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

曹美韵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曹美韵 著  

页数:

267  

内容概要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内容包括远古先秦音乐(公元前约6000——前221年)、汉唐音乐(公元前221——公元960年)、宋元明清音乐(公元960——1840年)、近代音乐(公元1840——1919年)等。

书籍目录

上篇 中国音乐史略第一章 远古先秦音乐(公元前约6000—前221年)一、音乐的起源二、原始乐舞·乐器三、夏商乐舞·乐器四、宫廷雅乐五、《诗经·国风》与《楚辞·九歌》六、器乐与钟鼓乐队七、乐律理论八、儒、墨、道家音乐观第二章 汉唐音乐(公元前221—公元960年)一、汉乐府音乐二、琴曲《广陵散》与《胡笳十八拍》三、西域音乐的传入四、隋唐燕乐五、唐大曲与《秦王破阵乐》六、民歌、曲子与《阳关三叠》七、唐代器乐第三章 宋元明清音乐(公元960—1840年)一、宋词与姜夔自度曲二、说唱音乐(曲艺)三、宋元“杂剧”与“南戏”四、明清“昆曲”五、清末早期“京剧”六、民歌与歌舞七、乐器与器乐八、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学第四章 近代音乐(公元1840—1919年)一、传统音乐的发展二、西洋音乐的传入三、学堂乐歌的兴起第五章 现代音乐(公元1919—1949年)一、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与改革二、蔡元培、肖友梅与音乐教育三、五四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创作四、工农革命歌曲和革命根据地的音乐五、20世纪30年代专业音乐活动与黄自的创作六、左翼音乐运动与聂耳的创作七、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冼星海的创作八、黎锦晖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九、国统区的音乐十、解放区的音乐……

章节摘录

  五、20世纪30年代专业音乐活动与黄自的创作  20世纪30年代以国立音专为中心,我国专业音乐活动进一步发展。国立音专等音乐院校及其他文科大学的音乐系科培养了一支阵容相当可观的专业音乐队伍,活跃在我国乐坛上。较著名的有黄自、马思聪、应尚能、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李献敏、李翠贞、丁善德等。他们中有的积极从事创作和艺术教育,有的组织各种演出活动,有的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或灌制唱片等。这些活动活跃了城市音乐生活,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使我国现代音乐艺术水平比五四时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在创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当时任国立音专教授兼教务主任的黄自。  黄自(1904——1938年),江苏川沙人。1916年人北京清华学校学习音乐。1924年公费赴美留学,在欧柏林大学先后学习心理学、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年转至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创作并演出了交响序曲(怀旧)。这是中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获音乐学士学位后,绕经欧洲回国。1930年在国立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合编《音乐杂志》。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7年辞去教务主任职务,专心编写专业教材(终因积劳成疾未完成),1938年5月病逝于上海。  黄自在任教的8年里,承担了“音专”全部理论课程的讲授工作,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专业作曲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写有《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等5部理论著述。教学之余,还进行了不少创作活动。他写了60多首歌曲,1部清唱剧《长恨歌》,1部管弦乐幻想曲《都市风光》。他的创作以歌曲为主,其中一部分是爱国歌曲,如《抗敌歌》、《赠前敌将士》《何香凝词》、《旗正飘飘》、《睡狮》等歌曲,表现了激昂的爱国热情。另外一些抒情歌曲最能代表黄自的风格成就,如《玫瑰三愿》、《春思曲》、《花非花》、《峨嵋山月歌》等,在这些歌曲中黄自用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了诗的意境,使其成为久唱不衰的艺术歌曲。  黄自在创作中,不仅娴熟地运用了西洋作曲技法,而且对民族风格作了有益的探索。他清新流畅、简洁严谨而又形象鲜明的创作风格,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音乐院校的演出活动比过去更为活跃。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黄自创作了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并与音专师生一起编辑了爱国歌曲集《前线去》。他们的抗日救亡演出,为呼吁同胞觉醒、团结抗日起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专业音乐界开始抬头。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最强阵容的职业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都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作品,并在音乐会上演出。这些作品曲调流畅朴实,和声细膩考究,诗词的韵律与曲调的结合处理细致,富于感情但偏于感伤,渗透着新旧时代交替期的敏感性、浮泛性。这些作品不乏现实主义的忧患意识,所以在格调上常常是杂以伤感主义的介于艺术作品与通俗作品之间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我住长江头》《青主曲》、《长城谣》《刘雪庵曲》、《玫瑰三愿》《黄自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曲》等歌曲,都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和真挚情感吸引着知识阶层和青年人。  20世纪30年代,我国器乐创作数量不多,比较突出的是在1934年由著名俄籍音乐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获一等奖的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我国现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六、左翼音乐运动与聂耳的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政治形势急转而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文化战线上,鸳鸯蝴蝶派重新抬头,“软性电影”迅速发展,黄色歌舞泛滥成灾。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团结革命文化的力量向广大人民指明革命的道路,1930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接着很快又成立了8个左翼文化联合组织。这一革命文化战线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九.一八和一·二八的炮火,震动了全国各阶层人民,救亡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建立革命音乐战线、开展革命音乐运动的迫切要求。1933年在上海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1934年又在左翼剧联内建立了一个音乐小组,先后有聂耳、任光、张曙、吕骥等参加。1935年在党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后,又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歌曲作者协会”,增加了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孙慎、孟波、麦新、周巍峙、沙梅,以及刚从法国回来的冼星海等人。左翼音乐运动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旗帜,形成了一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音乐队伍。在理论上,他们先后提出了“新音乐运动”和“国防音乐”的口号,为当时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音乐家深人工农大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斗争服务等问题,起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在创作上,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斗争的作品,这些作品号召抗日救亡,具有新的音乐风格和时代气息,有力地抵制了泛滥一时的黄色歌舞音乐。其中以聂耳、任光、张曙等人的作品影响较大。  聂耳(1912—1935年)是我国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图5_4)。他出生于云南一个中医家庭,从小便显露出音乐才能,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8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去北平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左翼音乐运动,并在联华影业、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是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至。1935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聂耳为8部电影、3出话剧、1出舞台剧写了20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15首、民族器乐曲4首、口琴曲2首,共41首作品。此外还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等15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3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刊出)01935年经日本准备去苏联求学时,不幸因溺水死于沼海中。  聂耳的歌曲,如《开矿歌》、《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等,深刻地揭示了处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我国广大劳苦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他的另外一些革命歌曲,如《毕业歌》、《前进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又有机地吸收和融会了中外的音调、节奏和体裁,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时代气息。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在歌曲中塑造了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  这是对过去历代歌曲中劳动者形象的超越。  这一时期,除聂耳之外,还有不少人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任光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彩云追月》,张曙的《日落西山》、《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等,都广为流传。  七、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冼星海的创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日的序幕。我国各条文艺战线的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文艺武器,热情宣传团结抗日。一批志士奔赴抗日斗争第一线。此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更是成,全民性的热潮,以上海为中心,广州、香港及各地抗日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同时还涌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新作品。群众歌曲中如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吕骥的《武装保卫山西》、麦新的《大刀进行曲》;抒情歌曲中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刘雪庵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曹美韵女士怀着“普及高雅音乐”的热情,来到浙江大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十多年来,她面向全校举办了74次各种内容的音乐欣赏讲座,并先后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曲赏析》、《歌曲作法》等课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引起很大反响。  笔者有幸身临其境,目睹数以百计不同系科的大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曹美韵副教授聆听音乐讲座的动人情景。那时,为了收集到最新的信息、最好的音响资料,为使讲座内容充实而准确,曹美韵不知多少次乘火车往返于沪杭之间向有关专家请教,那种为“普及高雅音乐”孜孜以求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  最近,看到曹美韵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书稿,欣悉她已将多年来举办讲座和上课的资料汇集整理成一部完整的教材。书写得简明扼要,脉络清晰,内容翔实。所用材料经过慎重挑选,重要的历史环节、音乐体裁、乐器种类、代表人物、代表性作品,一应俱全;凡  可有可无的细节一律省略,并配以必要的图片和乐谱。这是一本比较严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深入浅出具有高品位的音乐读物。  看着曹美韵的书稿,我不禁回忆起她14岁那年,戴着红领巾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的情景……15岁那年,她写过一份作业——歌曲《在一起》,由于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被选拔参加了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受到了普遍赞誉,此后迅速传遍全国……1962年,曹美韵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免考直升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  歌曲《在一起》,四十多年来盛传不衰,不断在音乐会上演出,被各种歌集、教材、唱片选用。它的成功与作者热情、爽朗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所谓“曲如其人”。曹美韵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一书同样展示了她这一个性,正是“文如其人”。这本书想必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靳卯君  2001年8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