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社会学

蔡禾 主编,张应祥 副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

蔡禾 主编,张应祥 副主编  

Tag标签:

无  

前言

  1997年,我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社会学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参加者之一承担了“社区”这门课程教材的编写组织工作,最初的设想是编写一本类似“社区概论”性质的教材。我收集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国内学者编写的《社区概论》教材,发现这些教材基本上没有超出何肇发教授1991年主编的《社区概论》。我也感到,就我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样很难超越前辈学者所做的工作。  1998年至1999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有意识地想收集一些国外这方面的教材,但我发现基本上找不到“IntrodtlCtion 0f 0i)nllnllnities”这样的教材,一般要么是《城市社会学》,要么是《农村社会学》。由于美国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所以更多见到的是《城市社会学》。事实上,即使这类教材多半也是较陈旧的,几乎很难看到新近完成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但另一方面,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探讨十分活跃,而且理论研究的范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一个以生态学为主流范式向新城市社会学为主流范式的转变,同时还有许多非主流范式的出现。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已有20多年,对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介绍也有一些散见,但详细、系统地介绍几乎没有,这使我产生一个想法,与其编写一本几乎重复前人工作的《社区概论》,还不如编写一本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教材,这对国内社会学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会更有帮助。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课题总负责人王思斌教授的支持。  虽然我在国外时收集了一些资料,但真正开始组织编写时才发现资料的缺乏,不得不经常托人在国外、境外找一些资料,从而使编写工作十分缓慢。事实上直到今天,许多章节的编写仍然因资料不足而显得单薄,令人愧于拿出这本东西,还冠之于"面向21世纪社会学课程体系改革“,让人汗颜。但从接受任务至今近五年了,时间不允许再拖下去,只好套用一句俗语,”抛砖引玉“,将这么一个不成熟的东西先拿出来,以期引来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从理论的层面上探讨城市社区问题。  作为一本介绍国外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教材,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编译性的成果,而非作者的原创。但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介绍--移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导致建立在对中国城市社会研究基础上的社区理论。  本教材编写的具体分工是:全书的结构设计和审稿:蔡禾;全书的校对:张应祥;第一章:蔡禾;第二章:张应祥、黄少宽;第三章:何新发;第四章:陈那波;第五章:何新发、蔡禾;第六章:周全;第七章:冯华;第八章:蔡禾、何艳玲;第九章:张应祥;第十章:钟莹;第十一章:万向东。  蔡 禾  2002年8月

内容概要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社会学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成果之一。本书由中山大学蔡禾教育主编,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城市社会理论的教材。全书共11章,介绍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下半叶形成的各种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包括古典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城市性理论、社会区权力、城市符号互动理论、城市研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消费社会学、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理论、新韦伯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等,反映了从传统的生态学主流范式向新城市社会学主流范式的变化。 本书适合于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作者简介

蔡禾,男,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1978年2月幸运地赶上了“文革”后高考首班车,成为了一名珞珈(武汉大学)学子。 1981年,从抽象思辩的哲学殿堂走出,踏进了社会学的经验实证的田野。1984年,考入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进修3个月;1998年至1999年间,在美国杜克大学、波茨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蔡禾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主任,法政学院副院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典人类生态学 第一节 社区的生态性质 第二节 社区的生态过程 第三节 城市的生态模型 第四节 古典人类生态学遭受的批判及其衰落第二章 新正统生态学 第一节 霍利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第二节 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 第三节 新正统生态学理论简评第三章 文化生态学 第一节 传统城市生态学理论对文化的忽视 第二节 社区文化对社区生态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生态学理论第四章 城市性理论 第一节 早期社会学家对城市性的描述 第二节 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第三节 甘斯:是“人口、密度、异质性”还是“特性” 第四节 文化的解释第五章 社区权力 第一节 社区的权力模式 第二节 社区权力与社区事务 第三节 社区参与 第四节 独立社区和依赖社区第六章 城市符号互动理论 第一节 城市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二节 城市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莉恩·洛芙兰德的城市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节 索尔.D.阿林斯基的应用性城市符号互动论第七章 社会网理论第八章 消费社会学第九章 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新韦伯主义第十一章 世界体系理论编后记

章节摘录

  在进入到社区发展阶段时,社区组织便要面对某些实质性问题,此时,为了增加群体成功的机会,阿林斯基便以其他方式来利用符号。例如,阿林斯基会时不时象征性地重建过去,使参与者回忆起以往的胜利,借此激励士气;同样地,他也会利用电视和报纸来向对手表明,反对社区组织不会符合他们的最佳利益。在沃德劳恩地区,阿林斯基成功地利用了符号象征来解决当地的房产问题。沃德劳恩区的地产业主们要求将原先的独门独户住宅改成多层单元楼,支付尽可能低的维修费用,再以尽可能高的租金出租,这种做法并不违法。阿林斯基的沃德劳恩组织(TWO)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呢?阿林斯基不愿别人指责TWO反对财产的私有权,所以,他发起了一场旨在消灭沃德劳恩日益增多的老鼠的运动,老鼠增多的原因是由于地产业主造成的房产萧条。“老鼠大如猫”这一口号将问题从房产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转向了对老鼠的强烈反应。地产业主们被视为是恶人,传媒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公寓的卫生状况。芝加哥居民看了关于沃德劳恩地区老鼠的报道,产生了强烈的道德愤慨,这改变了社会结构及地产业主与TWO之间的权力均衡。结果,地产业主受到了城市官员的警告,面对强烈的公众抗议,只好迅速地与社区组织妥协,建立起新的住房标准与保护房客的措施。  阿林斯基和当代的符号互动论者都认为社会结构是互动着的,而不是僵硬的、不可变通的或预先决定的一套构架。阿林斯基极富创造力地利用老鼠作为一种符号来解决房产纷争,显示了他作为一名符号互动论者,基于对社会结构动态特征的理解而做出的创新运用。阿林斯基运用了构造象征的技巧,并深知应以何种方式展现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媒体关注、最大限度地激起公众对TWO的支持情绪,从而成功地达到了且的。朗(Long)曾将城市政治描述为“游戏生态学”,具有“游戏”的特征——协商性、偶发性和目标性,群体之间进行着持续地互动,每一群体都试图寻求与其他群体的协调一致,每一群体都力图达到本组织的目标。斯卓思认为,社会结构以协商开始却具有突发性特征,协商是对所处情境所做的共同解释,而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协商。斯卓思区分了两种背景——“协商背景”、与“结构背景”,前者是情境的特征,会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协商进程;后者是影响协商的整个组织性及制度性特征。阿林斯基的目标就是要将沃德劳恩组织建成社区中被认可的合法代表,并能在那些直接影响本地居民生活的“游戏”(如房产)中扮演一名关键性角色。最终,沃德劳恩组织如愿地获得了参与策划及政策制定的权力,此时阿林斯基也认为他作为一名组织者的任务已完成,现在即使社区组织有一些小小的过失,也不会威胁到他介入城市政策及政策制定的合法参与者地位。  阿林斯基开展的社区组织活动既反映了他所受的社会学训练,也展示了符号互动理论的一些有意义的运用。阿林斯基将社会环境作为背景以理解个人行为,同时也努力研究人们是以何种方式来适应及认同他们的本地身份。阿林斯基运用并扩展了帕克的3个城市主题:  (1)城市社区都是与更大的城市机构及全国性机构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2)城市社区具有复杂的人种性、制度性及文化性特征。  (3)社区组织提供机会以将狭隘的个人兴趣促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共同问题。  阿林斯基也深刻地了解符号的力量,他深深懂得符号有助于认同本地共同的社会问题,支持城市居民的形象和他们对社区的评价。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成功的可能性。阿林斯基也明白城市社会结构的偶发性特征,懂得抓住机会以使某一社区组织能成为本地利益的合法代表,并参与城市协商及决策制定。  三、阿林斯基研究工作的意义  阿林斯基所开展的社区组织活动扩展了符号互动论和城市社会学,含蓄地表明可以将符号及对社会结构的符号互动式理解运用至社区研究中,从而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他在沃德劳恩建立的社区组织,增强了沃德劳恩地区的认同感和归附感,加强了当地的凝聚力,在个人与群体间建立了更为紧密和更积极的联结纽带,沃德劳恩组织(TWo)成为当地利益的合法代表,在当地的政治经济决策中赢得了很高的参与度。  1.阿林斯基的研究工作为城市社会学的发展指出了崭新的方向。当很多的城市学家还在争论城市结构的性质,争论自由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作用时,阿林斯基却已经在力图创建工具性的社区组织,以便积极主动、深入有效地影响芝加哥政治性决策的制定,从而解决包括贫穷黑人利益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阿林斯基认为,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单个结构或群体所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社区组织不仅反映了本地社区的团结一致,而且还是社区的创立者和捍卫者。  2.阿林斯基的研究工作为开展定性的城市符号互动研究指出了新的道路。阿林斯基认为,进行一项关于社区的定性研究。  (1)要运用一种理论框架来分析本地情境的定义和社会结构的“游戏”特征,前者包括本地象征和社区文化,后者包括政治机构和社会机构的协商特征。阿林斯基还认为,要组建一个强大的社区,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区组织,该组织必须有能力去发展本地的凝聚力。这需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组织者来发现一系列问题,召集一批对此关心的本地居民一起来解决这些共有的问题,并能利用团结来开展有效的合作行动,及构建一套积极的社区象征来增强对本地的情感认同。  (2)要有效地利用那些能影响社区生活质量的外部组织及机构,用以增强本地的影响。  (3)还要能利用与外部对手的协商及斗争,使社区组织能充当社区政治经济利益的合法捍卫者,能促进本地社区的发展。  3.阿林斯基的研究工作也给开展定量研究带来很大启示。要对社区组织进行互动式调查,必须包括对社区组织的成果进行实证检验。阿林斯基宣称社区组织能增强社区认同感、凝聚力和所拥有的权力,但这需要至少3套可供检验的假设。  第一,设想控制背景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和居住年限;同时,用4个变量来反映个人的社区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度及个人对社区的评价,用3个变量来反映个人的权力感——政治效能、对本地环境的感知控制程度、对民主理想的忠诚程度。所期望的结果是,作为阿林斯基式社区组织成员的个人,应该比不是成员的个人在7个变量上的平均得分要高。如果成员资格也被设为一个变量,那么所期望的结果应该是,在成员资格与个人的社区感及权力感之间应该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期望的结果是,阿林斯基式社区组织能在个人幸福感与自尊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控制了背景因素后,期望的结果应该是:  (1)在同一社区内,成员比非成员在幸福感和自尊感上的得分要高;  (2)成员资格这一变量应该与幸福感及自尊感成正相关关系;  (3)在有阿林斯基式社区组织的地区,其居民应比其他城市的居民,尤其是那些有着相同种族身份和社会阶层背景的城市居民,在幸福感和自尊感上的得分要高。  第三,我们期望,社区感和权力感变量能在幸福感和自尊感方面发挥统计上的较强的正面效应。  虽然符号互动论观点在城市社会学中的发展运用较为缓慢且不稳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是城市社会学方面介绍西方理论的比较系统简明的教科书


很好的教科书,在城市社会学理论方面似乎在国内是最好的。想不到中大社会学这么强


要想对城市有科学管理,必须深入理解城市社会现象,本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行动和理解指南。


的确是一本好书!


这是美国的翻译书,在书的后记有提到。全书都在介绍美国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比较深入,各种理论论述清楚。按我们老师的话,这书是给研究生读的


正在阅读,还不错的。


不错。买来考研用的。就是快递太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