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淋湿的幽默

刘金舜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金舜  

页数:

194  

字数:

11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萧继石谈艺散文集序  徐鲁  汪曾祺先生是当代作家中的一位“全才”,小说、散文、戏剧、诗、评论、民间文学研究、绘画、书法、烹饪……无所不能。他在回忆自己早期所受的影响时,说到了一点:“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他回忆说,他的父亲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还是一位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还练过中国武术,而且,笙箫管笛、琵琶、古琴、胡琴等各种乐器也都会吹拉弹奏。他的父亲还能裱糊全套冥器,会扎各种风筝,会制作玻璃小船,还会饲养小鸟和蟋蟀。他的父亲有一间自己裱糊得“四白落地”的画室,“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画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汪先生还说,他十几岁时就被父亲允许,和他对坐饮酒、一起抽烟了。父亲告诉他:“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先生说:“他的这种性格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之所以要用这么多文字先写一写汪曾祺和他父亲的关系,是因为在我看来,本书的作者、画家萧继石君,也是一位像汪曾祺这样的“全才型”艺术家。继石君最擅长的是漫画创作,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漫画家,此外,他对水墨人物、版画、金石篆刻、散文创作、民俗研究、艺术评论……也是无所不能。无独有偶,当他回顾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他最感激的人,也是他的多才多艺的父亲。  他的父亲是一位闻名四乡的教书先生。他在《小镇岁月》里写道:“父亲天资好,写得一手好字,四邻每逢春节,对联都由他书写。农村妇女生小孩,遇到难产,医疗条件差,容易坏事,迷信是月母鬼害的,临产前挂张钟馗辟邪。有乡亲提着母鸡来求父亲画钟馗,父亲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来。父亲常与镇上一位刻图章的彭先生交流画技。彭先生刻图章呱呱叫,用木板刻得冥钞版,刷上色,印出来,人见都说和真钞差不多。画画在镇上也算得上一流。他可能是根据芥子园手绘的一本水墨画稿学习,父亲借来看,我也反复翻阅。渐渐的,我迷上了绘画。”  也是在这篇回忆录里,继石君还写到了一个细节:当年他和一群热爱美术的青年朋友在洪湖县的小镇上工作的时候,省里的一些知名画家如白统绪、汤文选、邵声朗、姚治华、鲁慕迅、恽其昌……常到洪湖去采风。每次画家们来洪湖,他们这些美术青年就总是争先恐后地陪伴在左右,有时候还一起讨论创作。有一次,年轻的萧继石竟在白统绪面前慷慨陈言:“我说要画洪湖的秋天,绝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人们印象中的秋天都是金色的,洪湖的秋天却是银色的,水波如银,丰收的满船鱼虾如银……”他的见解,得到了白统绪的肯定。从这件小事可见,继石君青年时代就在绘事上注重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当年,他以无名小辈身份和白统绪合作的《洪湖银秋》,入选了第五届全国美展。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现当代漫画界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一代代漫画家们在擅长绘画的同时,几乎都是文才兼具,能写会画,双管齐下,既是画家,亦是散文家或杂文家,如丰子恺、廖冰兄、叶浅予、胡考、黄苗子、黄永玉、丁聪、韩羽、方成……莫不如是。  继石君身怀美才,承继了漫画界的这个优良的传统。近几年来,他且画且写,在潜心创作了“老武汉民俗风情画卷”,为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经典名著《家庭教育》创作了“爱的熏染”插图等系列水墨人物作品的同时,又将出版这部散文体的“谈艺录”。  本书大致有四类文字:  一是对个人的生命成长和从艺道路的回望和追忆,如《小镇岁月》、《淋湿的幽默》等。这些文字里充满了对亲人、艺术前辈和老师、朋友们真诚的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继石追忆往事的时候,情思细致,笔触柔软,点点滴滴,清清楚楚,仿佛过往的岁月重临心头。就像他在《淋湿的幽默》里写到的一句话:“落难时,那人的一脸微笑,温暖你一辈子。”  二是谈论自己平生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的体会和感受。这方面的文字有《我的老武汉风情画卷》、《爱的熏染》、《鲁迅救火》、《我给丁玲画漫像》、《我画连战走亲戚》、《在法国漫画沙龙展上幽他一默》等。从这些“创作谈”以及所配的漫画作品里,我们可以领略继石君作为一位多次获得过国内外漫画大奖、风格独具而成就斐然的漫画家的幽默气质和创作风神。  三是对中国现当代一些漫画名家的访谈与散记,对一些漫画名作的欣赏和评点。继石君在漫画界孜孜浸淫数十年,与许多大漫画家有着亦师亦友的情谊和交往,而且熟悉漫坛掌故,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漫画创作和研究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说起某人某幅作品来,如数家珍,持论公允而精到。他在这部分文字里写到的漫画家,包括丰子恺、叶浅予、廖冰兄、黄永玉、方成、李滨声、韩羽、苏朗、黎青、庄锡龙、常铁均,等等,几乎勾画出了当代漫画的“半壁江山”。  四是对古今中外一些漫画艺术史料和独特个案的勾沉和研究。这些文字里有的篇什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堪作“漫画史话”观。如《国际公民》、《匪夷所思》等,都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漫画史论;《那些诞生于战地与铁窗的奇葩》、《恩格斯漫画》、《小题大做的那些智者》等,就是很好的漫画史料勾沉之作。  我有幸在本书付梓之前,拜读了大部分篇什。继石君的文风清丽晓畅、质朴而通达。行文之间容有漫画家惯有的亦庄亦谐、点到为止,却不飘不野,更不故弄玄虚、向读者“炫技”。我觉得,这部书是继石君献给一代代漫画前辈的致敬之书,也是对漫画界那束美丽的传统薪火最好的承传。  是为序言。  2012年仲夏,武昌梨园

内容概要

《淋湿的幽默》为“六角丛书”之一。 《淋湿的幽默》大致有四类文字:
一是对个人的生命成长和从艺道路的回望和追忆,如《小镇岁月》、《淋湿的幽默》等。这些文字里充满了对亲人、艺术前辈和老师、朋友们真诚的感恩之情。
二是谈论自己平生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的体会和感受。这方面的文字有《我的老武汉风情画卷》、《爱的熏染》、《鲁迅救火》、《我给丁玲画漫像》、《我画连战走亲戚》、《在法国漫画沙龙展上幽他一默》等。从这些“创作谈”以及所配的漫画作品里,我们可以领略继石君作为一位多次获得过国内外漫画大奖、风格独具而成就斐然的漫画家的幽默气质和创作风神。
三是对中国现当代一些漫画名家的访谈与散记,对一些漫画名作的欣赏和评点。萧继石在漫画界孜孜浸淫数十年,与许多大漫画家有着亦师亦友的情谊和交往,而且熟悉漫坛掌故,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漫画创作和研究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说起某人某幅作品来,如数家珍,持论公允而精到。他在这部分文字里写到的漫画家,包括丰子恺、叶浅予、廖冰兄、黄永玉、方成、李滨声、韩羽、苏朗、黎青、庄锡龙、常铁均,等等,几乎勾画出了当代漫画的“半壁江山”。
四是对古今中外一些漫画艺术史料和独特个案的勾沉和研究。这些文字里有的篇什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堪作“漫画史话”观。如《国际公民》、《匪夷所思》等,都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漫画史论;《那些诞生于战地与铁窗的奇葩》、《恩格斯漫画》、《小题大做的那些智者》等,就是很好的漫画史料勾沉之作。

书籍目录

流淌的岁月
小镇岁月
淋湿的幽默
宝岛漫记
邻居大叔方成
给丁玲画漫像
我的老武汉市井画卷
爱的熏染
连战省亲图
笔上的中国
苏朗
鲁迅救火
幽默父子
让子弹飞
庄先生
得意忘形
黎青的奇特收割机
叶浅予漫画人生
那些诞生于战地与铁窗的奇葩
神来之笔
漫画瘾君子
笔外的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漫画
国际公民
在法国漫画沙龙展上幽他一默
恩格斯漫画
出手不凡
小题大做的那些智者
匪夷所思
漫画哈哈镜中的现实世界

章节摘录

  小镇岁月  1973年,共同的命运,我们三个有缘相识于小镇上。我和文祥都20岁刚出头,受之兄大几岁。我们都是“老三届”的,招工进城,同在洪湖县城。受之的父亲是留美归来创办湖北音乐学院的教授,母亲是抗战时期孩子剧团成员。家学渊源深厚。受之天分极高、特勤奋。  那时,洪湖新堤镇新开了一家贝雕厂。厂房就在内荆河边的民房里。受之做设计工作,设计室在房顶搭建的小房子里。  我、文祥的工作在粮食局的一个单位,和贝雕厂隔着一条连通洪湖的穿城小河,我们每每下班吃过晚饭,走过河东的石板老街,来到河西的老街角落贝雕厂楼顶和受之兄聊上几个钟头。  古代的、当代的、国内的、国外的,一会儿历史、文学的、一会儿艺术的,偶尔街头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没办法,受之兄是百科全书式却比百科全书重点突出的人,和他聊,“引人人胜”这个词都有点苍白。  前些年,上海媒体评受之兄为全国十大知道分子,其实,我们那时就认为他是一大知道分子。  我那时想入非非又不着边际,自信善画,又没多少理论,读了一点书,与他比,只能算皮毛而已。  受之兄每次参加广交会回来,就指着设计室摆放的贝雕作品一一介绍,哪几幅,外商又订了多少万的合同。就是这间“幺子角落”(当地俗语)的简陋工艺厂,短短两年时间,成为全国知名的淡水贝雕工艺厂,受到省外贸的重视,拨款新建厂房,不久后就搬进新的厂房。  今年9月,他回武汉,我们在一起聊天,我说:“我是你的追随者,不敢称你的学生。”他笑而不答。  他是一个自信而又谦虚的人,他说,走到哪里,口口声声称我大师,哪来那么多大师?  “你不是大师,那我就从来未见过大师了。”这是我的感慨。  受之兄在设计教育领域的建树,为世人瞩目。  追随者,他无法否认。在那个动荡而又贫苦的年代,遇到这位“知道分子”,算是幸运了。  他在洪湖工艺厂做设计员一直到“四人帮”倒台、恢复高考这五六年时间,我、文祥与受之兄交流最多。  那个年代,我痴迷于绘画,从受之那里得到的教益,弥足珍贵。  我的父亲是闻名四乡的教书先生。懂事后,父亲很少提及他的经历。我上完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父亲病故,很多有关父亲的故事,是从乡亲那里听到的。父亲天资好,写得一手好字,四邻每逢春节对联由他书写。农村妇女生小孩,遇到难产,医疗条件差,容易坏事,迷信是月母鬼害的,临产前挂张钟馗辟邪。有乡亲提着母鸡来求父亲画钟馗,父亲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来。父亲常与镇上一个刻图章的彭先生交流画技。彭先生刻图章呱呱叫,用木板刻得冥钞版,刷上色,印出来,人见都说和真钞差不多。画画在镇上也算得上一流。他可能是根据芥子园手绘的一本水墨画稿学习,父亲借来看,我也反复翻阅。渐渐的,我迷上了绘画。  “文革”来了,没学上了。绘画爱好派上了用场,1973年7月,当年改变政策,通过考试上高校。我的成绩在录取之列。后来某人交白卷,全国批“白专”道路。清理阶级队伍时,有人说我父亲15岁儿童团时期有问题。所以,这次我政审未过关。我问负责招生的人,他一脸暗淡,支支吾吾,无能为力的样子。我的政治前途和求学之路等于画上了句号,那就只有一条所谓的“白专”道路了,因而我对绘画的兴趣更加集中了。  那时相继来洪湖采风的画家有白统绪、汤文选、邵声朗、姚治华、鲁慕迅、恽其昌……  水彩画家白统绪每年都上洪湖呆上一段时间,每次来镇上采风,我们几个“美术青年”总是伴其左右,他边写生示范,边讲解。他那时画洪湖的一批作品好评如潮,几幅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再后来,全国五年一届的美术大展征集作品,白统绪来洪湖搜集素材,我们在一起讨论创作很热烈。我说要画洪湖的秋天,绝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人们印象中的秋天都是金色的,洪湖的秋天是银色,水波如银,丰收的满船鱼虾如银。我神侃居然得到白统绪肯定,还确定以此为题创作冲刺大展。我那时不知高低,好高骛远,思想跳跃无边无际,白老师为人谦逊随和,像老大哥,和我们喝酒,偶想起他是河南人,喝酒一定喜欢猜拳行令,他不善辞令,埋头画画,未必善猜拳之道,我们提议猜拳,六·六六,五魁首,七星照……,每每我们喝的时候多,没办法,又提出猜火柴棍,结果还是我们败下阵来。  那年,白统绪老师与我合作《洪湖银秋》,人选第五届全国美展。也体现老师带我们后生一把的心意。  ……


编辑推荐

  作者萧继石身怀美才,承继了漫画界的这个优良的传统。近几年来,他且画且写,在潜心创作了“老武汉民俗风情画卷”,为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经典名著《家庭教育》创作了“爱的熏染”插图等系列水墨人物作品的同时,又将出版这部散文体的“谈艺录”。《淋湿的幽默》通过一幅幅漫画作品,叙述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和故事,还介绍了一些特别人物的漫画涂鸦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淋湿的幽默 PDF格式下载



报纸上推荐的书,看了几页,看不下去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