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拯救
2008-10
中山大学出版社
吴达明,吴海榕 著
231
2008年这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乳源瑶山带来了太多的创伤与磨难,也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感动。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天灾浩劫的乳源,需要一本书来记录、梳理和反刍这段极不平凡的经历。由吴达明和吴海榕执笔的纪实文学《大拯救》应运而生。 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山区小县,在这场特大冰灾中,有近15万的当地群众身陷冰难,全县9个镇有7个镇受灾,各地农作物被掩、山林被封、水渠塌方、房屋受损、人畜遭殃,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均受重创,乳源人民自救不暇。然而,当上万车辆,近4.5万旅客滞留境内,全县不堪重负的时候,乳源人民却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用英雄般的壮举给这场灾难画下了一个奇迹般的感叹号。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手牵手、心连心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积极的示范意义,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凤凰电视台在举国抗击冰雪灾害期间报道说,在灾难的面前,所有中国人的心还是紧紧靠在一起的,这一点在乳源得到了最鲜活的体现。那些曾经在乳源境内滞留过的旅客,多年以后将仍会记起,那些与乳源人民共度难关的日子,对他们来说,那滴水成冰、一片噤然的9天9夜,既是不堪回首的灾难历程,更是患难与共的温暖记忆。在冰雪封山、前线告急之际,乳源县委、县政府前瞻性地作出决定,迅速将县城几家大商场和超市的所有食品及照明、御寒物资一购而空,为保障滞留旅客的基本生活和抑制物价上涨打下了第一站;在与受灾群众一起并肩作战的9天9夜里,县委书记梁健和县长邓建华一道经历了滞留群众受到误导,想强行北上的棘手事件,最后只能带着10名群众代表到第一线取回冰块,才让滞留旅客心悦诚服,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集体性事件;无数的官兵战士日夜奋战在抗冰前线,用感人至深的行动再一次诠释了血浓于水的深刻内涵;在作为滞留旅客安置点的学校里,老师们用拿粉笔的手为滞留人员做出了热气腾腾的快餐;情系灾区的社会人士,更是源源不断地将救灾物资送到受灾旅客最需要的地方……这期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感动需要保留。那些甚至已经被广大群众传为美谈的故事,是2008年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拯救》的写作正是基于我们对这份财富的珍视,我们试图用文字将这场惊心动魄的冰雪之战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和吴贻才合作写过《沸腾的瑶山》的吴达明也许不会想到,当他再次书写乳源的时候,碰到的竟然会是这个沉重的课题。前一次是写瑶山的发展,这一次是写瑶山的冰灾,在这两者之间作者也许已经触摸到了乳源人民跳动的脉搏与灵魂的内核。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记忆的永生。
2008年这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乳源瑶山带来了太多的创伤与磨难,也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感动。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天灾浩劫的乳源,需要一本书来记录、梳理和反刍这段极不平凡的经历。由昊达明和吴海榕执笔的纪实文学《大拯救》应运而生。 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山区小县,在这场特大冰灾中,有近1 5万的当地群众身陷冰难,全县9个镇有7个镇受灾,各地农作物被掩、山林被封、水渠塌方、房屋受损、人畜遭殃,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均受重创,乳源人民自救不暇。然而,当上万车辆,近4.5万旅客滞留境内,全县不堪重负的时候,乳源人民却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用英雄般的壮举给这场灾难画下了一个奇迹般的感叹号。
第一章 瑶寨欢歌迎新春1.又是一个丰收年2.一路春风一路歌第二章 百年一遇的冰雪肆虐1.“潘多拉魔盒”再次被打开2.京珠高速公路上的“肠梗阻”第三章 “舍小家顾大家”感天动地1.救助预案的形成2.屋漏偏逢连夜雨3.几个重要决策第四章 十万个火急1.“我真的就是想哭”2.简直是一大堆乱麻第五章 “生命通道”是这样打开的1.这是一条“生命通道”2.警徽在夜色中闪闪发光3.出色的特殊“交通警察”第六章 贫困小县抗大灾1.倾尽全县之力2.“白衣天使”赞歌3.“拿粉笔的手抓起了锅铲”4.“这里就是你们的家”第七章 一切为了滞留旅客第八章 生产自救就是在支援滞留旅客第九章 瑶家烧酒远飘香后记
第一章 瑶寨欢歌迎新春 又是一个丰收年 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笑星赵本山有句经典台词:“2008年,好!” 一时间全国的老百姓都将这句台词挂在嘴巴上。 如果将这句台词改为“2007年,好!”用在过去一年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那是再合适不过的。 乳源瑶族自治县1963年建县,这里瑶族文化深远厚重,民风淳朴,景色优美。世界上的过山瑶都把乳源认定为自己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作为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瑶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乳源的必背镇成了世界瑶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地方,乳源也因此有了“世界过山瑶之乡”的美名。多年来,多个国家的瑶族华人多次组团回到必背镇寻根问祖,掀起了瑶族民俗风情的旅游热潮。 但是,就在这美轮美奂的乳源,过去的瑶胞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烤火御寒”的贫困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固定山林和耕地,只能是过着“耕作一山,则转一山”的游耕生活。 1931年《乐昌县志》称:瑶民“冬不衣棉”,靠烤火取暖。瑶区曾有过“有话无处说,有脚无处走”,“日无饱、衣无暖”之说。 乳源县城距离韶关市区只有三十多公里。但是过去的乳城,是“一城如斗”,就是到了解放初期,也是羊肠九曲巷,馄饨独一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乳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当地紧紧抓住“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小水电事业,使各项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