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管理
2008-12
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艳平 主编
251
无
遗产旅游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对现实的观察以及实证已经毫无异议地证明了这一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目的在于更好地履行我们共同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整理和保护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从中体现对历史、传统和一切文明成果的尊重。“遗产”这一概念传人我国后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于1985年正式签署该公约从而成为缔约国,从此我们开始了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与利用活动,遗产研究也随之逐步开展起来。 遗产旅游作为一门学科,不能停留在实证和介绍的水平上,况且最初的实证到后来也演变为多次的重复描述,对联合国关于遗产的文字的多次重复描述并不能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遗产研究需要从机理、框架和内容上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改变人云亦云、只是侧重保护的呼吁或行动而缺少系统性理论支持的现状。 本教材在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大系统中指出了遗产范畴,并站在旅游专业的立场上认识这一范畴,因而有了贯穿全书的遗产旅游主题。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需要以及遗产保护本身就是一个管理问题的考虑,因而有了《遗产旅游管理》这样的书名。 基于认识论的立场,在探讨了人们在何时何地以什么为对象发现了遗产概念之后,遗产旅游首先要研究的是其凭借物——遗产资源,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当然,这样的认识并不排除此后做外延上的扩张,那样就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遗产精神等不可触摸的非物质性对象也列入思考的范畴中。
遗产旅游作为一门学科,不能停留在实证和介绍的水平上,况且最初的实证到后来也演变为多次的重复描述,对联合国关于遗产的文字的多次重复描述并不能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遗产研究需要从机理、框架和内容上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改变人云亦云、只是侧重保护的呼吁或行动而缺少系统性理论支持的现状。 本教材在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大系统中指出了遗产范畴,并站在旅游专业的立场上认识这一范畴,因而有了贯穿全书的遗产旅游主题。
王艳平,男,黑龙江人,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士。研究兴趣为温泉旅游、中日旅游、遗产旅游、旅游规划与旅游地理。学科背景为地理(本科)、环境保护(硕士)、旅游(博士)。讲授课程为《遗产旅游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温泉旅游》、《旅游学》。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了《温泉旅游研究导论》、《旅游规划学》等著作。
前言第一章 旅游与遗产 第一节 发现遗产 第二节 旅游视野下的遗产 第三节 遗产旅游研究第二章 遗产资源 第一节 遗产资源定义与级别 第二节 世界遗产种类与标准 第三节 遗产认定第三章 遗产旅游 第一节 遗产旅游者 第二节 遗产资源旅游性质 第三节 遗产旅游体验 第四节 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章 遗产保护 第一节 遗产旅游规划 第二节 遗产保护技术 第三节 遗产资源分类保护 第四节 自然类景区经营权转让及其保护 第五节 古建筑遗产的社会利用及其保护第五章 遗产解说 第一节 遗产与解说 第二节 遗产解说的适用性 第三节 自然公园解说活动主要参考文献附表:中国世界遗产目录后记
依此思路,我们可以先“古人”后“自然”地设计思考路线,然后再叠加起来而想象双重遗产的发生空间应该在哪里: 历史上可能曾经发生过人类大规模居住,但现在不太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地方; 仅仅是特殊群体选择的、但大多数人不认同的居住环境; 源自人口密集区的扩散而成,人口疏散使得原本并非适合大规模居住的环境接纳了一定规模的人口,从而促使该地区的人为作用痕迹已经可以与自然基础相比较了。 按照上面的设想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结论的正确性。我国现实中的世界双重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这四处都分布在人口密集的省份,可以说是与大都市很近的山,这样的验证结果很值得揣摩。山岳地区总体上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但人口密集区的山岳地带人口数就很可观,可谓非山岳区的人口一定是过密了。双重遗产高概率地落在人口密集省份的山岳地带,如同数学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那样,我们可以用这个逻辑分析双重遗产的发生条件。 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除山岳外,还有沙漠、超低谷地、湿地、海滩等,这些地方的不宜人居性应该是有高低之分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必要正式研究这些地区,但南方海湾因养殖而成的海上社区已经出现了,做适当的留意还是应该的。
无
总想找一本能系统论述遗产旅游理论的专著。该书基本满足了我的这一心愿。
内容详实,层次感强,由浅入深可以称其为遗产旅游的开山之作
帮人买的,
内容稍微有点浅,不过可以了解遗产旅游管理的入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