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政治参与研究

吴锦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锦旗  

页数:

202  

内容概要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在抗战过程中,大学教授群体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施行宪政、建立现代化国家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抗战过程中,教授群体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参与政治活动,从论政走向从政,他们极力保持着。中间人。的立场,努力推动民主宪政的建设、斡旋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致力于战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尽管未能取得实际成果,但也是一次十分可贵的尝试,给后人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书籍目录

总 序
导 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
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第一章 学术社会的构建和知识一权力网络的形成
一、“我们应该努力做学阀”
二、建设学术社会的行动
三、教授谈政治的发端
四、知识一权力网络的编织
五、教授政治角色定位的困顿
第二章 抗战爆发前后教授群体的政治活动
 一、大学教授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应
 二、大学教授支持抗战的实际行动
 三、战时高校的内迁
 四、教授们的流亡生活
第三章 教授参政的舞台一一国民参政会
一、国民参政会产生的历史情境
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遴选及职权
三、国民参政会:战时政治制度的创新
四、国民参政会中教授派的由来及构成分析
五、教授派中的代表人物及基本的政治光谱
六、教授派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场域和惯习
第四章 教授派和第一次宪政运动
一、第一次宪政运动的触发机制
二、昆明九教授宪政草案中的政治制度设计
三、对教授派宪政改革方案的审视与反思
第五章 徘徊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教授派
一、一届五次国民参政会上梁漱溟的提案:调解国共之争
二、国民党对大学教授的控制
三、共产党与大学教授的关系
第六章 教授派和第二次宪政运动
一、第二次宪政运动的缘起
二、宪政理念的广泛传播
三、第二次宪政运动的成果
第七章 抗战后期教授群体政治态度的转变
一、国民党政府专制统治的曰益腐朽
第八章 对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的总体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抗战期间设立的国民参政会为在野的各党派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正式的、合法的、规范的平台,国民参政会也成为国民政府容纳和团结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新型制度设置,教授派是国民参政会上一个特别的政治团体。  邹韬奋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说国防参议会是小规模的‘请客’,那么国民参政会可以说是大规模的‘请客’”。他还对这些来宾依其政治属性做过细致的分类,构成国民参政会的在野党派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第三党、救国会、职教社、乡村建设派、教授派。不过,邹韬奋所说的“教授派”只是对中国学术教育界的一种笼统而又模糊的泛称,“以前所谈过的党派,多少是有群众性的,即在他们的后面有群众;讲到所谓教授派,这一点是没有的,虽则他们各有他们所教的学生,但究竟是在散漫的状态,说不上什么党派的群众性,可是参政会中有十几位大学教授,尤其是来自昆明的教授居多数,他们因为平日往返比较地接近,对于政治多多少少有一些共同点或共同兴趣,于是在开会期间,他们每有他们的小组聚会,交换关于各种问题的意见,在提案中互为声援,形成教授派的力量。尤其显著的是在第五次大会时,关于‘五五宪草’的修正意见。除救国会派及中共各有书面意见提出外,教授派也提出‘修正草案’,其中在国民大会停会期间应设‘国民大会议政会’一条,曾在会场上引起激烈的辩论,这一派的人物有罗隆基、罗文干、陶孟和、周炳琳、傅斯年、张奚若、杨振声、钱端升、任洪隽诸先生。”邹韬奋所说的“教授派”,很可能是特指国民参政会中的那些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并且当时正在大学从教的学术精英(主要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因为他们彼此处于同一个圈子里且在政治上志趣相投而聚集成为一个政治团体。而实际上具有教授身份的参政员肯定不止这些人,即使以对政治的关心程度来说,这一派也应该包括胡适、周览、许德珩、张君劢、张申府、梁漱溟等人,其中有不少人是国民党党员或其他党派成员。如果按党派划分,教授的职业身份就被党派归属吸收了。而如果以曾在大学中任教或当时正在大学中任教及那些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人而言,即使他们并不一定拥有教授的职衔,似乎也可以将他们都视为教授派的成员,这样一来,教授派所包含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许多教授参政员的身份是多重的,既在高校中任教,也从事文化活动,有些还是社会活动家,有些还参加了不同的党派和政治社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一群教授有知识分子的共同底色。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政治参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以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


资料丰富,新视角。有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