间大”。推而广之,一个学期、一个学习等级和各个学习等级(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使用价值的分配都是这种状况。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知识经济概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