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考论
2010-12
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万岭
306
354000
纵观一千多年的《长恨歌》接受史,造成不同解读意见和针锋相对争论的原因错综复杂,无法“一言以蔽之”。《长恨歌》因为叙写的是盛唐帝王唐玄宗与宠妃杨氏生死爱恋的故事,就题材来说有其特殊性,简直是“空前绝后”,严重“脱离群众”,致使历代的评论者失却了过去评说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难以为此确定评论准则。所以,历代受众研读《长恨歌》,都不得不因帝妃之恋而调整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尽管都作出了种种努力,但客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有关《长恨歌》思想内容的争论没有随时间推移而消解。《长恨歌》的研究历史已经说明,对《长恨歌》的研究非同一般诗歌,它是一项非常严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干扰的因素很多,只要一个细小的环节或因素出现误差,整个研究系统就会被打乱,就会形成种种错误的见解和说法,致使本来就众说纷纭的《长恨歌》研究更是争论横生。
前言第一章 历史上的大唐中兴皇帝李隆基 第一节 幸运与磨难并存的少年时代 一、幸运尊贵的幼年 二、丧失母爱的童年 三、平和安定的少年时代 第二节 风险与成功结伴的青年时期 一、初次任职与“五王诛二张”事件 二、结交禁军头领铲除韦后势力 三、决策果断戬灭太平公主政治集团 第三节 中兴与辉煌互映的中年阶段 一、励精图治开创大唐“开元盛世 二、多才多艺导引盛唐时期的文化走向 第四节 享乐与苦恼相连的晚年 一、纵情声色行乐何妨 二、委政于相信赖李林甫、杨国忠 三、军权失衡重用安禄山 第五节 唐明皇的三位皇后 一、王皇后 二、贞顺皇后 三、元献皇后 第六节 唐明皇“幸蜀”路上的几件小事 一、虑及长安百姓制止焚烧左藏 二、为难民着想过河不拆桥 三、百姓供粝饭如数酬其值 四、老父郭从谨路谏唐明皇悔之晚矣 五、扶风分春彩自我作反省 六、几件小事透视唐明皇的心性第二章 历史上的绝代佳人杨贵妃 第一节 杨贵妃的身世 一、姓名问题 二、籍贯问题 第二节 从寿王之妃到明皇贵妃 一、喜从天降十七岁被选为寿王妃? 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三、两次“出宫 四、李白没有可能为杨贵妃写三首《清平调》 五、杨贵妃嫉妒梅妃之事纯属虚构 第三节 杨氏一门合家升迁第三章 安史之乱与马嵬坡事件 第一节 安禄山的身世及其发迹史 一、杂胡血统罪犯反成唐军将领 二、善于钻营青云直上 第二节 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及其经过 一、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第三节 马嵬坡事件的经过及其深层原因 一、马嵬坡事件的经过? ……第四章 《长恨歌》之前的“李杨故事”诗歌第五章 白居易同时代的“李杨故事”诗歌第六章 唐代陈鸿没有写过《长恨歌传》第七章 《长恨歌》版本考辨第八章 历代诸家评说《长恨歌》第九章 当代探讨《长恨歌》主题述评第十章 白居易对《长恨歌》的基本看法 第十一章 《长恨歌》文本解读的几个问题
唐明皇率领的“幸蜀”队伍行至马嵬坡,发生了“马嵬坡事件”,接着又是太子李亨分道北上,剩下的人马继续“幸蜀”。行至扶风郡,人心涣散,士兵各怀去就,流言不逊,连大将军陈玄礼也无法制止急剧恶化的事态,唐明皇更是忧心忡忡。正在这时,成都向朝廷敬贡的春彩运至扶风,唐明皇下令将春彩全都陈列在郡府院中,召将士人,临轩谕之曰: 朕比来衰耄,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知卿等苍猝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茇涉至此,劳苦至矣,朕甚愧之。蜀路阻长,郡县褊小,人马众多,或不能供,今听卿等各还家,朕独与子、孙、中官前行入蜀,亦足自达。今日与卿等诀别,可共分此彩以备资粮。若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各好自爱也!① 在各种史书中,很难直接见到唐明皇谈论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所以此处的记载非常重要。唐明皇用“托任失人”四字高度概括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过失,同时也总结出发生安史之乱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所谓“托任失人”,从下文“致逆胡乱常”一句来看,主要是指毫无节制地重用安禄山,多少也包含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的意思在内。 唐明皇于扶风郡宣布任随将士们离队还家,并发给春彩作为路资,同时还要求将士向亲人及长安父老转告他的问候,无论他是出于何种考虑和目的,但仁爱之情溢于言表。唐明皇的诚恳反省,加上待以宽爱和仁慈之情,深深打动在场的将士们,纷纷流泪表示“死生从陛下”,尽管这样,唐明皇还一再宣谕“去留听卿”,决不勉强。
很实用的一本书,是我想要的
也不怎么样,书贵的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