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

(日)铃木贞美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铃木贞美  

页数:

206  

字数:

175000  

译者:

魏大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着眼东亚文化圈生成与发展的曲折多致历程,所选择的论著,或总论整个东亚文化圈诸国间的文化互动(如池田温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福井文雅的《汉字文化圈的思想与宗教》),或用力于东亚文化圈某一国度的文化史(如铃木贞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森贞彦的《(菊与刀)新探》、上垣外宪一的《日本文化交流小史》),或研讨东亚文化圈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史(如古濑奈津子的《遣唐使眼里的中国》、阿部洋的《中国的近代教育与明治日本》、刘岸伟的《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就浩博的东亚文化而言,这些论著所述当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可以一斑窥豹、以蠡测海。

书籍目录

译 序中译本序言前言第一章文化民族主义定义 1.关注文化民族主义的现实理由 全球化趋向/当今世界的构图/新历史教科书/改写历 史的实质 2.什么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基本语义/民族主义的定义/民族的定义/ 民族主义的两个类型/对立的思想/民族与文化/文化一词 的定义/传统的发明/国民文化的形成第二章国民国家的创造 1.被发明的历史 历书的发明/古时典籍的整理/历史观的转换/古代的 历史观/古代的文化民族主义/中世、近世的文化民族主 义/国学的思想/德川时代的历史观 2.天皇制亦是发明 国家神道的形成/国民的思想/帝国宪法和教育勅语/ 家族国家论/《家庭教育·历史读本》/曲折性的国民教化第三章 国民文化的形成 1.“国语”的变异性 国语的本质/言文一致源自古代/民众的读写能力/近 世的口语体/国字、国语改良论/读写能力、通晓三国语 言/国语问题与民族主义/言文一致、理论与实际 2.“日本文学”的双重发明 宗教与学问/宗教与民族主义/“文学”的意义/“文 学”就是人文学/双重的发明/“文学”的广义和狭义 3.传统的评价标准 何为国民文学的代表/《源氏物语》的评价史/“日 本美术”的发明/惟有一个亚洲/武士道的诞生/修养的思 想/明治文化的解读第四章 “帝国”思想 1.大众民族主义的时代 20世纪的民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文明圈的思想/ 大众的登场/日韩合并及民族独立运动/大众文化的开幕 2.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明治的总结/两种国民性/自然志向与宗教新时代/民 众文化的创造/童谣与民艺运动/西田几多郎《善的研 究》/生命中心主义/笕克彦的《古神道大义》/神道与厄 洛斯(爱神)的解放/重新评价松尾芭蕉/“日本特异性” 的诞生/震灾带来的转机/色情、怪诞和意义的丧失/打倒 天皇制的口号 3.“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 “满洲”建国/“满洲国”的文化政策/和平主义天皇 论/日本的使命/和平之剑/走向总力战体制/皇军的逻辑/ 大东亚共荣圈/矛盾的呈露/“超越近代”与“世界史的 立场”第五章 战后的文化民族主义 1.战败的思想 战争的伤痕/象征主义天皇制与和平宪法/生存是全 部的意义/“停战”的逻辑/负疚的擦拭/国民主义建设/ 日本的后进性/真正的爱国 2.日本文化论的季节 错综复杂的日本文化论/深层的民族主义/战后思想 的反动/反观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丸山真男的理论 3.民族主义的相对化 吉本隆明的方法/幻想亚洲结语引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国民国家的创造  1.被发明的历史  历书的发明  在德川后期研究西洋学问的学者中,特别是1858年(安政五年)开国以后自1860年开始的、6次遣往欧美的使节们,统统接触过形成于西欧各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然而,或许没人能像久米邦武那样刻骨铭心。  在明治维新以后的l871年(明治四年)1 1月至l873年9月,久米邦武作为正式在册的记录员,加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叁权大使的使节团,访问了美国和欧洲。使节团的目的童在对等的条件下,修改德川幕府与西洋诸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而详细r解先进国家的文明状况。  当然修改条约的愿望未能实现。然而使节团为日本带来的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久米邦武主编的《美欧回览实记》(1878年)中的一节,便鲜明传达了久米业已深刻掌握的、先进国家尊重历史、传统的态度。介绍之前,有必要说说题外话。  1872年(明治五年)1 1月中旬,岩仓使节团一行由伦敦转道巴黎,迎来了l2月3日的一天。这一天乃是明治六年(1873年)1月1日。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日本政府将之前的太阴历(旧历)改换为太阳历(新历)。此乃西历。日期也随之发生了变动。这就是所谓的历书西欧化。  同时以日本神话中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为基准,将此时确定为纪元元年,将始于此日的一年称为“纪元2533年”,比西历要早660年。这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姿态,日本有日本的历史,它比欧洲更加古老。  这正是“传统的发明”或“历史的发明”。这里的支撑点,是幕府末期至维新期的神化国体论,即“日本神国(神州)”的理念。此时亦将每年1月29日,确定为国民的节日。翌年,又将这个日子确定为“纪元节”。同时也在这一年,将节日日期改为2月11日。此等事例不一而足。而在神话的世界里寻求根据,从根本上就是荒唐的。因此发生了如下状况。  其后将中日战争方酣的l940年(昭和十五年)颂为“纪元26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否定了战时甚嚣尘上的建国神话以及相关于此的民族主义,废止了纪元节。然而1967年竟又恢复了“建国纪念日”。围绕这个纪念日,亦可看lti日本民族主义曲折的道路。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受人忽视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和资料。在为人熟知的著述中,展现新的读解方式。通过本书的种种论述,读者心中的日本近现代形象或将发生一些变化,或将产生一种感想——“咦,这倒是头一次听说”、“过去的看法,或有不够全面之处”、“原来如此,总算解决了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 本书期待展现的正是观察日本文化的全新角度或观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 PDF格式下载



武大出版社的好书


研究日本的民族主义,还可以看看,是一本反思之作.


想仔细研究日本的,可以看看!


诚如前言所介绍的,该书是有点深奥了,不过呢,意思还是好理解的。写得稍微不是那么有头绪。


  那个评价的“还行”指的是中文本的翻译,不是原著。
  
  译者是社科院的知名日本研究专家,是否平时太忙了,翻译本书时有太多地方未加斟酌、一笔带过了。大家读着是否觉得时不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呢?


怪不得我读起来觉得怪怪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