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研究
2012-3
南京大学出版社
魏城璧
331
城璧很聪慧,也很勤奋,她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在学校不仅有繁忙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承担教务行政事务,她是挤出时间来学习、来研究的。每次假期,她都来南京听课或查阅、搜集资料。凭着她的天分,加上勤奋刻苦,不仅按规定修满了各门学位课程,而且在读期间,还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
序俞为民
绪论
第一章 戏曲改编理论的建构--个人及社会篇
第一节 个人的蜕变
第二节 历史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戏曲改编理论的建构--明代传奇剧本改编概论
第一节 明代传奇剧本的改编概况及模式
第二节 汤沈之争与冯梦龙的改编
第三节 冯梦龙的改编目的及原则
第三章 戏曲改编理论的确立--内容篇
第一节 改编理论的核心元素
第二节 情真悦性的强调
第三节 反腐思想的流露
第四节 传奇要奇的追求
第五节 内容情节的合理
第四章 戏曲改编理论的确立--演出篇
第一节 结构安排的密切
第二节 音律韵调的谐协
第三节 曲文宾白的改革
第四节 脚色分工的细致
第五节 角色戏份的深化
第六节 服装道具的运用
第七节 动作场面的调度
第八节 演员演出的指引
第五章 戏曲改编理论的影响及局限
第一节 内容改编的影响及局限
第二节 表演改革的影响及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冯梦龙改编剧本年谱
二《牡丹亭》与改本的曲牌曲文比较表
三《邯郸记》与改本的曲牌曲文比较表
跋
其不协律处一曲或数见,盖原为便宜 伶,不便吴优也,协宜黄腔之律而无意协昆腔之律也。并尝试用另一个角度去析述汤本的音乐问题。他指出倘若汤显祖的剧本真的是为宜黄班而写,那么,以吴江派规范的昆腔来衡量汤氏诸作,认为它不合音律,其实是毫无道理的。程芸认为汤显祖创作的时期是一个动荡、蜕变、融通的过程,而汤显祖的作品并没遵从特定的声腔,更会以时腔(即昆腔)入曲,其曲杂有海盐、弋阳、新兴昆腔的特性,并沿袭了南戏宽律的特征,故可供不同声腔的伶人演唱。至于吴江派主张的“严周韵”及“返古”,旨在规范当时流行的昆腔,事实上当时正是昆曲兴起的阶段,近体新声的音律没有规范,而沈璟、钮少雅等人均致力于为昆腔制定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汤本提出的批评,自是有所偏颇。 程芸的论说又为汤显祖填词不讲音律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而戏官谱、清官谱里的《牡丹亭》改本,或许能进一步证实程芸的说法。曲谱中所选的折子戏大多沿用汤本的曲牌及韵调,尤其是《邯郸梦》的《扫花》、《三醉》、《番儿》等出,不论是冷场热场,在《遏云阁曲谱》、《缀白裘》、《集成曲谱》、《粟庐曲谱》中均沿袭汤本的曲调及曲词。即使是“拗折天下人嗓子”的《牡丹亭》,当中著名的《游园》、《惊梦》、《冥判》、《圆驾》在《遏云阁曲谱》、《缀白裘》、《集成曲谱》、《粟庐曲谱》的改本中亦同样采用汤显祖的曲词。 ……
魏城壁编写的《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研究》以冯梦龙的改本《风流梦》及《邯郸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以俞为民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墨憨斋定本传奇》为本,比对徐朔方(1923—2007)笺校、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全集》进行分析研究。
有研究,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