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时珍评传

唐明邦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1-03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唐明邦  

页数:

376  

字数:

28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李时珍是我国16世纪卓越的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史上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那种科学技术不被重视,科学研究得不到支持,科学人才不受人尊重的时代;他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得不到深造的机会,全凭自己发愤图强,刻苦钻研,自学成才而取得成功,为发展传统医学作出独到贡献。他搜罗百氏,读万卷书;采访四方,行万里路;克服万难,完成“东方医学宝典”——《本草纲目》,此书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赢得极高声誉。达尔文誉之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本草纲目》被誉为百科全书,的确当之无愧。翻开此书,犹如走进琳琅满目的文化宝库。正如16世纪中国文坛领袖王世贞所说:“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医学家从中明医理,药学家从中通本草,生物学家可得到先进的生物分类知识,农学家可获得农林技术经验。它为科学家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为思想家展示16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爱因斯坦在论及“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时,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第574页)不言而喻,《本草纲目》这一伟大科学创造,是李时珍在同伽利略一维萨里的科学活动相隔绝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一座世界科学史上的丰碑。李时珍的成功经验,怎不令人惊奇和深思!人们不禁要问,李时珍由平民之子成长为伟大科学家靠的是什么文化教养?他攻克科学堡垒靠的是什么锐利思想武器?他进行创造性科学思维其智慧源泉何在?他取得辉煌成就有些什么思想秘密?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无不期待着富有启发性的回答。《李时珍评传》为探讨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李时珍沿着祖国科学发展的光辉道路,运用数千年来不断完善的科学方法,依靠传统思想方法的优势,终于攻克一道道难关,取得惊人成就。传统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优越性何在?剖析李时珍的成长道路,可望获得一些有益启示。李时珍成功的关键之一,还在于他具有深厚的哲学教养,善于运用传统哲学中自然观和认识论的思想精华,武装自己,保证在科学的海洋上乘风破浪前进而不致迷航。他的成功秘密,值得我们引为借鉴。李时珍生前以精湛的医术为民众解救危难,身后将辉煌的科学成果留给祖国和人民,他为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珍宝。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崇敬他。当代中国文化泰斗郭沫若同志尊之为“医中之圣”;世界和平理事会推崇他为世界文化名人。400多年前,中国诞生了李时珍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学习他,发扬他攀登科学高峰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中华民族应当为人类科学文化作出更大贡献。唐明邦1989年6月于珞珈山

内容概要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其《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百科全书。《李时珍评传》对这位科学家在医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首次作出系统的评述。 本书对李时珍自学成才的坎柯道路予以生动描述;对其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予以全面总结;对其在医学、药学上的重大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本书注重展现李时珍的光辉思想,征引丰富的思想资料,详加论述,使读者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从而在科学上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

作者简介

唐明邦, 1925 年生,四川忠县人。 1958 年毕于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主编《周易纵横录》、《周易评注》、《中国古代启蒙思潮》等书。代表性著作有《李时珍评传》、《本草纲目导谈》等。发表《周易象数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序第一章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 一 16世纪的中国社会 二 16世纪中国的科学文化 三 16世纪中国医学药学的发展第二章 科学巨人光辉的一生 一 胸怀壮志 献身医学事业 二 钻研医典 表通医术 三 万里跋涉 采方问药 四 深思熟虑 创立本草新体系 五 《纲目》问世 誉满天下 六 李时珍活在人民心中第三章 走自学成才之路 一 利用天然课堂 二 拜能者这师 三 刻苦读书 四 培养助手第四章 明代药王对本草学的发展 一 编撰《本草纲目》 二 发明新药 丰富药性 三 增广百病主治药 四 汇编《涉湖集简方》第五章 医中之圣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一 《濒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 二 《濒湖医案》与东璧医话 三 《命门考》与《三焦客难》 四 发展十剂思想第六章 李时珍对古代博物学的研究 一 对植物学的研究 二 对动物学的研究 三 对农学的研究 四 对矿物学的研究第七章 李时珍的文学素养 一 善于吟诗 引诗咏药 二 长于散文 为药立传第八章 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九章 李时珍的辩证思维方法第十章 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第十一章 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第十二章 无神论思想第十三章 李时珍的国内外的影响附录索引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李时珍是我国16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中国人民骄傲地尊称他为“医中之圣”。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里诞生,在国家面临严重内乱和频繁外患中成长。他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很不受尊重的社会,胸怀壮志,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他发愤图强,冲破重重阻碍,克服道道难关,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终于摘取了人类智慧的硕果,为祖国医药科学的发展树立了丰碑。李时珍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卓越的药物学家,唯物主义者和战斗无神论者。他为祖国甚至世界医学、药学、博物学留下了宝贵遗产,编写出了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他为我国唯物主义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以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都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李时珍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他为了拯救人民群众的疾苦,造福子孙后代,认真地总结祖国文化遗产。他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坚决地同社会上的顽固势力斗争,同人民群众中的愚昧和落后作斗争,步履艰难地跋涉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崎岖道路上,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医药学事业。李时珍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不为困难所屈服,时时考虑用自己的才智去解除人民的疾苦,把自己钻研得来的科学成果,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树立高尚的医德和科学精神。李时珍由一个体弱多病的平民之子,成长为一位世界科学巨人,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艰苦奋斗过程。他那自学成才的光辉道路,为万代留下卓越的楷范。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力摧宗教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为民纾困的高尚情操,是他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主观条件。李时珍光辉的一生,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他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目标。了解他的生活道路,对理解他的医学、药学和哲学思想很有帮助,对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尤有借鉴意义。一、胸怀壮志献身医学事业(1518~1539)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里。祖父是一个走乡串户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留下名字。他的父亲李言闻号月池,医术比较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气,曾被荐为太医院吏目(即皇家医院的医官)。李时珍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思想影响,对医药有一定的兴趣。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统治者日益腐朽,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李时珍出身平民家庭,没有权势,凭着他父亲有高明的医术,才受到地方贵族豪门的另眼相看。蕲州城当时是南北交通要地,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明朝皇室后代荆宪王特把王府迁到那里。镇上还有顾、郝等封建地主豪门。贫苦农民和乡镇平民常受王府及豪门的欺凌。李时珍的父亲,把光大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那时只有靠科举考试,才可能平步青云,进入封建官吏的行列,这种社会风气顽强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李时珍自幼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禀承父命,不得不寒窗苦读,按时去参加科举考试。李时珍从小聪颖过人,发蒙后,几年内就学会写诗、作文。14岁那年(1532年)参加了在家乡黄州举行的“童试”。两门考试科目:四书义(即八股文)和试贴诗,都取得好成绩,中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父亲鼓励他继续努力,勤奋地学习四书、五经,努力去参加三年一次在武昌举行的“乡试”。更希望他乡试中考后,能进府学去学习,争取参加廷试,金榜题名,成为一名“进士”。李时珍对八股取士那一套并不感兴趣,他的思想总是同科举考试格格不入,乡试一次再次遭到失败。大约在第二次乡试后,身体就累坏了,得了可怕的骨蒸病,长期发高烧,几乎死去,幸得他父亲精心治疗,终于战胜了病魔。李时珍经过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仍抱病苦读,幻想下次乡试得中,不致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夜以继日,一遍再一遍地钻研科举考试所规定的内容,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读得透熟,对可能遇到的议论题和策试题都尽量作好准备。按照明朝考试制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十九年(1539年)正是庚子年。李时珍抱着极大希望,第三次去参加乡试,结果仍然名落孙山。这次考试的失败,对23岁的青年人是一次极大的打击。多年的“进士梦”彻底破灭了。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并非偶然。原因在于他所发表的议论和提供的时务对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心意。当时封建统治日益衰落,内忧外患频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滋长,要冲破封建经济的桎梏;农民要求改变土地高度集中、租税加重、饥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长着愤怒情绪。封建统治者希望秀才、举人们能为他们出谋献策,扭转社会危机。李时珍是受剥削、压迫的平民子弟,不愿意昧着良心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什么救命良方。他熟读四书、五经,精研典谟训诰,所想的是如何为人民做点事,解除他们的痛苦,实在没有心思去为统治者想出一套挽救危亡的办法,所以他的答卷一次又一次地不能入选。李时珍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挤进候补官员的行列,今天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成了促使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契机。在准备应付科举考试的那些日日夜夜,献身医药事业的雄心,已在年轻人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他的青云之志,不在入学中举,进士及第,获取高官厚禄,而是想精研医术,为人民解除疾苦,为发展祖国的医学药学做一番贡献。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于入学中举来说,算是白费了,可是却为李时珍转向医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各方面的知识基础。首先,通过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刻苦学习,初步具备了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研究医学史、药学史,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四书、五经及其注释中,本来包含某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农学、生物、矿物、工艺等。这些科技知识尽管十分肤浅,很不系统,对科举考试也很不重要,可是对于从事医学、药学研究倒是不可缺少的。第三,在应付科举考试过程中,李时珍对于古籍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考据,以及文章写作都下过扎实的功夫。运用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转向医学研究,足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色的成绩。“祸兮福之所倚”。科举考试的失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药学事业的决心。1540年,未来的科学巨人脱离了十多年耗散精力的科举道路,改弦易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后记

写《李时珍评传》的体会辱承匡老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信托,有幸承担《李时珍评传》的撰写任务。如何剖析一位科学家的深邃思想,刻画其精神面貌,甚感惶惑。要达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要求,将科学家作为思想家评传的传主,不只充分介绍其科学活动与科学贡献,尤其要突出他那光照人寰的思想成就、精神风貌,犹如画家画一幅肖像,不在求其形似,尤贵传其神韵,令人能透视出人物的灵魂,的确十分困难。我抱着通过《评传》显现李时珍之魂的良好动机,认真钻研李时珍著作和时贤关于李时珍评论的资料,逐步受到启发,反覆思考,五改提纲,三易初稿,写成评传。是否如愿,还期待着批评。在此过程中,得到一点粗浅体会,借此向匡老请教并就正于诸位专家。伟大科学家的思想,必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李时珍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除了主观努力,与其所受时代思潮的熏陶分不开。李时珍思想,体现着16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16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母体内开始孕育资本主义萌芽。延续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已进入它的晚期。理学名教严重地桎梏着人们的头脑,敌视一切社会革新思想;抗拒腐朽势力的新思潮,卷人社会政治、学术领域,鼓舞人们改变传统观念,正视社会现实,推动社会改革和学术发展。李时珍思想在新旧思想剧烈冲突中是适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的。他的《本草纲目》的写成,同文学上《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哲学上《焚书》、《藏书》的问世,恰好相互辉映,衬托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奇花怒放的时代。这不是偶然的,是时代思潮激荡的结果。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时代的代言人,历史重任的承担者,他们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在各自的领域,吹响了前进的号角,都有冲出中世纪、摆脱名教枷锁的气概。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吴承恩歌颂“大闹天宫”精神,李时珍超越前人,撰写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这位富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将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奉为思想武器。《本草纲目》中,我们不只可以领略植物、动物、矿物、医学、药学知识,尤其可贵的是从中可以领略16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乡土气息。李时珍的世界观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它使传统哲学思想显示了欣欣向荣的生机。同阻碍科学发展的神学思想作斗争,是科学家成长的特殊道路李时珍科学创造的黄金时代,正是神学迷雾弥漫中国大地的年代。从嘉靖十八年(1530)方士陶仲文受封真人开始,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服丹中毒丧命,上自皇亲贵族,下至豪绅官吏,无不大炼仙丹,遍采灵芝,求长生不死之药。宗教神学猖獗一时,方士道人备受尊宠,医家药师横遭歧视。李时珍冲破神学迷雾,不耻与方士仙家为伍,高举批判旗帜,反对形形色色长生成仙的神学呓语。遵循墨子、苟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的哲学路线,用唯物主义气化论,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肯定人不能离开物质生活条件而长生,只能顺应自然,完善摄生手段而益寿延年。李时珍用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药物的性质、气味,阐述疾病的起因、性质,论述医疗原则。光大《内》、《难》以来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全副精力研究医药学,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反对神学思想、坚持人定胜天思想的科学著作。明人张思鼎在《本草纲目序》中,称许此书的思想价值说:“得其精者,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济世。……达者观之,则可以穷万物之赜,可以识造化之妙,可以见天地之心。”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是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明代实行科举制度,用四书、五经开科取士,提倡八股文。社会上不重视科学技术,而重视八股制义。醉心于性理空谈的儒者,知识浅陋,思想保守。李时珍同空谈性理的学风毅然决裂,走上注重实功实学的正确道路。他走出书斋,投身大自然,拜老农。渔夫、樵夫、猎父、村野老妪为师,虚心向他们请教药物知识,访求单方验方。大凡各种动植物、矿物知识,无不广泛猎取,为集腋成裘,编撰《本草纲目》作准备。绝不是从书本到书本,拾人遗唾。每种药物的特性、主治,无不经过认真考查或亲自栽培、解剖,加以临证试验,然后慎重论定。李时珍坚持的“格物致知”原则,符合传统哲学中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同宋明理学家们“格尽人欲,以复天理”的“格物”精神大异其趣。王世贞对《本草纲目》的“格物”原则,作了正确评价:“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宗核究竟,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明人夏良心把李时珍的“格物”原则概括为“采摭名实,引据征验”,十分有见地。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正同当时空谈性理的学风形成鲜明对比。卓越科学家,必有其精密过人的思维方法明代占统治地位的陆王心学,其思维方法是主观武断,而程朱理学的思维方法则是“斤斤于一先生之言”,泥古不化。李时珍对这套思想作风,深恶痛绝。他认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一成不变之物;医理、药理,日新不已,绝不能墨守成规。药性的升降浮沉有常理,因药物配伍不同则降可使升,升可使降,“升降在物亦在人”,是他坚持的光辉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代累积的医药资料,前人同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他都十分珍惜、尊重;临证应用则反覆强调从整体出发,从发展的观点去观察问题,然后对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把批判继承与新的创造紧密结合。肯定医学发展无止境,旧的医疗方法,不应长期束缚人们的手足。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采集标本,绘制药图,厘定新的分类纲目,使本草体系焕然一新。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足称千古定论。李时珍对本草体系作出革新,实为他坚持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取得的优异成果。《纲目》的完成,是对保守思想的严重挑战,是对医药学界形而上学思想的勇敢冲击,同时也是对传统思维方法的重大发展和贡献。东长庚,西北斗,李时珍是无高不攀的摘星手。古代思想家的片羽吉光,都广搜博采,为他所用。翻开《本草纲目》,正如闯进琳琅满目的宝库,一眼窥尽民族文化的珍宝。不错,《纲目》多是讲花、论草,但作者总把救世淑人的光辉思想吐露在一花一草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显示着自强不息的《周易》精神,实事求是的荀韩精神,批判神学的王充精神。历代科学家、思想家的奋发进取精神,鼓舞了这位可上九天揽月的科学巨人,去探索医药学发展的规律,攀登上世界科学的高峰。唐明邦


编辑推荐

《李时珍评传》是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医学上卓越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时珍评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