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欧阳康 编 武汉大学
出版时间:

2001-9  

出版社:

武汉大学  

作者:

欧阳康 编  

页数:

533  

前言

  总序  欧阳康  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到科学的前沿,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也日益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前沿分支。然而我国哲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迄今尚少见这方面的专门学术著述。正是有感于此,我们组织编撰了这套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  一  顾名思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它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对象,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那么,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呢?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界说。为此有必要对其作些分析,以确定我们的对象域。  在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相对明确的区分。社会科学主要指对人类关系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等,而人文科学则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法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哲学等。在英国,尽管有Humanities(人文学科)一词,却基本上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将其归为社会科学。在德国。则不用社会科学,而是以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将其统摄和概括。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根源于人类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复杂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人文社会问题研究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严格说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是各有侧重、存在区别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分化与综合也许正是当代大科学进一步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重要领域和可能方向。但是,从社会认识论的视角来看,正如人与社会内在一体。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互为条件一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具有更多的内在相关性和共通性,它们之间的区别相对于各自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言又属次级的、次要的和不那么显著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可以舍弃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与差异,而侧重关注其共性和统一性方面,以便在与自然科学的比较和对照中探讨其现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  如何界说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它有什么功能和使命?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妨先看看西方哲学界对社会科学哲学的规定与界说。  当代西方哲学中对社会科学的规定五花八门,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其一,统一社会科学论,即认为哲学应当通过运用某些普遍概念而使多种多样的社会科学学科得到统一的说明;社会科学哲学的任务在于为各种社会科学提供统一的慨念框架,以使其本质、特点和功能等得到批判性的度量和解释。  其二,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即认为社会科学哲学应当提供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分析和分析方法,以解剖社会科学,消除概念的模糊性并为社会科学的理解提供哲学方法论。  ……

内容概要

  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到科学的前沿,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也日益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前沿分支。然而我国哲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严惩滞后,迄今尚少见这方面的专门学术著述。正是有感于此,我们组织编撰了这套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当代大哲学体系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一、 从人文社会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二、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到基本规定三、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四、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概观一、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二、 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三、 后现代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思想概述一、 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二、 唯物史观的理论构建三、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对象一、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二、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三、 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一、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二、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功能三、 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四、 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第六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一、 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界定二、 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动力三、 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型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层次体二、 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三、 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四、 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原则、组合方式与内部结构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一、 围绕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争论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构分析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的发展与客观性的实现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与合理性一、 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二、 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理性三、 真理性与合理性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内在统一性第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滞后性与超前性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性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超前性三、 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统一的可能途径第十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二、 说明与理解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三、 说明与理解走向统一的可能途径第十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知与评价一、 认知与评价问题的由来及其实质二、 社会认知及其科学化三、 社会评价及其合理化四、 在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保持张力第十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一、 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功能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性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非意识形态性四、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第十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际沟通一、 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含义和特点二、 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结构与功能三、 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四、 学科际沟通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可能性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检验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对象性特征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检验后记

章节摘录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对象性和前提性问题  这是从哲学角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元问题的探讨。  (1)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对象。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特点在很大成分上是由对象的特点所造成的。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几乎所有争论都根据于或根源于对人类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性质和对象的分析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我们从科学与非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区分等不同层次,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学科定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涉及到以下复杂关系: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随机性、受动性与意志自由,人在活动中的愿望与条件、目的与结果、理想与现实、预见与反馈、因果关系与偶然突变、预言自适应与社会测不准,行动规律、心理规律与社会规律,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等;涉及对自然,人一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现实形态及其当代理解。我们认为,应当借助于多种参照系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把它们看作是自为性和异质性的统一,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内在相关性相对自然客体而言更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可预言性和准确预言的有限性等。这些特点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有自己的许多学科特点,例如,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价值中立性和非中立性的统一等。  (2)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可以从理论结构、学科结构和社会结构等不同方面来加以考察。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结构指构成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知识元素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逻辑的集中表现,表明知识元素在科学有机体中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这种知识元素主要有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它们的不同有机组合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理论结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考察。横向的指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具体的不同分支学科及其相互关系,纵向的则包含着元科学层面、分支科学层面、部门科学层面和应用科学层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结构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机制和管理体制,其中包含着专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研究团体等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指其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有以下方面:社会描述和说明功能;社会理解功能;社会反思功能;社会预见功能;社会批判功能;社会创新功能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有许多特点,例如,实践催化性,更强的主体依赖性,差异性和变动性,潜移默化性和社会预言的自适应性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社会功能只有借助于一定的主体、理论和环境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并不断地优化。  (3)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化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既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为己任,就不能不特别地关注其进步与发展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变革与进步的特殊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学技术,当然地应当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变革技术。与社会变革一样。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也有常规发展与科学革命之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是在双重批判和双重建构中得到实现的。一方面,科学地批判已有的社会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地批判社会现实;一方面,在发展了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从事理论批判,另一方面,依据更新了的理论从事实践批判;一方面,观念地建构更加合理美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观念地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蓝图;一方面,依据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去建构更加美好理想的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依据发展了的社会现实去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正是在这种观念与现实、批判与建构、观念的批判与实践的批判、观念的建构与实践的建构的交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文明得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得以进步。  (4)人文社会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人文社会科学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离开了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直接地是以科学家个体为单位来进行的。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包括以下方面:其一,优秀的思想品质,如探索人文社会奥秘的求知欲望,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自由竞争的宽容品质,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敬业献身的使命感等;其二,独立的主体意识,如自决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批判怀疑意识,责任意识,个性意识等;其三,良好的能力素质,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大的知识力,丰富的情感意志力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个体性行为,也是一种群体性和集团性行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群体性和集团性存在方式,它们由一定的共有和共享的范式而组成,要求共同体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基本理论原理和基本理论观点,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并在内部从事比较充分的作业交流,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相对稳定性。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是按照需要原则、目标原则、能级原则、适应原则等组合起来的,并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有其一定的专业、职能和层次结构。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主体性内容,本书主要探讨了以下重要问题。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一般说来,主观性和客观性都是描述主体的意识特征的范畴。主观性指主体意识依赖于主体的生理心理特性和语言符号形式方面,客观性则指主体意识依赖于相应客体的对象性内容方面。正是主体意识具有对于客体的对象性内容的依赖方面,它才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检验方式从与对象性内容的符合、一致关系中得到客观性的检验,并由此而得到真理性的说明。客观性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最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客观性的追求却显得格外困难。其一,人文社会生活中所蕴涵的大量的心理、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因素深藏于人们的心灵内部,不太可能纯客观地得到反映和再现,需要深层的理解和沟通;其二,社会认识和交往中存在着人们之间互为主客体的情况,假象和人为遮蔽常常妨碍客观性的认识和理解;其三,人文社会科学试验中存在着独特的ReSenthel效应,即试验的愿望影响试验的结果,等等;其四,社会观念与社会现实内在交织,常常造成观念对现实的扰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观和客观性问题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说明,尤显重要。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