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上中下)
2002-6
浙江大学出版社
吴秀明主编
1223
无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当代文学伴随着时代社会的沧桑演进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比之于绵延三千年悠久文学历史的中国文学来说,当代文学经历的50多个春秋只是短暂瞬间。然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它所具有的现代意义的文学特质以及内含的极其深刻丰富的历史经验,却是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无可比拟的。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当代文学,也早已作为一门重要基础或主干课程列入高等教育之中。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编写,就企冀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与通行的大多数教材不同,我们致力于淡化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化、突出编写的文献性、原创性和客观性,反大部分的篇幅留给原始文献史料的辑录介绍上,自己尽量少讲;即使讲,也是多描述、少判断。从体例上讲,这大概比较接近于描述型的文学史。总之,我们想通过尽可能全面翔实史料的展示,还原多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的本真状态,靠史实说说话史实取胜。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套大家熟知的搜集、整理鉴别文献材料的学问,向来就十分重视将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史实基础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编撰,在方法和体例上借鉴、吸纳这方面的传统。
前言上编1949-1978年间的文学第一章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诗歌第三章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第四章散文第五章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第六章小说(一)第七章小说(二)第八章“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小说第九章柳青的小说第十章姚雪垠、梁斌的小说第十一章戏剧第十二章郭沫若、田汉、曹禺的戏剧第十三章老舍的戏剧中编1978-1989年间的文学第十四章社会文化背景第十五章诗歌第十六章朦胧诗及其他第十七章艾青的诗歌第十八章散文第十九章报告文学第二十章小说第二十一章王蒙的小说第二十二章汪曾祺、林斤澜的小说第二十三章高晓声、张贤亮、路遥的小说第二十四章莫言、马原的小说第二十五章戏剧第二十六章沙叶新、高行健、魏明伦的戏剧下编1989-2000年间的文学第二十七章社会文化背景第二十八章诗歌第二十九章散文第三十章余秋雨的散文第三十一章小说第三十二章陈忠实、贾平凹的小说第三十三章张承志、张炜的小说第三十四章王安忆、余华、苏童的小说第三十五章大众文学第三十六章戏剧附编当代台港澳文学第三十七章台港澳文学第三十八章白先勇、陈映真的小说第三十九章余光中的诗歌与散文第四十章金庸的武侠小说
2.现代的《世说新语》 他的作品,其实就是聊天式的精神漫游,把历史、玄学、人生,都用平平常常的话说出来,开创了当代文化散文的新路。……他把中西的知识结合得很好,把雅俗的东西也结合得很好。什么人都可以读他的书,他把深奥的、台阁间的东西,移到大众中,以清淡平实的风格,谈笑人生。前人曾说:宁静方以致远。但这“静”字,并不是装扮一下就可做到的。张先生的“静”,得之于他对人生哲学的深省,对人间的苦楚、对生之有限有他自己的看法,故不为外界风雨所动。……五四以后,西风东渐,我们总算有了周氏兄弟那样的作家,张中行继承了周氏兄弟的某些传统,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张中行在高风跨俗式的跋涉中,把一种散淡、平实的美,留给了当代文坛。 (孙郁:《张中行论》,《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张中行借古语“负暄”(一边晒太阳一边闲聊)做自己的书名,大体能概括他追求的写作风格:以“诗”与“史”的笔法,传达一种闲散而又温暖的情趣。张中行主要从事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兴趣广泛,经史子集古今中外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被人称为“杂家”。体现在他的随笔中,则不仅是对人与事的各种知识和“掌故”的熟知,而且评点人事,都透出理趣和淡雅的文化品位。他的这些随笔,在一个时期声名大噪,甚至有将其比喻为“现代的《世说新语》”的。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