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长歌1
2012-1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周坤
《大汉长歌》系列小说是从秦始皇写到汉武帝,其中包括汉高祖、吕后等重要历史人物,书中历史人物历久而弥新,小说也力争达到迄今同类题材的较高水准,希望做到雅俗共赏。笔者十二年磨一剑,其中搜集的历史资料上千万字,才造就了这部作品。 《大汉长歌》计划十部,第一至四部,从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到汉高祖还乡;第五至六部内容为吕后、文景时期;第七到十部主要为汉武帝时代。 本历史系列小说以《史记》《汉书》中主要历史事实和进程为依据,总体设想为一部历史文化小说。 解读——解读秦始皇到汉武帝这段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希望是真正原汁原味的。 补遗——史料有一定的空缺、矛盾,希望把缺失合理地连缀、贯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 再现——本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艺术、礼仪、习俗、衣饰、饮食、建筑、天文、地理、历数、乐舞、百戏、地域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每一方面的描写都力求有独到之处。 信息——传递给大家的信息,应是量大,且是秦汉时代独有的。进而把全景式的泰汉历史,把这个时代“特有”的精文化——社会转型之际,价值迷失,浮躁、萎靡、矫揉、低俗、平庸、虚假、功利、速成等现象甚嚣尘上,文化市场缺乏生机和活力,内涵和创造,在新时代的“恶之花”盛开的时候,希望《大汉长歌》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希望它是清新刚健的、质感的、厚重的,像那个时代,像那段历史。 上述五个方面,第一至第三是内容,第四方面通过前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最后的文化方面是全书的精神和内涵,也是作者最高的追求。 当然,《大汉长歌》首先是一部小说,笔者希望它写得耐看。 本书写作的主要依据是《史记》和《汉书》,七实三虚,但这部小说并不是对史书的简单解读和演绎,而是对史书中矛盾和缺失的地方,进行了合理的补充和贯通,使之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本书对秦末汉初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主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评价,特别是主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没有争议的,二是有争议的,三是没引起充分重视的。笔者对这些主要历史人物都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 对历史和历史人物重新审视、评价和认识,不是别出心裁地作翻案文章,为翻案而翻案,故作惊人语,而是对史料深度发掘的必然结果。对读者很熟悉的和对国人影响很大的这段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笔者力求写出新意。 本书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历史人物。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有二百多人,其中包含十几个主要历史人物,他们都不是平面和一览无余的,而是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对其他一些次要人物,笔者也力争写出每个人的特点。在《大汉长歌》中,笔者对秦末汉初的古代战争进行了全新的展现和诠释。对每场战争均有不同的写法,力争通过突出不同的重点,显示出这些战争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得项羽、韩信等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通过对秦末和楚汉战争的深度发掘,力图拂去历史的浮尘,消除传统的误解,还项羽一个卓越军事家的本来面目。 本书通过对诸多独特细节的描写,以细节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每一章里,通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法律、习俗、礼仪、天文、地理等诸多细节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秦末汉初这个特定历史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含量。 为了使小说更好看、耐读,人物形象更丰满,笔者还增加了一些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绝不同于戏说,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作出的合理解释和想象,这些不仅不与历史的真实相悖,或许还能够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真实。这些人物和事件参考了一定数量的野史掌故和民间传说。这一切都控制在读者认可的范围内。 本书为历史小说,更定位为文化小说。作为文学作品载体,在语言上追求典雅、厚重、含蓄、顺畅、优美;作为历史小说,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既要保持那个时代的原貌,增加小说的历史感、厚重感,又不能破坏作品的完整性,造成阅读的中断等障碍。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自己的笔触与两千年前的历史和文化状况相吻合,因此,本文在一些地方适当加入注释,希望能方便读者阅读。
《大汉长歌1:始皇之死》内容简介:始皇在最后一次巡行的途中暴毙。秦朝到了最严峻的时刻,朝野内外,明里暗处,到处闪动着一双双仇恨的眼睛……秦始皇尸骨未寒,赵高成功地说服了李斯,顺利矫诏,立公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秦二世昏庸残暴,民间怨声载道。大泽乡陈胜顺应时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英雄逐鹿的序幕。
周坤,男,江苏徐州人。幼时一本《水浒传》看得如醉如痴,由此树立起写书的理想。高中时开始写中篇古代历史小说。几十年来,一直嗜命如书,不求甚解,创作的格律诗、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发表于《散文》等刊物。本世纪初,开始了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大汉长歌》的酝酿和写作。在大量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写成了这部气势恢宏、内容深刻的巨著《大汉长歌》。
一、母子相依质赵王孙卑贱童年 二、身世扑朔迷离雄略一统六国 三、燕丹质于强秦雪耻寻觅死士 四、曲己厚遇荆轲图穷匕现刺秦 五、自诩千古一帝焚书再坑儒士 六、求仙兰池遇刺上天频仍示警 七、太医令再诊病始皇帝立遗诏 八、阉赵高劝矫诏秦嬴政薨沙丘 九、李斯苟合附逆二世诛戮公子 十、骊山新修陵墓宫室重治阿房 十一、大泽揭竿而起陈涉张楚称王 十二、郡守彰明反意项梁诈夺会稽
版权页: 那时始皇不论是在白天、晚上,甚至在梦里,都很少有高兴的事,唯一让始皇感到高兴的就是读书。始皇四五岁时开始跟母亲学习识字。每天母亲一回到家,始皇就把竹简上几十个不认得、又困扰了一天的字一一问过母亲,有时甚至会将疲惫的母亲问烦。始皇到六岁已能无障碍地读一般书籍,但他不喜欢《毛诗》《经》《传》《公羊章句》等,喜欢看《相人》《相剑》《天一兵法》和《商君书》。始皇有时会读着《相剑》,抚摸着母亲用来防身的那柄匕首,心里想着大秦,那是始皇虽然没有去过,却心仪已久的地方,那里有亲人——始皇在心里暗暗想象着亲人的模样和那里的一切。始皇最喜欢读的是《商君书》,嗟叹商君的命运,羡慕商君的风姿,赞叹商君的伟业,想象着长大以后能像商君一样,要做就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母亲也不容易,邯郸城百业凋敝,辛辛苦苦做舞姬的所得,能勉强糊口已属不易。除了能活下去,除了书,始皇不再需要任何东西!在读书时始皇会忘记孤独,忘记饥饿,忘记耻辱,忘掉白天的一切。
《大汉长歌1:始皇之死》编辑推荐:一部脉动着大汉风骨的学者小说。作者十五年磨一剑,以青史为经,一千多万字的史料作墨,为大汉立言,为《史记》作传,展现了一个立体、全景、百科全书式的秦汉。
《大汉长歌》是秦汉历史小说中最具个性的一部,典雅而厚重,含蓄而不乏激烈,顺畅而优美,引领您一步步走向深邃的历史。
一部脉动着大汉风骨的学者小说 看完了不太厚的《大汉长歌》的第一部,我有一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 作者十五年磨一剑,以正史为经,一千多万字的史料作墨,为大汉立言,为《史记》作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全景、百科全书式的秦汉。 多少年没有读到这么好看、耐看的历史小说,我只能这样感叹。 就象寻觅了很多年,才遇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子,虽然知道她的好,却又难得说出她的好处,只能借助作者的《后记》,来表达自己百分之一的感受。 后记 十五年磨一剑,其中搜集的资料上千万字,造就了这部作品。 《大汉长歌》计划十部,第一至四部,从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到汉高祖还乡,第五至六部内容为吕后、文景时期,第七到十部主要为汉武时代。 在秦汉历史资料特别缺乏的情况下,本历史系列小说以《史记》、《汉书》中主要历史事实和进程为依据,总体设想为一部历史和文化小说。 解读——解读秦皇到汉武这段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希望是真正和原汁原味的。 补遗——史料有一定的空缺、矛盾,希望把缺失合理地连缀、贯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 再现——力求整体、本质真实下的百科全书式的、细节的真实,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艺术、礼仪、习俗、衣饰、饮食、建筑、天文、地理、历数、乐舞、百戏、地域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每一方面都力求有独到之处。 信息——传递给大家,应是量大,且是秦汉时代独有的,进而把全景式的秦汉,把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呈现给大家。 文化——社会转型之际,价值迷失,自我失落,人文沦丧,民族凝聚力瓦解,浮躁、萎靡、矫揉、低俗、平庸、奴性、虚假、功利、速成等现象甚嚣尘上,缺乏生机和活力,见不到内涵和创造,诲淫诲盗,邪腥满纸,新型、新时代的“恶之花”盛开的时候,希望《大汉长歌》有一种文化的力量。希望它是清新,刚健的,质感的,厚重的,象那个时代,象那段历史。 上述五个方面,第一至三是内容,第四通过前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最后是全书的精神和内涵,也是作者最高的追求。 当然,《大汉长歌》首先是一部小说,希望写得耐看。 可以这样说,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