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艺术与社会理论

(英) 哈灵顿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3月第一版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英) 哈灵顿  

页数:

252  

译者:

周计武,周雪娉 译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

内容概要

  《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对艺术社会学研究作了综合的概述。它论述了社会理论家与社会学家中较关键的一些论争,这些论争同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美学的社会学意义有关。在正文部分,《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讨论了艺术的意义同社会机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了审美价值与文化政治、趣味与社会阶级、金钱与赞助制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神话与流行文化,以及富有争议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等问题。对于现代重要的艺术社会理论家,从韦伯、齐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到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利奥塔、鲍德里亚、詹姆逊,《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呈现了清晰的逻辑线索。

作者简介

  奥斯汀·哈灵顿,英国人,生于1970年10月4日。于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德国埃尔福特大学(The univeisity of Erfurt)。发表论,著包括《现代社会理论概论》(Modern Soci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编撰),以及其他多篇论述社会理论与社会思想史的论文。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插图说明致谢导论第一章 概念与方法形而上的艺术概念社会学的艺术概念人文主义艺术史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文化研究、文化唯物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析哲学中的艺术体制理论艺术的人类学研究当代艺术体制的经验社会学小结第二章 审美价值与政治价值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自由人文主义艺术学社会丰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社会学、政治学和美学小结第三章 艺术生产与社会经济结构艺术与社会阶级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与社会进化:索罗金、豪泽尔与威特金赞助:教会、君主与贵族现代欧洲早期的艺术市场20世纪艺术资金供给中的国家与市场小结第四章 消费与审美自主性康德的美学休闲、绅士气派与审美自主性艺术与文化资本:布迪厄美国的艺术消费审美合法性与趣味社会学小结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大众文化批评的起源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艺术马克思、布洛赫与卢卡奇19世纪欧洲高雅文化中的艺术、神话与宗教瓦格纳与尼采升华与文明: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小结第六章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波德莱尔之后的审美现代性韦伯:合理化与审美之域齐美尔:金钱、风格与社会交往瓦尔特·本雅明:悲悼与弥赛亚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救赎西奥多·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再评价小结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1945年以来的德国美学思想:从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1945年以来的法国美学思想:马奎斯·德·萨德之后的文学思考后现代主义超越后现代主义:自律性与反思性全球化与艺术小结结论进一步阅读书目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艺术品是需要品味和沉思的。这种观点对于世俗化的欧洲启蒙精神而言,是新的,也是它所特有的。美学的诞生和一种质疑精神是相伴的,这种质疑与约定俗成的、对公益的理解相关,而公益是由教堂和圣经界定的。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它采用经验心理学的道德理论形式,表现为对怜悯、同情和感情的专注;在法国,它采用的形式是讨论进步、专制、文明和教育的批判性文章和宣传小册子,就像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道德批评中和许多法国百科全书派(encyclop6die)作者在作品中所做的那样。然而,首次以系统化表达审美分析观点的是来自普鲁士的启蒙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这是他三卷本哲学著作的最后一部,于1790年出版。  令人震惊的是,康德著作中几乎没有提及艺术品。这本书第一部分的标题是“美的分析”,主要关注把某物感知为美的主观行为,而很少关注美是什么领域或哪种物质所固有的。康德明确表示:在趣味判断中,进行判断的人既不会在科学的意义上,就对象的特征和因果关系来严格陈述对象为何,也不会在判断道德完善和实践作用的意义上去陈述对象是否有“价值”或是否“有用”,这个人只声称他在“无功利的观照”中获得了愉悦。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具有“自主的特征”(autonomous character);在第二部作品《实践理性批判》(1788)中,对于人为什么克制自己不去损害别人幸福的行为,康德尝试提出了一种非神学论的解释;在第一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对于人类经验知识的根据,他也尝试提出一种非教条的解释。因此,在他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哲学著作中,康德通过提出科学、道德和美学三个自主的领域,对西方哲学传统内容完成了世俗化的重新界定。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成功地填补了文学中已经裂开的缝隙。通过把经典问题纳入到包括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在内的当今社会变化和社会理论发展的语境之中,奥斯汀·哈灵顿重新恢复了我们对艺术社会学的兴趣。  ——英国基尔大学,戈登·法伊夫


编辑推荐

  本书成功地填补了文学中已经裂开的缝隙。通过把经典问题纳入到包括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在内的当今社会变化和社会理论发展的语境之中,奥斯汀·哈灵顿重新恢复了我们对艺术社会学的兴趣。  对于社会学、文化研究、艺术史及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基本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艺术与社会理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