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2011-3
匡兴、 陈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03出版)
匡兴,陈惇 编
2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课“外国文学专题”的文字主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结合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知识,重点讲授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作品。编写该书的目的是使电大学生在学完本专业专科教材《欧美文学简史》的基础上,对二十世纪欧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本教材既可作为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材,又可用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9年,中央电大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匡兴教授担任“外国文学专题”文字教材的主编。匡兴教授经过和课程组及专家的商议,于2009年4月拟定了《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教学大纲》,与此同时,课程组成员开始文字教材的编写。令人万分痛心的是,匡兴教授于2010年4月因病逝世。匡兴教授逝世后,中央电大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悖教授接替主编的工作。陈悖教授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成书做了大量细致艰辛的努力,不仅接替了尚未完成的组稿工作,承担了匡兴教授未完成章节的写作,而且经与课程组成员商议,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教学大纲,形成了现在的体例,最后完成了全书的编写和审稿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分为“绪论”和“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三编。每一编第一章前有一篇“引言”,分别描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选择了最重要的流派进行讲述(如省略了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俄苏文学因其具有特殊性而进行了单独处理:为照顾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分编的体例,将其分为两章分别安插在适当的部分,同时在标题上也有特殊的提法。另外,有些作家的作品风格复杂多样,重要的作品并不属同一流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按选取的重点分析的作品给作家归类(如奥尼尔按《毛猿》的风格将其归为“表现主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编写吸收了近年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匡兴,山东胶县人,1929年9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俄罗斯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入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和全国高等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0年4月于北京去世。匡兴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对西方文学,特别是俄罗斯及(前)苏联文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全国的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编的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外国文学史(上、中、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外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外国文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年)、《20世纪欧美文学名家评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二十世纪外国长篇小说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外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部,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托尔斯泰和他的创作》(北京出版社1982年)和《世界文学巅峰五人传.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等,发表的论文有《托尔斯泰否定莎士比亚问题初探》、《论奥涅金是“多余人”的典型》、《评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等多篇。陈惇,浙江湖州人,1934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作为中国学者代表多次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陈惇教授长期从事西方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曾写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莫里哀和他的喜剧》等著作及大量论文,主编《西方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精解》、《外国文学史纲要》以及电大、自学高考的多种外国文学教材,参编《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简编》等全国通用教材。80年代以来,又攻比较文学,其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所著《比较文学概论》(合著)于1992年获国家级优秀奖,修订版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的高教版《比较文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另有论文集《跨越与会通》、《陈惇自选集》。
绪论第一编 现实主义文学引言第一章 20世纪西欧及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萧伯纳第三节 托马斯·曼第四节 布莱希特第五节 海明威第六节 索尔·贝娄第二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肖洛霍夫第三节 帕斯捷尔纳克第二编 现代主义文学引言第一章 表现主义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卡夫卡第三节 奥尼尔第二章 后期象征主义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T.S.艾略特第三章 意识流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乔伊斯第三节 吴尔夫第四节 福克纳第四章 存在主义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萨特第三节 加缪第五章 俄苏现代主义文学及非主流作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布尔加科夫第三编 后现代主义文学引言第一章 荒诞派戏剧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贝克特第二章 新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罗伯·格里耶第三章 “黑色幽默”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海勒第四章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加西亚·马尔克斯后记参考文献
版权页:意识流的跳跃性和松散凌乱的特点,在小说第三章 《普洛调》(《普洛透斯》)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这一章写的是斯蒂芬给学生上完历史课,领了工资后来到海边独自徘徊,一边漫步,一边遐想。斯蒂芬学识渊博,思考的是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与神学以及祖国争取独立等多方面的问题。他的思考,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并不固定,从深奥的哲学思考忽然转向与亲属的交往,有时又转向一些争取祖国独立的仁人志士。从总的方面说,他的思考似乎是探讨自然的奥秘和人类的生死与繁衍发展等艰深的问题,但又不断地改变思考的题目,变化多端,跳跃性很大,具有纷乱繁杂的特点。但主人公的思维和意识活动,自始至终不曾间断,意识流几乎到了压倒一切艺术手段的地步。从斯蒂芬的意识流中表现出,这位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正处在人生的一个路口,他穷困潦倒,还没有明确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正处在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状态。像这一章通篇意识流的情况,在书中属于个别,一般的情况是主人公首先进入外部世界,在与某种环境的接触中,受到某些事体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心理活动,然后是从小而大地进入了更深广的意识流状态。如第六章 《阴间》叙述了布卢姆参加一个友人葬礼的过程。送殡的队伍穿过都柏林市区走向公墓,布卢姆和斯蒂芬的父亲等几个人同车,布卢姆在车上看见斯蒂芬在街上走,又有人看见摩莉的情人博伊兰在街上,于是有人把话题转到音乐会和布卢姆妻子的身上。载人参加葬礼的马车的路线和所见所闻不但起到了描述市容地理、标志性景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所遇的人和话题都引起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触及了他痛苦的伤痕,儿子的夭折、父亲的自杀都引起了他不断的思念。葬礼结束后,布卢姆在墓地里徜徉。他这一天的所见全都是和死亡有关的事情,引起了他无数的联想,主要是对死亡的久久的沉思。他心想,倒不如把钱花在为活人办点慈善事业上更明智一些。人们为灵魂安息而祈祷,难道有人真心这么祷告吗?还不是把死者埋葬了,一了百了。看见老鼠在转悠,他想道:不论是谁的尸体,连骨头都被它们剔得干干净净,对它们来说,这就是一顿便饭而已。布卢姆越想越感慨:这就是人生!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