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茶道

周文棠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01-1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周文棠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十几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在多种茶文化活动中,都可见到所谓的“茶道表演”。对这些表演,评论不一,有称道者,也有不屑一顾的。但是,真正了解“茶道”的人并不多。中国是茶道发源地,中国茶道有悠久的历史。古人把茶的采、制、烹、饮技艺及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的精神感受,统统归于“茶道”。现代学术界对“茶道”的认识,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有深奥的,也有浅显的。一般茶叶的爱好者,只把“茶道”看成泡茶艺术。周文棠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这为他从事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2年茶文化热兴起之初,他在潜心研究历代茶道的基础上,创设了“公刘子朱权茶道”,并亲自表演与实践,受到赞扬。他又在多年从事中国唐代茶道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于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把唐代茶道划分为茶艺类、风雅类和修行类三种类型。总之,周文棠先生潜心茶道研究多年,颇有心得体会。这次周文棠先生有机会将他多年从事茶道研究的成果,汇集于《茶道》一书之中。从《茶道》书稿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历史的回顾、分析与总结,也有现代茶艺的介绍,有很多观点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书中特别对茶道类型与表演型茶道,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內容和细节,相信会对更多的饮茶爱好者、茶艺工作者或茶文化工作者有所帮助井促进茶道、茶艺的发展,同时也将会促进有关茶道文化的深入研究。

内容概要

  茶从莽莽的原始森林中被先民发现,并加以利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药用到饮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具独特文化内涵的茶道文化。可以发现,在每个历史时期,茶道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都有相应的时代特征,从东晋杜育时的风雅类茶道到明代朱权的修行类茶道,每个时代茶道形式、内容、思想,都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清代开始,由于外来文化的融入,受自然科学的成就和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茶道被技巧化、实用化、简易化。由茶道演化为茶艺,再至品茶,乃至极其普通的饮茶活动。  分析、论述茶道的概念、渊源、各种茶道的比较、茶道美学、茶道思想,介绍茶道的组成与功能、茶道与茶艺、典型茶道动作分解及讲述应怎样从事茶道与欣赏茶道。

作者简介

  周文棠,别名公刘子,1960年10月出生于浙江慈溪。1978年进入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现浙江大学荼学系)本科学习,1982年始在浙江余杭石鸽良种场从事茶树良种培育、茶园栽培管理及茶叶初、精制等技术工作。1984年师从张堂恒教授、胡建程教授,研究制荼工艺,1987年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至今。1992年创设“公刘子朱权茶道”,历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资料部副主任、主任,现任研究馆员,从事茶文化研究、陈列、宣传及茶艺师系列培训工作。

书籍目录

◎概论茶道茶道的定义各种饮茶活动的界定◎茶道渊源饮茶活动中茶道思想与风雅文化特性的形成南北朝、后魏时的茶艺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宋代风雅类茶道与茶艺类茶道的发展明初朱权茶道及明代后期茶道的特点清代的茶艺与品茶现代茶艺、茶道的复兴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传承因缘◎茶道的规范、礼仪与美学 茶道的规范茶道的礼仪茶道的审美与求美◎茶道类型依据茶道思想与活动目的分类依据茶道活动方式分型依据茶道活动表现形式与文化背景分式依据茶道活动特征分流派茶道的类、型、式、流◎表演型茶道表演型茶道的基本要求表演型茶道中的位置、顺序、动作与姿势表演型茶道与其他茶道活动、戏剧艺术的异同表演型茶道实例介绍◎茶道研修基础如何泡好一杯茶研修茶道的其他基础内容◎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园居小室,禅栖其中,中置茶灶,备一切烹煮器具,烹茶童子,供过路僧人,骚人羽客而饮。”筑小型茶室以供饮茶修行,如参禅悟禅般地栖息其中,“茶禅一味”思想跃然在目,茶室如禅室,修行寓于日常生活中。如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等都比较形象地反映了明代雅士对茶室内外环境的要求,这可能与日本茶道建筑的风格、茶道思想有传承关系。明代后期张源的《茶录》一书将“茶道”归纳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可知该“茶道’’已失去了具深远哲理意义的“茶道”本来之意,演变成为与如今的品茶中的部分要求人体相同了。还有明末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言:“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沦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反映了饮茶活动到明末时已呈现出日趋简明的特色。明代末期的饮茶器具,也从唐代陆羽的二十四茶器、宋代审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先生”演化到几件茶具。清代的茶艺与品茶清代的饮茶文化与清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在茶类上,清代由于茶叶外贸与内需的扩大,茶类、名茶日益丰富,从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到黑茶的六大茶类已经形成。在当时陶瓷外销的促进下,茶壶、茶盏色彩也越加丰富,形制小巧而美观。由于明代后期饮茶活动的简明化及满族文化的影响与交融,清代时多重视茶产地与茶品味的影响,较显著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壶泡法:茶叶、茶具、水的精美和讲究;二在饮茶文化上多重视品茗赏景的心境怡悦上。前代的茶道思想被实用、简朴的茶艺思想所屏蔽,进而体现在品茶的闲适意境上。清代的茶艺活动以小壶泡法较有影响,具明代文人饮茶遗风,如明代朱大绶辑的《茶谱外集》(约1588年)上载:“择器,凡瓶要小者,宜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应。”又如清代施鸿保撰的《闽杂记》(1856年)中载:“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元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进而演化成为风行后世的闽南与广东潮州的工夫茶,当地人俗称“烹茶四宝”,即盂臣罐、若琛瓯、潮汕炉、玉书碾。玉书碾是扁圆形的陶制烧水壶;盂臣罐是鹅蛋般大的宜兴紫砂茶壶;若琛瓯是小而薄的白瓷茶杯;潮汕炉是一种小型炭炉,供煮水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近十几年禾,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在多种茶文化活动中,都可见到所谓的“茶道表演”。对这些表演,评论不一,有称道者,也有不屑一顾的。但是,真正了解“茶道”的人并不多。 中国是茶道发源地,中国茶道有悠久的历史。古人把茶的采、制、烹、饮技艺及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的精神感受,统统归于“茶道”。现代学术界对“茶道”的认识,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有深奥的,也有浅显的。一般茶叶的爱好者,只把“茶道”看成泡茶艺术。 周文棠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这为他从事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2年茶文化热兴起之初,他在潜心研究历代茶道的基础上,创设了“公刘子朱权茶道”,并亲自表演与实践,受到赞扬。他又在多年从事中国唐代茶道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于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把唐代茶道划分为茶艺类、风雅类和修行类三种类型。总之,周文棠先生潜心茶道研究多年,颇有心得体会。 这次周文棠先生有机会将他多年从事茶道研究的成果,汇集于《茶道》一书之中。从《茶道》书稿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历史的回顾、分析与总结,也有现代茶艺的介绍,有很多观点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书中特别对茶道类型与表演型茶道,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內容和细节,相信会对更多的饮茶爱好者、茶艺工作者或茶文化工作者有所帮助井促进茶道、茶艺的发展,同时也将会促进有关茶道文化的深入研究。 2002年11月于杭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茶道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